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共產權在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集體產權在中國轉型經濟中將長期存在。在辨析相關概念涵義基礎上,本文分析比較了公共產權和集體產權的區別與聯系,探討它們對我國轉型經濟的意義,認為具體的制度環境和社會對具體產權形式選擇的成本—收益權衡規定著現實經濟中集體產權或公共產權的存在及其演變,尤其是在聯系到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時,集體產權的存在與發展(或演化)對于轉型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正向作用。
關鍵詞:公共產權;集體產權;轉型經濟;經濟自由
中圖分類號:F01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5007706
我國的經濟轉型與發展是在一個有眾多農村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的,已獲取的成就舉世矚目。其中的非公有制經濟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它對整體經濟正向的激勵作用是市場化改革以來的重大成就,由此,主張我國的集體產權以不同方式邁向私人產權的觀點似乎理所當然地占據主導地位。但是,本文認為,將我國普遍存在的集體產權等同于主流產權經濟學中的公共產權進行分析有失偏頗,公共產權和集體產權的內涵并不相同,它們可能引發的問題也不同,不能無視現實地一味否定對集體產權的分析。因此,有關公共產權和集體產權的比較分析對于深入理解我國轉型經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兩個概念及其辨析
(一)公共產權的涵義
公共(或共同)產權(commonpropertyrights)或社區(或共有)產權(communalpropertyrights)的概念來自于英語文獻中有關資源公共使用的一些概念。但對于“commons”、“commonpropertyresources”、“commonpoolresources”和“communalproperty”等名詞涵義的理解與辨析在英語世界的文獻里并沒有得到完全統一,更不要說中文翻譯詞語了[2]。一般對應譯為“公地”、“公共(共有或共同)財產資源”、“公共池塘資源”、“社區財產”等等,本文統一稱為“公共資源”,對應產權安排稱為“公共產權”(communalpropertyrights)。在英文文獻中對“公共資源”的許多叫法和釋義不太統一:(1)既可以理解為公共使用不具有排他性的資源(通常被稱為“公共產品”或“公共物品”);(2)也可理解為屬于公共所有而為私人分別享用的資源(如公共住房或者河水)(使用具有排他性);(3)也可理解為共同使用而分別付費的資源(通常被稱為俱樂部物品)。
但是,對于“公共產權”,往往強調擁有對應公共資源產權的享用的公共性,即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社團或社區(community)中,其成員共同擁有的產權,而對社團之外的人員具有排他性。在具體的分析中,公共產權的涵義稍有差異。德姆塞茨對共有權(communalownership)進行了定義:“共有權是指由社區所有者共同行使的權利,……共有權意味著社會否認國家或私人去干涉任何個人行使其權利”。這一定義被主流產權經濟分析普遍采用,雖然也帶來相關批評(下文詳述)。
(二)集體產權的涵義
“‘集體產權(Collectivepropertyrights)’或‘集體所有制’這樣的概念在主流經濟學那里幾乎是看不到的”[14],因此,“集體產權不是一個主流經濟學的產權概念,它只在中國才有財產和法律上的雙重意義”[12]。但不可否認,在現代產權經濟學的文獻中,公共產權或社區產權是與集體產權相對應最接近的產權形式。
本文認為,集體產權指在轉型經濟中由集體(或社區)所有成員共同擁有和行使并對非集體(或非社區)成員具有排他性的產權。在轉型經濟中,它與私人產權和國有產權一起共同構成基本的產權形式。
集體產權強調集體成員的身份特征。由于我國的集體產權是在原有集體單位的基礎上形成的,集體內人員原有依附于單位的性質在經濟財產權利凸現時,就變成必有的權利訴求。“可以發現其中隱含著成員權是集體產權的基礎這一命題,并且實踐中的集體產權也正是按照這一命題來運作的。成員權是一種建立在共同體成員身份和關系基礎上的共享權利,表明的是產權嵌入于社會關系網絡的狀態”。實際上,成員權成為界定集體產權的基本準則。因此,集體產權只是集體成員在集體中的成員身份具有的經濟權利束的綜合體現,集體產權對集體外人員的排他性和集體成員的成員權的穩定共享性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擁有某種集體產權就必須首先確定自己的集體成員身份特征,即成為該集體的一名正式成員。
基于歷史事實,本文同意如下看法,即對集體產權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考察:
1集體與國家關系,主要關注國家權力的影響。
2排除國家權力之后,集體產權基于特定財產(如土地)的清晰的排他性特征。
3集體內部成員間的權利分配。因此,在考察集體產權結構變化時,必定不能不考察國家權力在集體產權變革的每一步的巨大影響,這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制度環境約束。
(三)集體產權、公共產權與經濟自由
經濟自由是指個人選擇、自愿交易、自由競爭、人身和財產的保護。有了經濟自由,個人就可以決定生產什么和如何生產產品和服務、可以與他人相互尋求利益等等,經濟自由對于經濟行為人而言,由于不同于政治自由與公民自由,因此,它覆蓋的范圍主要在于有關行為人的經濟權利方面[3]。并且,一個人總在尋求使由他人施加的對自己的福利的影響最小化,無論這種影響表現為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人們想要在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當中有“選擇的自由”,而且他們不想因此受到其他人的活動的限制,無論這些活動是個人性的還是集體性的。我們可以認為,這里存在一個從最極端的相互依賴性到最極端的獨立性的變化幅度[13]。
對于具體的產權主體而言,在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情況下的經濟自由是不同的。在從高度集中統一、命令式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崇尚分散決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其中的集體產權主體(即各個集體成員)由于諸多舊有的環境制約(例如社保制度、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地方保護主義的封鎖等)而具有較小的獨立的經濟自由,擁有較少個人財產的產權主體首先為了生存必將歷史延續性地依附于集體,一旦脫離原有集體就更缺乏經濟參與的自由。在市場經濟占主導的環境中的公共產權下,對私有產權的保護以及配套的法律支持使得各個產權主體即便脫離公共產權同樣有平等參與經濟活動的經濟自由。因此,集體產權與公共產權從具體的產權主體擁有的經濟自由而言,分別占取從相互依賴共享產權利益到相互獨立自由決策分享產權利益的兩端。
(四)集體產權與公共產權的初步比較
集體產權與公共產權的比較可以從存在的經濟環境、產權主體特征、產權權能、產權實施方式以及產權強度巴澤爾(Barzel)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產權的強度依賴于他對自己產權的保護努力程度、他人企圖奪取和政府予以保護的程度(Barzel,1997:2)。本文此處的比較從這一角度進行。幾方面來分析,如表11。
表11集體產權與公共產權比較表
比較項目集體產權公共產權
經濟環境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轉型經濟私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經濟
產權主體特征相互依賴、有特定身份特性同時較少獨立性的集體成員相互自由獨立的私人權利擁有者
產權權能可以分割的、有限的交易權(或轉讓權)不可分割的所有權、無交易權(或轉讓權)
產權實施方式集體民主決策或代理人決策實施產權主體自主決策實施
產權強度主要來源國家法規制約與代理人治理能力國家法規制約與產權主體的努力
產權利益分配基于各主體均享的、各權能實施所對應獲取的差異性利益主體獲取與所實施權能對應的利益
二、公共產權和集體產權可能引發的問題
公共產權和集體產權雖有區別,但都牽涉到稀缺資源的產權權能在集體(或社團)成員之間的配置。因此,基于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集體行動引起的問題都會在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的環境中發生,但是,它們所引發的問題并不完全相同。
(一)公共產權可能引發的問題
對公共產權所引發的問題的認識有一個從“公地悲劇”問題探討、相關基本概念辨析到“反公地悲劇”問題探討的過程。
1“公地悲劇”問題。“公地悲劇”是加勒特#8226;哈丁提出的,“在一個有限的世界里,每一個人都被鎖進一個強迫他無限增加其牲畜量的系統里。在一個相信公地自由使用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所有人都爭先恐后地涌入追求的結果是注定毀滅。公地自由使用帶來了所有人的毀滅”[4]。它說明,對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進入使用的資源而言,每一個人都不擁有排他性的權利,該種資源最終會因被過度使用而耗竭,所有經濟租值耗散殆盡。實際上,“公地悲劇”反映了集體行動中的“搭便車”和機會主義行為帶來的危害。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就表達了類似思想:“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人們關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對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的事物”[12];哈丁[4]之前有許多對集體行動和公共漁業進行研究的論文也討論過類似問題[11-9-2]。對于解決“公地悲劇”問題,哈丁[4]認為不能付諸于人們的良知,應當通過基于共同協商一致的相互強制:要么建立私人產權,要么交與政府管理。由于人們對政府管理公共資源似乎注定會出現嚴重的代理問題與近乎瘋狂的尋租行為深信不疑,因此,經濟學家們(尤其是產權經濟學家們)異口同聲的政策建議是“建立私人產權”。當然這也引起了其他研究者的批評。
主要的批評基于基本概念的辨析,即“公共資源”與“開放性資源”(openaccess或“自由準入”)的區別。Quiggin[8]和Swaney[10]等人認為,自哈丁以后許多人雖然把公共產權看作由一群所有者擁有、每個人可以自由使用,但這與開放性資源涵義幾乎相同,除非群體人數很小。現實經濟中的公共產權卻并非如此。他們在前人基礎上對開放性資源和公共產權作了區分:開放性資源(或自由準入)指任何人都可以不被限制地開發使用的資源;而公共產權指一群所有者或使用者共同分享資源的各項(使用)權利,它限制誰使用、何時和怎樣使用,通過一定的社會控制機制賦予權利和實施義務。容易引起“公地悲劇”的是“開放性資源”,在資源處于開放性(或自由準入)情況下,“每個人擁有產權就是沒有產權”,而現實經濟中很少有完全符合開放性資源定義的。不作區分而進行產權探討是戈登[2]和哈丁[4]論文中的定義進一步延續的結果,由此造成“開放—公共地混淆”[10]。德姆塞茨的分析加深了這一混淆,他關于北美印第安人有效率的土地私人產權是因毛皮貿易的發展而自發產生的分析是錯誤的,因為那里的土地原本就不是開放性資源而是共有財產(而他沒有區分),實際是因歐洲人的強勢經濟入侵才被變為私人產權的。因此,從Swaney等人的觀點看,德姆塞茨的所述是針對開放性資源,而與公共財產相關的產權是公共產權(或社區產權)。區分開放性資源與公共產權的做法逐漸被人們接受,以至于哈丁[5]在回應許多批評性文獻時帶有辯護性地總結說,他原來的論文[4]“最重要的錯誤是忽略了修飾性形容詞‘不受管理的’”。
2“反公地悲劇”問題。邁克爾海勒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反公地悲劇:從馬克思到市場轉型中的產權》一文后,人們從新的視角審視公共產權所引發的問題。海勒分析了俄羅斯從前蘇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所出現的現象(以莫斯科商業銷售為例):臨街商店貨架空空難以經營,而街邊私人貨亭琳瑯滿目生意興隆。究其原因在于,在轉型體制下,政府在賦予個人店面或稀缺資源以完整的產權方面是失敗的:往往是一個人擁有店面的售賣權,另一個人擁有銷售收益,而其他人有權出租或獲取出租收益,或占有和有權決定如何使用。這樣,每一個人都可阻止其他人將該地作為店面使用,沒有人能夠在不獲得集體所有人同意情況下經營該店面,于是,該店面(作為稀缺資源)就使用不足。因此,“反公地悲劇”是這樣一種狀態:當多個所有人中的每一個人都被賦予一種稀缺資源相對于其他人的排他性權利時,沒有人擁有該資源的有效使用特權;當太多所有人擁有這種排他性權利時,這種資源就傾向于使用不足。但是,依筆者看來,海勒討論的轉型經濟中的公共產權更接近于集體產權或由小集團控制的國有產權,因此,這種產權形式不僅具有成員間的排他性權利,而且具有同集體產權類似的對非成員較強的排他性權利。
發生“反公地悲劇”是和“公地悲劇”一樣與正交易費用、當時的法律制度、社會政治環境和人們的策略性行為等因素有關。但是,海勒告誡說,“克服反公地悲劇與建立功能良好的私人產權市場并不是同等含義”[6]。“轉型中的反公地產權經驗暗示:正是產權束的內容而不是產權的明晰比我們已認識到的更重要。當不經意間建立反公地產權時,我們付出了太高代價”[6]。因此,對稀缺資源進行私有化時應當分析其可能帶來反公地悲劇的風險。
總之,“公地悲劇”與“反公地悲劇”形象化地探討和勾畫了公共產權所可能引發的問題的存在條件、后果與可能的解決途徑。在公共產權下,“公地悲劇”反映了在公共資源的實際存在傾向于開放性資源、而每位成員接近于擁有自由使用稀缺資源時所發生的現象。“反公地悲劇”反映了公共產權下的各位成員都擁有稀缺資源的排他性權利卻都不可能單獨排他地使用稀缺資源時所發生的現象。
(二)集體產權可能引發的問題
轉型經濟中的集體產權強調集體成員的身份特征、集體產權實施時的集體決策或代理人決策方式、集體產權的制度環境等等因素可能使集體產權產生問題從而導致經濟低效。
1委托—代理問題。集體產權的實施通常通過集體成員民主選舉的代理人進行,由此就可能出現集體產權的委托—代理問題。如果代理人不以集體成員的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訴求,那么同樣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者的代理人的目標可能偏離全部集體成員的目標,這樣,集體產權最終實現的利益就不會同集體成員應獲得的產權利益相一致。例如,一些農村村委會主任或村支書為了某種目的(獲取私利、迫于各種壓力等)暗地或強行轉賣村集體土地的問題,最后村民的集體土地產權利益受損,造成村民集體上訪、告狀,甚至暴力事件發生。
2集體行動的邏輯問題。傳統看法認為具有相同利益的人組成的集團均有進一步擴大集團利益的傾向是不正確的。因為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個人如果經過努力改善了集團利益,但個人只能得到集團收益的一個極小份額,即集團收益的公共性使每一個成員都能均等地分享它,不管他是否為之付出了成本。因此,集團成員都想成為不付成本而坐享其成的人,這種“搭便車”行為最終使理性人都不會為集團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動。“集團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進它的共同利益”[11],但是,小集團較容易采取集體行動追求共同利益,因為“在一個很小的集團中,由于成員數目很小,每個成員都可以得到總收益的相當大一部分”,“某個成員對集體物品的興趣越大,他能獲得的集體物品帶來的收益的份額就越大,即使他不得不承擔全部的成本,他也會提供這種集體物品”[11]。對于集體產權而言,集體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部分小團體可能控制著集體產權的具體實施。例如,農村集體土地產權中的大家族勢力的影響、部分農村精英成員們的影響等都可能導致集體土地產權利益的實現偏離全體村民的利益目標,但同時村民們在維護自身利益時卻又存在“搭便車”行為。
3集體產權下的“反公地悲劇”。如前所述,“反公地悲劇”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集體成員都擁有稀缺資源的排他性權利,對資源的使用不經全體許可就成為不可能而不是少數服從多數。在集體產權下,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均等權益、兼顧每一成員利益成為不變的群體訴求,但這只有達到全體成員的一致同意才能行,這樣對于許多集體產權的高效實施造成障礙。因此,相對于資源使用過度而言,在集體產權下較容易因集體成員擁有較強的排他性權利而使資源使用不足,從而發生“反公地悲劇”。
(三)公共產權與集體產權存在原因及比較
一個國家選擇何種產權形式要受五種因素制約:意識形態和憲政秩序、產權選擇中的路徑依賴、國家雙重目標及其沖突的影響、財政約束、不同利益集團力量的對比及對政府的影響。對于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的選擇而言,考慮到產權演變的具體方向,尤其應當關注以下原因:
1制度環境。“產權是一些社會制度。這些制度界定或劃定了個人對于某些特定的財產,如土地或水,所擁有的特權的范圍”,產權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安排的產權制度(憲法條款、法令和司法規則)和非正式的傳統和風俗習慣,它決定了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和界定了社會財富的分配。具體的產權制度安排根植于特定的宏觀社會制度環境,公共產權與集體產權也不例外。公共產權產生于市場經濟體系中,要求產權主體在實施產權時主體之間合理的協調合作與社會對私人利益的充分保護;集體產權產生于轉型國家,要求集體成員之間在行使集體產權時成員權的同一與協調,它是一種強調集體成員利益同質均享的產權安排,帶有計劃經濟體制下成員間利益平均、社會保障的深刻烙印。顯然,一個社會意識形態和憲政秩序的演變帶來其制度環境的動態變化,社會產權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2建立與管理國有產權的成本。國有產權的利益實現與分配是在全社會進行的,而公共產權與集體產權是在特定范圍內進行的。顯然,將特定范圍內的產權共享到全社會,就必須對原有社團集體成員進行利益補償。如果國有產權建立獲取的收益小于補償成本,或者帶來其他社會成本增加,那么國有產權的建立就是非經濟的或處于經濟低效狀態。典型的國有產權建立與管理成本支付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有化浪潮帶來的低效后果,以及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我國農村經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全社會國有化試驗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造成的慘痛教訓。因此,國有產權的建立與管理的巨大成本可能使得原有產權安排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3建立私人產權的成本。建立私人產權與公共產權和集體產權可能產生的問題引起的資源使用低效比較起來,可能耗費資源更多,即界定和實施新的產權過程可能消除掉產權建立和實現帶來的產出。換句話說,“公地悲劇”可能并不比能引起人們建立產權過程的租金耗散更糟;并且,在規則制定者不是剩余索取者時,產權的界定和實施更加容易促使租金耗散[1]。針對尋租行為而言,在交易成本為正的世界里,關鍵問題是在建立產權過程中租金耗散是否減少或消除了。因此,在一個正交易成本的現實世界里,重要的是:在原有公共資源(現實世界很少有開放性資源)管理方式下的租金耗散就一定大于私人產權建立和實施過程的租金耗散嗎?此外,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經濟效用有時很難與具體的私人經濟的利益增加相替代,這樣,在轉型經濟中源于效率與激勵目的建立私人產權引起社會不安定帶來成本可能更大。
4集體產權的歷史延續與公共產權的演化及其自主治理。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不是短期的過程,在一個以平滑模式轉型的國家里,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憲法性秩序是一種行政秩序,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憲法性秩序是法律和信用秩序,包括經濟體制在內的憲法性秩序的變化是一個連續和平滑的過程。因此,在經歷過農村人民公社化試驗的經濟低效后建立的農村集體產權走向市場經濟也是一個連續平滑的過程,原有的較低水平上利益均享的分配機制是在不斷轉向有利于激勵和提高效率的差異性的利益分配機制。所以,集體產權在喚醒人們的產權利益關注時不會立刻私有化,也是一個平滑連續過程。
公共產權的演化及其自主治理研究的開創者埃利諾#8226;奧斯特羅姆(ElinorOstrom)對許多實際案例研究表明,在面對公共產權或公共資源時,大多數經濟學家使用的現有集體行動理論(公地悲劇、囚徒困境和集體行動的邏輯)開出的藥方是,要么進行私有化,要么交與政府管理來實施“惟一”方案。這樣致使“人們在世界上看到的是,無論國家還是市場,在使個人以長期的、建設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系統方面,都未取得成功。而許多社群的人們借助既不同于國家也不同于市場的制度安排,卻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對某些資源系統成功地實行了適度治理”[12]。因為他們忽視了三方面的重要問題:沒有反映制度變遷的漸進性和制度自主轉化的本質;在分析內部變量是如何影響規則的集體供給時,沒有注意外部政治制度特征的重要性;沒有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12]。私人市場的不滿意的后果和其他選擇的制度安排的合意的結果常常被人忽視和低估,社團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識、互惠和正向互動都有利于解決可能的“公地悲劇”問題,“當市場精神在教我們忽視我們的相互依賴之時,它也系統化地促進提高我們相互依賴的‘成本轉換’。公共產權、社團和互惠為我們提供了能夠幫助我們對環境和其他相互依賴性作出建設性回應的框架和方法”[10]。因此,公共產權(或社團產權)在現實世界的許多地方以不同方式存在幾百年、上千年的事實說明,對許多公共資源實際存在長期存續的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社團(或集體)本身有形成、演化過程,其成員之間有長期的信息交流、互動協調和互惠行為,社團可以通過自主治理達到公共產權的穩定和相對有效。并且,聲譽、信任和互惠有助于克服強烈的短期自利企圖[7],這就說明集體成員可以長期相互協作維護公共產權的有效。
通過分析,集體產權與公共產權比較如表1。

三、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對中國轉型經濟的意義
在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盡管存在局部或微觀的突變形式,但宏觀、主體的經濟轉型是一個連續平滑過程。集體產權聯系到占我國總人口七成以上的人口(主要是農村人口),并且覆蓋整個農村地區以及絕大部分第一產業。因此,集體產權的任何重要的變遷都關系到我國宏觀經濟總體發展態勢的穩定和效率,集體產權的發展、完善或演變是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各個社會成員的經濟自由程度和對個人產權保護力度的增強,現實中社團或集體的產權界定與實施就逐漸趨于清晰、有序與公平合理。
(一)轉型經濟中的集體產權可能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更多地關注特定范圍內的經濟公平,從而降低轉型風險
市場經濟崇尚經濟效率,由于人們先天擁有的資源稟賦差異和后天的努力不同,經濟效率原則必然帶來個體之間最終經濟利益分配的差異性。對于轉型經濟而言,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中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并且“不患寡,患不均”思想的歷史的深遠影響使得原有體制下個人之間及其與社會之間存在較小經濟沖突,但是,在注重差異性的效率原則下這種沖突有可能不斷增強、擴大。在全社會還沒有完全建立社會保障體制情況下,集體產權利益在市場經濟建設中不斷增大,而在集體內部根據成員權進行一定程度共享性的利益分配兼顧到相對公平。這樣,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風險的降低,有利于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二)集體產權在可能向公共產權轉變過程中,是與集體成員的經濟自由增加分不開的
市場經濟崇尚經濟自由,并以各個經濟行為人的經濟自由為基礎得以擴展。隨著轉型經濟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私人財產的增加、新的法律法規的建立,人們的經濟自由得以不斷增強,原來高度依附于集體組織及其產權利益的個人就會成為獨立自由的經濟行為人。這樣,原來更多的是基于各主體均享的、各權能實施對應獲取的差異性利益就會轉向隨著產權主體的獨立自由不斷增強而獲取的差異性利益。那么,集體產權可能向公共產權轉變,之后人們繼續關注的就將是變換后的集體產權或公共產權的自我治理問題。
(三)集體產權的演變可能催生新的合作組織和增強社會互惠意識,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有利于增強經濟轉型的連續平滑穩定性
我國轉型經濟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不同于現實中所有已存的市場經濟,它是總體已擁有13億多人口、其中七成人口處于經濟落后的農村和集體產權之下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經濟。因此,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創造出適合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市場經濟組織和制度,這是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解決效率原則與公平目標沖突的重要內容。集體產權下已有的合作和互助精神傳統為新的制度創新提供了非正式的制度基礎,成為新的合作組織的歷史淵源,促進經濟轉型的穩定性。
(四)隨著經濟轉型的深入,集體產權的演變有利于培植清晰的私有產權,從而增強經濟激勵、提高經濟效率
正如已述,在連續平滑的社會轉型中,隨著經濟轉型的深化,經濟自由、經濟行為主體獨立性和私人產權保護不斷增強,集體產權的演化使得集體成員成為獨立自由的私人產權的擁有者。經過制度創新的集體產權或轉化為其他產權形式(如公共產權)就會建立在清晰界定和高度保護的私人產權基礎上,它關注到原有目的在于社會保障的利益均享而面向未來進行組織創新。因此,雖然集體產權隨轉型經濟深化不一定整體轉化為私人產權,但是,它在集體內部不斷培植和滿足人們的私人產權利益,有利于轉型經濟提高經濟激勵和經濟效率。
四、小結
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具有不同內涵,盡管它們可能引發不同的經濟問題,但是,社會經濟現實的選擇使我們不能一味地對它們持懷疑或否定態度。經過長期的社會經濟演變,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存在可能比其他產權形式更能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更節省社會資源。隨著經濟轉型的深化,基于社會保障而進行利益均享的集體產權可能轉化為基于私人產權利益保護的其他產權形式,同時,會帶來相應的產權制度創新,并有利于我國和諧有序地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終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AndersonTerryL,HillPeterJPrivatizingthecommons:animprovement?[J]SouthernEconomicJournalVol50,No2(Oct,1983):438-450
[2]GordonHScottTheeconomictheoryofacommonpropertyresource:thefisher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62(1954):124-142
[3]GwartneyJ,LawsonRTheconceptandmeasurementofeconomicfreedom[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19(2003):405-430
[4]HardinGarrettThetragedyofthecommons[J]Science162(1968):124-148
[5]HardinGarrettExtensionsofthetragedyofthecommons[J]Science,NewSeriesVol280,No5364(May,1998):682-683
[6]HellerMichaelAThetragedyoftheanticommons:propertyinthetransitionfromMarxtoMarket[J]HarvardLawReview111(1998):621-688,659
[7]OstromElinorAbehavioralapproachtotherationalchoicetheoryofcollectiveaction:presidentialadderss,Americanpoliticalscienceassociateion,1997[J]Th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92,No1(Mar,1998):1-22
[8]QuigginJohnPrivateandCommonPropertyRightsintheEconomicsoftheEnvironment[J]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lXXII,No4(Dec,1988):1071-1087
[9]ScottAnthonyThefishery:theobjectivesofsoleownership[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63(1955):116-124
[10]SwaneyJamesACommonproperty,reciprocity,andcommunity[J]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l24,No2(June,1990):451-462
[11]羅瑟爾#8226;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30,28
[12]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13]詹姆斯#8226;布坎南財產與自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2
[責任編輯:劉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