(中央財經大學統計學院,北京100081)
摘要: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檢驗和估計是國外研究的熱點。本文采集1952—2004年中國實際GDP數據,采用基于ARMA模型的脈沖反應函數的方法估計了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結果表明,整個樣本期間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為0.959,改革前和改革后這一指數分別為0.754和3.314,說明沖擊對產出的影響具有持久性,但整個樣本期間和改革前這種影響會被縮小,而改革后這種影響則會被放大。這些結果對宏觀調控政策的操作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
中圖分類號:F06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5001004
一、引言
現實中產出會受到各種各樣沖擊的影響。這些沖擊影響的持續時間長短不一。若一個沖擊對產出的影響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消失,產出就會回歸到其以前趨勢水平上,則稱這個沖擊就是暫時性沖擊,其影響是暫時的,不具有持久性;相反,若一個沖擊對產出的影響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消失,而且產出也不會表現出明顯的回歸到其以前趨勢水平上,則稱這個沖擊是持久性沖擊,其影響具有持久性。
傳統觀點認為,產出中沖擊主要是暫時性沖擊,這些沖擊對產出的影響會馬上消失,從而產出序列是平穩的,其圍繞一個確定性趨勢發生暫時性波動。自從Nelson和Plosser[1]的奠基性發現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產出存在具有持久性影響的沖擊,這些沖擊會導致產出中存在一個持久性影響的分量,從而產出序列應該是非平穩的(通常為一階的差分平穩,即I(1)),其中的每一個持久沖擊都可以導致產出的增長路徑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檢驗產出序列中沖擊的持久性影響的大小就成為國外研究的熱點。
Campbell和Mankiw[2]率先提出衡量沖擊持久性影響的方法,并應用美國的時序數據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沖擊不但對美國產出的影響具有持久性,而且沖擊的影響也被放大。后來,Campbell和Mankiw[3]利用相同的方法對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等6個國家的季度產出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特征在除英國外的其他國家普遍存在,沖擊對產出存在持久放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各國之間還存在較大差異。Cochrane[4]對Campbell和Mankiw的方法提出了批評,并給出了衡量沖擊持久性影響的另一標準,但標準的不同并未改變沖擊對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結論。Cogley[5]遵循Cochrane的方法分析了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的時序數據,證實在這些國家中產出長期數據波動很大,這一結論再次表明沖擊影響具有相當的持久性。后續的很多研究也直接或間接地證實了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存在。
在國內,現有研究多關注產出序列是否服從單位根過程,很少有人對產出沖擊的持久性影響做較為深入的經驗分析。黃賾琳和劉社建[6]使用基于ARMA模型脈沖反應的測度方法,從實際沖擊的角度對1978—2003年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特征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討,并從沖擊的角度對這一特征加以解釋和驗證。本文首先在1952—2006年這樣一個更長時間樣本下對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加以考察,并對比分析其改革前后變化。
二、方法選擇與說明
測度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是根據自相關函數(autocorrelation function,簡寫為ACF)進行判斷。一般地,產出序列的自相關程度越大,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就越強。特別地,當產出序列的一階自相關為1時,序列就為單位根過程,沖擊的影響將長期存在下去。應該說,ACF法只是一個經驗判斷方法,它只能對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進行粗略判斷。為了準確測度產出沖擊的持久性影響,還需要借助于一些計量經濟模型或一些統計量。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Campbell和Mankiw提出的基于ARMA模型的脈沖反應函數的測度方法;二是Cochrane提出的基于非參數統計量方差比率的測度方法。由于第二種方法獲取的僅僅是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近似估計,而且這種估計還要求有大的標準差和窗口規模。所以,本文采用第一種測度方法。
基于ARMA模型的脈沖反應函數的測度方法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般地,產出序列都含有一單位根,其表達式為:
顯然,ψ(1)反映沖擊持久性影響的大小,是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
盡管ψ(1)的含義十分明確,但由于其是一個無限和,需要估計一個無限和系數,因此很難直接估計ψ(1)。Campbell和Mankiw把沖擊持久性的思想與經濟中不可預測沖擊影響的持續時間聯系起來。當一個產出序列沖擊的影響比另一個產出序列的持續時間更長時,則該產出序列比另一個產出序列更具持久性。沖擊持久性的這種思想不但與產出序列單位根的存在性有關,而且還與產出的動態特性有關。Campbell和Mankiw通過一個有限階多項式的比率來近似估計沖擊持久性影響ψ(1),這個多項式就是差分后產出序列的節儉ARMA模型的MA表示式。
對一個差分后產出序列的動態特征可以ARMA(p,q)模型如下描述:
這里,(L)和θ(L)分別為p階和q階滯后多項式。
根據Wold分解定理,(3)式可表示為Δyt的移動平均形式,即沖擊的脈沖反應形式:
這樣,就可得到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衡量指數ψ(1)的估計結果。
三、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經驗估計
(一)1952—2006年中國產出序列的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集中國的產出序列為GDP序列,樣本區間為1952—2006年,其中,1993—2004年源自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修訂后公布的數據,2005年數據為最終核實數,2006年數據為初步核算數。為了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把GDP序列數據都轉換1978年的價格表示。同時,為了對比改革前后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變化,還進一步把整個樣本劃分為1952—1978年和1978—2004年兩個子樣本。
單位根檢驗方法比較多,比較常用的單位根檢驗方法有ADF法和PP法。本文使用ADF檢驗法。在檢驗前,一般要對檢驗指標序列進行對數變換,以減少異方差和數據量綱影響。記對數變換后中國實際GDP序列為 ,其差分序列為 。應用EVIEWS5.0軟件對1952—2006年實際GDP序列進行ADF檢驗,得到的檢驗結果如下:實際GDP的水平序列{yt}為單位根過程,即I(1),說明產出沖擊的持久性影響可能存在;而實際GDP差分序列 為帶漂移的平穩過程,即I(0),因此,去除漂移后就可以使用有限階的平穩的ARMA(p,q)模型估計。
(二)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ARMA模型估計
基于ARMA模型的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測度的基本過程是:首先,根據去除漂移后實際GDP差分序列的自相關圖和偏相關分析圖確定ARMA(p,q)模型的最大可能階數p*和q*在Campbell和Mankiw(1987)文章中,ARMA模型階數p和q的最大取值的上限為3。本文也沿用這一做法。。然后,在平穩過程的要求下,根據調整后的R2值最大、AIC值和SC值最小的原則,確定關于序列最合適的ARMA(p,q)模型形式。最后,把ARMA(p,q)模型轉換為節儉的MA表示式,計算ψ(1)。按照這一過程,對三個不同長度樣本下的ARMA(p,q)模型和沖擊持久性影響衡量指數ψ(1)的結果報告如下:
1.整個樣本情形(1952—2004年)。在全樣本情形下,序列ARMA(p,q)模型的合適形式為:
當樣本長度T較大時,其取值為T/10或T;當樣本長度T較小時,其取值為T/4。。MA項的滯后多項式(L)=0的倒數根為0.69和
3.子樣本二情形(1978—2004年)。在子樣本二情形下,ARMA(p,q)模型的合適形式為:
四、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估計的結果分析
一般而言,沖擊持久性影響衡量指數ψ(1)的取值為非負值,其大小能夠反映產出的時間序列特性。若ψ(1)=0,則說明產出序列為一個趨勢平穩過程,沖擊對產出不存在持久性影響;若ψ(1)=1,則說明產出序列為一個隨機游走過程,沖擊會對產出產生等量的持久性影響;若0<ψ(1)<1,則產出序列為趨勢平穩過程和差分平穩過程的組合,沖擊對產出的影響不僅具有持久性,而且沖擊的影響會被縮小;若ψ(1)>1,則產出序列為一個不同于隨機游走的差分平穩過程,沖擊對產出的影響不僅具有持久性,而且沖擊的影響被放大。
1952—2006年,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為0.959。這說明整個樣本期間內沖擊對產出的影響不僅具有持久性,而且這種沖擊的持久性影響隨著時間的推進會被縮小。同時,從指數數值大小判斷,產出序列更多表現為一種差分平穩特征,但還可能具有部分的趨勢平穩性質。
為了更深入地印證上述結果,可以考察沖擊持久性影響特征以及產出時間序列性質在改革前后的表現。在改革之前的計劃經濟時期即1952—1978年,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只有0.754。這說明期間沖擊對產出具有持久性影響,但這種影響隨著時間的推進會被縮小。在改革后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即1978—2004年,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達到3.314,沖擊對中國產出不僅具有比較持久的影響,而且沖擊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進會被放大。其可能的解釋是:
1.改革前的產出序列性質可能介于單位根過程和趨勢平穩過程之間。產出中既有持久性沖擊,又有暫時性沖擊,前者對產出的影響具有持久性,后者對產出不具有持久性影響。從理論上講,產出中暫時性沖擊多源自投資、貨幣等需求方面,而持久性沖擊多是真實變量異常變化造成的供給沖擊,大致可以包括自然災害、戰爭、政局振蕩、政策和體制變遷、技術創新等方面。在生產函數框架下,這五種沖擊對產出的影響可以歸結為生產率的變化。在資本和勞動既定的情況下,只要市場出清假設得到滿足,供給沖擊引起的生產率變化就必然對產出造成持久性的影響。[7]
2.改革之后的產出序列更有可能是一個差分平穩過程。在差分平穩情況下,產出中沖擊更多是持久性的供給沖擊,這些沖擊對產出序列的影響將長期持續下去。產出中的這種持久沖擊已經為實際僅經濟周期(RBC)理論所支持,因此,從這一點上講,可以用RBC理論的一些觀點解釋改革開放后中國產出序列的增長路徑變化。
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大小不同,現實產出中暫時性需求沖擊和持久性供給沖擊的比重大小不同,宏觀調控政策的操作也不相同。對于暫時性的需求沖擊,政府可以通過“逆風向”政策加以削弱甚至完全消除;對于持久性的供給沖擊,由于每個持久沖擊都可以決定一個新的產出增長路徑,或者說產出增長路徑本身在波動,所以政府不應該試圖熨平這樣的波動——執行穩定化政策的福利成本會比被動適應沖擊更高昂。現實中的產出波動是比重不同的暫時性的需求沖擊和持久性的供給沖擊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意味著,政府在執行穩定化政策時面臨嚴峻的挑戰——不是所有的波動都需要熨平,是否需要穩定化政策依賴于沖擊的性質。政府必須甄別沖擊的來源,針對需求沖擊有所為,針對供給沖擊則有所不為。對于改革后穩定經濟的宏觀調控操作來說,中國應該少執行一些“逆風向”操作政策,多執行一些發揮企業活力和活躍經濟的供給方面政策,多執行一些通貨膨脹目標制貨幣政策規則的穩定化政策。
五、結論
本文采用基于ARMA模型的脈沖反應函數的方法估計了整個樣本1952—2006年以及改革前后兩個子樣本1952—1978年和1978—2006年中國產出序列中沖擊持久性影響的大小,得出的結論如下:
1.1952—2006年,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為0.959,說明期間沖擊對產出的影響具有持久性,而且這種沖擊的持久性影響會被縮小。從指數數值大小判斷,產出序列更多表現為一種差分平穩特征,但還可能具有部分的趨勢平穩性質。
2.改革前的1952—1978年,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只有0.754,說明期間產出中既有持久性的供給沖擊,又有暫時性的需求沖擊,這些沖擊對產出具有持久性影響,但這種影響會被縮小;產出序列性質可能介于單位根過程和趨勢平穩過程之間。
3.改革后的1978—2004年,中國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的衡量指數達到3.314,說明期間產出中的沖擊更多是持久性的供給沖擊,這種沖擊對中國產出不僅具有比較持久的影響,而且沖擊的影響會被放大;產出序列更有可能是一個差分平穩過程。
4.產出沖擊持久性影響大小不同,現實產出中暫時性需求沖擊和持久性供給沖擊的比重大小不同,宏觀調控政策的操作也不相同。
參考文獻:
[1] Nelson, C.R.and Plosser, C.I.Trends and Random Walks in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 Some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2,(10):139-162.
[2] Campbell, J.Y.and Mankiw, N.G.Are Output Fluctuations Transitor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02, No.4: 857-880.
[3] Campbell, J.Y.and Mankiw, N.G.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Persistence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23): 319-333.
[4] Cochrane, J.H.How Big is the Random Walk in GNP?[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96): 893-920.
[5] Cogley, T.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Size of the Random Walk in Outpu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 501-518.
[6] 黃賾琳,劉社建.實際沖擊與中國產出持久性影響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4,(10).
[7] 袁志剛,宋錚.高級宏觀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12-113.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ersistence effects of shocks to output in China
Lǔ Guang-ming
(School of statist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JZ)]
[WT5HZ]Abstract:It is a hotspot in the foreign research to test and estimate the persistence effects of shocks to output.The paper gathers china’s real GDP data from 1952 to 2006 and estimates the index of the persistence effects of shocks to output in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dexes are 0.959, 0.754 and 3.314 during the whole sample, before the reforms and after the reforms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e effects of shocks to output will last, but the effects during the whole sample or before the reforms will be reduced while the effects after the reforms will be magnified.These results have revelation significances for macro-control ope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Shocks; Persistence Effect
(責任編輯:韓淑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