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是具有典型的縱向關系的兩類企業。在電煤交易過程中,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往往會發生沖突。煤—電沖突不僅對煤、電產業,而且對國民經濟也造成了很大影響。本文在企業縱向交易理論基礎上,通過分析指出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存在著煤—電租和縱向價格雙軌制關系,在理論模型分析基礎上,提出緩解煤—電沖突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煤炭企業;電力企業;縱向關系;煤—電租;縱向價格雙軌制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5002207
中國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縱向關系主要表現為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縱向生產和交易關系。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縱向生產關系主要體現在它們之間形成的縱向生產鏈關系。而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在電煤供需上的談判和交易是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縱向交易關系的主要內容。一般來說,企業的縱向交易理論是企業縱向關系(Vertical Relationships)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縱向交易理論重點研究縱向結構關系和縱向行為關系的動因、途徑和效果。從狀態角度看,企業縱向交易關系大致包括縱向一體化(Vertical Integration)、漸變一體化(Tapered Integration)、企業集團、戰略聯盟等。從過程角度看,主要包括縱向約束(Vertical Restraint)、縱向兼并(Vertical Merger)、縱向排斥(Vertical Foreclosure)、縱向分離(Vertical Separation)等。
企業縱向交易關系研究的一條重要線索是交易成本理論。科斯[1]首先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研究了企業間關系(包括縱向交易關系),指出交易成本是發現市場相對價格的成本,企業的出現就是為了節約這種成本。威廉姆森[2]繼承并發展了科斯這一思想,提出了關于交易成本的三個假設: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他從交易成本的三個維度即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和資產專用性說明了交易成本在縱向一體化中的作用。
企業縱向交易關系研究的另一條重要線索是產權理論。產權理論是在格羅斯曼與哈特[3]、哈特與莫爾[4]及哈特[5]等研究基礎上得以形成和發展的,由于合同是不完全的,企業控制權的事前分配起著決定的作用,不同的權力配置決定了再談判的地位,從而影響著剩余收益的分配。
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研究了企業縱向交易關系。如斯彭格勒[6]、泰爾瑟[7]、馬修森和溫特[8],等等。斯彭格勒(Spengler,1950)較早明確提出縱向關系問題。他指出,如果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都有壟斷勢力,就會出現“雙重加價”問題,那么縱向一體化可將外部性內部化,從而改進社會福利。泰爾瑟(Telser,1960)曾專門研究縱向約束行為。馬修森和溫特(Mathewson Winter,1984)提供了一個適應范圍更寬泛的解釋縱向約束的分析框架。雷和泰勒爾(Rey Tirole,1986)專門研究了縱向分離與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的關系。具體到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來說,國內外一些學者也對煤、電企業縱向關系進行了研究,例如,喬斯科[9]、科克維列特[10]、胡予紅[11]、王超[12]、潘偉爾[13]、于立、劉勁松[14]等等。例如,喬斯科(Joskow,1983)研究了美國電力公司的煤炭采購實踐及縱向一體化的適用條件。喬斯科(Joskow,1985)考察了電力企業與煤炭企業之間縱向一體化程度與長期合同、現貨市場交易之間的關系,并取得一些較好的成果。科克維列特(Kerkviliet,1991)以坑口發電為例研究如何處理縱向關系以提高整體效率。
在國內學者對煤、電企業縱向關系的研究成果中,胡予紅(1997)研究了美國多元辦電的歷史,認為煤電一體化是大型煤炭基地的可選方案之一。王超(2004)認為煤、電比價不合理是煤、電沖突的根源,因而價格聯動和業務聯營是解決煤、電沖突的有效途徑。潘偉爾(2003)認為煤電沖突是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改革不配套造成的,應打破電力市場的壟斷局面。于立、劉勁松(2004)從產業組織學的角度分析了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縱向關系,指出煤、電企業之間存在縱向價格雙軌制關系;2005年,于立、劉勁松又進一步分析了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架構取向,指出縱向一體化是化解中國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在電煤交易爭執的一個較為理想的辦法。于立宏和郁義鴻(2006)分析了需求波動下的煤、電縱向關系安排與政府規制,指出對于我國煤電產業而言,除了資產專用性和契約的不完備性之外,需求波動和政府規制政策是影響廠商縱向安排選擇的兩個最關鍵因素。
本文將分析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縱向關系,針對中國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價格管理體制的具體情況,提出煤—電租這一概念,并分析煤炭企業生產的電煤價格和電力企業生產的電力價格之間存在的縱向價格雙軌制關系,重點分析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在電煤上的交易關系,進而提出緩解煤—電沖突的相關機制。
一、煤—電縱向關系與煤—電租
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是具有縱向生產關系的兩類企業。其縱向關系主要表現在煤炭企業生產的電煤是電力企業的投入品。這樣,電煤就是聯結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一個重要中間產品。當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就電煤進行交易時,由于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存在,使得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交易成本,并進而有可能使得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一般來說,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對電煤的預期成交價格往往并不一致。雙方通過市場博弈和討價還價的談判后,如果雙方對電煤的成交價格達成一致,交易就達成了。當然,以上的分析中暗含了一個前提條件,即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市場化程度都很高,電煤供應是按照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進行的(如果某個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或者兩個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都不高,則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干預將是難以避免的)。在這種談判或者說市場博弈過程中,誰更具有市場勢力,成交價格就會偏向于那一方。從總體上說,如果把整個煤炭產業中的煤炭企業對單位電煤的要價(簡稱為要價)設為P1(P1基本上是由市場競爭形成的,也就是說是由市場供需形勢確定的價格,但由于地區的分隔,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以及競爭的不完全性,也不能排除少數大型的煤炭企業帶有壟斷定價的特征,并且設P1是煤炭企業在市場博弈過程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文假定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都是理性的,都以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目標。這樣,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在電煤價格上的沖突就難以避免了,從而容易引發彼此之間的市場博弈。而第一次出的價格,即初始出價),把電力產業中的電力企業可以接受的單位電煤價格(本文稱之為受價)設為P2(P2是具有壟斷性質的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可以接受的價格,也就是說是使電力企業獲得壟斷利潤的價格,并且也設P2為電力企業在市場博弈過程中為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而第一次出的價格,即初始受價),必須指出的是,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對電煤的成交價只有一個。這里之所以設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和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是為了從理論上說明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對電煤價格的博弈情況,并進而描述煤—電沖突。并設電煤的最終成交價格為P′,則P′是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進行市場博弈后確定的電煤的價格。那么不妨稱|P2-P1|為煤—電租。一般說來,P′會為介于(含包括)P1和P2之間的某一個值。為了分析問題的方便,本文假定P1和P2都是考慮了運輸成本后的價格。這時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將會分割上述所謂的煤—電租。從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煤—電沖突的表現形式來看,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市場勢力的存在(主要指電力企業存在市場勢力)等原因,P1往往會大于P2。在下面的分析中,本文假定:如果P′=P1,那么煤—電租將全部歸煤炭企業所有;如果P′=P2,那么煤—電租全部歸電力企業所有;如果P′=P1=P2,則煤—電租為0。因此,從理論上看,煤—電租如何進行分配取決于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之強弱。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如何獲取或分配這一煤—電租一直都是煤炭企業、電力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所關心的重要問題。圖1簡要地描述了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對電煤價格的市場博弈過程。追求超額壟斷利潤的電力企業對電煤可以接受的初始價格(P2)往往比較低,而由市場供需形勢(主要是指在供求基本平衡或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及市場競爭所決定的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P1)往往要高于電力企業的上述可以接受的價格,這時煤—電租就形成了。否則的話(指P1小于P2)就不存在煤—電沖突。如果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與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相差較大時(如圖1所示),則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通過一次市場博弈往往難以達成交易,這就需要進行多次的重復博弈,并使得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再次出價和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再次出價不斷逼近。如果通過多次的重復博弈還不能達成交易,則往往需要政府的介入。

圖1煤—電租及煤、電企業的博弈
為此,本文給出煤—電租的一個較為正式的概念。所謂煤—電租就是具有縱向關系的煤炭企業對單位電煤的初始要價(P1)與電力企業對單位電煤的初始受價(P2)之差的絕對值。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主要受煤炭企業的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煤炭產業的市場結構、煤炭的供需形勢等因素的影響。而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則主要受電力企業生產技術(主要是煤—電轉換率)、政府對電力企業的規制定價以及宏觀經濟對電力的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可見,影響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和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的變量是不同的,由于前面已經假定電力企業和煤炭企業都是理性的,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和初始受價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都是從實現自身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去考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煤—電租與壟斷租金并不完全相同。它們之間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的是壟斷租金和煤—電租都與企業的壟斷勢力有關,但是壟斷租金主要是指一個企業對某一個產品的壟斷而導致的,而煤—電租則是指在具有縱向關系的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市場勢力的共同影響和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租金,且這一租金的分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另外,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壟斷租金是一個企業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存在于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煤—電租在兩個極端的情形下類似于或者說基本上就是壟斷租金。這兩個極端的情形之一就是上面所說的當P′=P1,煤炭企業所獲得的煤—電租是由于較之于電力企業,煤炭企業具有較大的市場勢力(或者說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很小,比如說當電力產業為充分競爭性產業時),這時可以把煤炭企業所獲得的煤—電租看成是其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另一個極端的情形就是當P′=P2時,電力企業所獲得的煤—電租也是由于較之于煤炭企業,這時的電力企業具有較大的市場勢力,這時也可以把電力企業所獲得的煤—電租看成是電力企業所獲得的超額利潤。而當P′取介于 和P2之間的某一個值時,無論是煤炭企業還是電力企業所獲得的部分煤—電租都不是純粹經濟學意義上的租金。歸結上述兩點,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煤—電租這一概念在兩種極端的情況下與經濟學中的壟斷租金的概念是一致的(盡管煤—電租牽涉到上、下游的兩個企業),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煤—電租與壟斷租金又是有區別的。正是由于煤—電租的存在以及它在分配上的不確定性,才導致了中國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緊張關系以及政府在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這種緊張關系中的尷尬處境,也正是對煤—電租的爭奪才引發了煤炭企業、電力企業以及政府規制部門的互動和博弈。
二、煤—電經濟②中的縱向價格雙軌制
電煤是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存在縱向生產關系和縱向交易關系的重要載體。在中國現有的價格管理體制下,中國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形成了典型的縱向價格雙軌制關系[14]。而縱向價格雙軌制又大大地豐富了煤、電企業之間縱向交易關系的內容。通過下文的分析,我們將可以看到正是縱向價格雙軌制的存在才使煤—電租得以產生。為此,下面本文將通過構建理論模型的方式來對煤—電經濟中的縱向價格雙軌制進行分析。
1.價格雙軌制的類別及其涵義
如果以交易來定義市場,市場的作用就是產生一個交易商品的價格體系,這個價格體系在經濟主體間分配經濟利益。而經濟行為主體則在利益引導下,通過市場這一交易機制來配置經濟資源。如果將交易中的時空因素抽象掉,一種商品只能有一個價格。但是,在現實中,一種商品卻有兩個(或多個價格),這種現象人們稱之為價格雙軌制。價格雙軌制又分為橫向價格雙軌制和縱向價格雙軌制。
(1)橫向價格雙軌制
一般說來,價格雙軌制是指同時存在著兩種價格形成機制和相應的價格管理體制。一種是國家規定的計劃價格,另一種是自發形成的市場價格。當然自發形成的價格也是在一定的宏觀經濟調控條件下形成的。為了使轉軌經濟不出現大的波動,轉軌經濟國家往往對價格體制進行循序漸進式的改革。即從計劃定價到計劃定價和市場定價并存(即實行價格雙軌制),再到二價并軌,即實行市場定價。但對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具有壟斷性質的產業所生產的產品,轉軌經濟國家則往往仍然堅持國家定價的原則。
具體說來,橫向價格雙軌制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有計劃價和市場價這兩種價格形成機制與相應的價格水平。因此橫向價格雙軌制也叫“產品”價格雙軌制。
(2)縱向價格雙軌制
縱向價格雙軌制是指某一商品在它的整個生產過程的上游階段,實行計劃定價或以計劃定價為主,而在下游的最終產品階段這里的最終產品階段可以是這一產品的最終轉換形態階段。如煤炭轉化為電力,本文就可以稱煤炭在煤炭企業生產它的階段為上游生產階段,把電力企業用煤炭來發電的階段稱為煤炭的最終產品階段。這里煤炭的物質形態轉化成了電力的形態。由于煤炭在電力成本的構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本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電力的生產階段看成煤炭的最終產品生產階段。實行市場定價或以市場定價為主;或者是某一商品在它的整個生產過程的上游階段實行市場定價或以市場定價為主,而在下游的最終產品階段實行計劃定價或以計劃定價為主。縱向價格雙軌制也可以稱為“生產過程”價格雙軌制。(于立,1992)。
橫向價格雙軌制與縱向價格雙軌制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可能造成價格的扭曲,從而影響資源的配置效率。但縱向價格雙軌制還有一些橫向價格雙軌制所沒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橫向價格雙軌制的情況下,計劃價與市場價誰高誰低,要取決于產品的供求狀況。而縱向價格雙軌制則不能直接比較上、下游產品的價格水平;二是如果說橫向價格雙軌制將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逐漸轉向市場經濟體制而逐漸消失,而縱向價格雙軌制則會長期存在,難以消除;三是對橫向價格雙軌制而言,兩軌價差幅度大小就是價格扭曲的直接標志。而對縱向價格雙軌制而言,則只能用間接的方式來反映。
2.煤—電經濟中的縱向價格雙軌制
在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關系中,處于上游的煤炭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主要是由市場確定,而處于下游的電力企業生產產品的價格則主要是由政府定價(即計劃定價)。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就形成了縱向價格雙軌制關系。
(一) 若干概念和假定
1.若干概念
煤—電經濟。本文用煤—電經濟這一概念描述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與宏觀經濟整體之間的關系。社會經濟的運行需要消耗能源,而電力又是中國能源供應的重要形式;為了模型分析上的方便,這里只研究能源需求中的電力需求部分。進一步說,本文只考慮以煤為燃料的電力生產部分。為此,本模型把由煤、電兩個子產業構成的產業鏈看作宏觀經濟整體中的一個子系統,并稱之為叫煤—電經濟。
煤—電經濟中的主要經濟變量。煤炭企業通過市場與電力企業相連接。本文把供應發電用煤的煤炭市場與供應其它用途的煤炭市場做一區分,并稱之為電煤(發電用煤)市場。電煤市場的價格形成受電力產業和煤炭產業關系的影響。在煤—電經濟中的主要經濟變量除了P1和P2外,還有電力的價格P0(指用電煤發電的電力企業的電力價格)。本文假定P0、P1和P2三個價格是建立在同一單位煤炭產量上的價格。例如,由1噸煤所產生的P0、P1和P2的值。這樣的假定就能使本文在同一可以進行比較的煤炭產量下進行分析。
在價格決定機制上,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由政府干預而不是市場機制決定的。很顯然,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與政府為電力企業制定的電價存在著函數關系,即:P2=f(P0),其逆函數就是P0=f-1(P2)。這樣本文就把P0與P1之間的縱向價格雙軌制用P2與P1進行某種程度的連接。
宏觀經濟與煤—電經濟之間的關系。宏觀經濟與煤—電經濟之間有著極為復雜的關系,在模型中,只考慮煤—電經濟向宏觀經濟所提供的電量,該電量用Q0表示。在宏觀經濟與煤—電經濟的關系中,宏觀經濟依靠價格機制來引導電力生產,即宏觀經濟以某一電力價格引導電力企業向其提供一定數量的電力。為了邏輯上的完備性,本文用Q0表示宏觀經濟體系所生產的其它所有產品的集合。政府采取調控手段來直接規制電力的價格(P0),從而間接地影響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P2);同時政府采取相應措施引導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P1)。煤—電經濟通過煤電的供給與需求與宏觀經濟發生聯系。煤—電經濟中的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市場博弈直接地影響著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圖2簡要地描繪出了煤—電經濟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煤—電經濟的運行機制。煤、電價格是影響煤、電企業之間利益分配的兩個重要變量,本模型假定市場機制是煤—電經濟運行的基礎,但這一市場機制并不完善,也就是說煤—電經濟并不是處在一個完全競爭性的市場結構當中,而是處在壟斷競爭性的市場結構之中。因此煤—電經濟離不開政府的參與;雖然煤、電價格間也許會存在著某種均衡機制,但這種均衡機制如何才能實現,煤、電企業的市場勢力在這一均衡的實現中又能起何種作用則是緩解煤—電緊張關系的核心問題。
2.若干假定
假定Ⅰ:宏觀經濟中需要有能源供給Q,該能源供給是以電力的形式提供的,其對經濟整體的效用是S(Q),并假定有S′>0,S″<0和S(0)=0,即其邊際效用為正,但其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假定Ⅱ:P0為電力的價格,P1為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供應價格,本模型稱之為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P2為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可接受價格,本模型稱之為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P0為政府定價,P1基本上由市場確定。這里的初始要價和初始受價均是考慮了運輸成本之后的價格。這樣,就可以用ΔP(ΔP=P2-P1)來體現煤、電企業之間的上、下游縱向關系,并代表煤—電經濟內部存在的沖突,即煤—電價格沖突。
假定Ⅲ:令煤—電沖突在短期中以煤—電經濟中的制度設計(即政府對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市場勢力的調控)來解決。本模型只討論短期。
假定Ⅳ:煤、電企業分立,并均有適當規模。
假定Ⅴ:煤炭企業生產的煤炭和用煤發電的電力企業所生產的電力是同質的,即假設煤炭和電力都是同質的。
(二)基本模型
①市場勢力及其衡量指標
為了對煤—電經濟中的縱向價格雙軌制進行分析,進而分析煤—電沖突,下面首先來分析市場勢力這一概念,并進而分析煤、電企業的市場勢力。
市場勢力是一個或一組企業對某一產業價格和生產決策的控制程度,在壟斷情形下,企業有高度的市場勢力;而在完全競爭產業中的企業則沒有市場勢力。一般來說,市場勢力又可以分為橫向市場勢力和縱向市場勢力。橫向市場勢力一般是指一個企業對同一產業中的同類企業具有市場勢力。而縱向市場勢力則是指某一個企業對同一個產業內或不同的產業的具有上、下游生產關系的另一個或一組企業具有市場勢力。
產業組織理論認為,市場勢力可以用市場集中度、勒納壟斷指數、利潤率等指標來衡量。用上述指標來衡量橫向市場勢力應該都是可行的,只要相關的數據能夠得到。但是,對于縱向市場勢力,則用勒納壟斷指數來衡量較為合理一些。
所謂勒納壟斷指數(Lerner Index)是指價格與企業邊際成本的偏離率。如果用L來表示勒納壟斷指數的話,那么勒納壟斷指數的公式表示就是:
ε被稱為為企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且大于0。
1.煤、電企業的市場勢力
在煤—電經濟中各取一個有適當規模的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作為其代表性企業。這兩個代表性企業符合上述的有關假定。根據上面的分析,代表行的煤炭企業和代表行的電力企業都具有一定的市場勢力。設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為 ,其邊際成本為 。本文用煤炭企業對電煤的要價來計算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這時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可以表示為:
同樣,設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為,其邊際成本為為電力的價格。則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也可以表示為:
通過上述的轉換,就可以用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和電力企業對電煤的初始受價(P2)來使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進行某種程度的連接。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主要來自以下六個方面:一是電力的供給和需求的剛性特征;二是電力的供求形勢;三是電力企業的市場份額;四是電力企業的策略性行為;五是電力產業垂直一體化的市場結構;六是市場的人為分割。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主要來自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市場的供求形勢;二是煤炭企業的策略性行為;三是煤炭協會的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較之于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與政府的干預有更大的關系。電力產業的準公共產品特性使得電力企業能夠得到政府更多的關照,當然政府也會從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對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制。也正是這種關照和干預使得電力企業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難以理清的關系。這也正是煤、電企業之間形成縱向價格雙軌制關系的原因所在。
2.模型分析
下面分三種情況來分析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縱向價格雙軌制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小于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且小得較多。這時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就構成了縱向價格雙軌制的關系。由于電力市場的市場勢力大于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因而在與煤炭企業的市場博弈中,電力企業將會占據優勢。當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大于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較多時,電煤的市場成交價將主要由電力企業決定,如果電力企業接近于完全壟斷時,也就是說電力企業處于對電煤的買方壟斷地位時,電煤的成交價格就有可能取,這時電力企業獲得煤—電租。1993—2001年煤炭價格放開后的煤—電關系基本上就處于這種情況。
其中表示電力企業在煤—電經濟中所獲得的煤—電租。這時電力企業獲得了煤—電經濟中的所有煤—電租。由于電力企業獲取煤—電經濟中的全部煤—電租,因此,一般來說政府規制主要是針對電力企業。
(2)由于已經假設基本上是由市場確定的,因此嚴格意義上說,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但是為了理論分析上的完備性,本文仍將分析這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大于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且大得較多。這時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也形成了縱向價格雙軌制關系。如果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大于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較多且沒有其他因素的介入,則市場博弈的結果就有可能使得電煤的成交價格取煤炭企業對電煤的初始要價。這時電力企業的用煤成本(也是煤炭企業的銷售收入)可以表示為:
由于煤炭的儲量有限,開采技術隨產量的上升而復雜化,開采的權利金也會相應增加,從而使煤炭的開采成本呈不斷遞增的趨勢。因此不妨設煤炭企業的成本函數為,也就是說煤炭企業的成本函數是一個隨著煤炭產量的增加而不斷遞增的增函數。其中C1為一系數(或者稱為參數)。假設煤炭企業會最大化其利潤。其利潤為:
上式是煤炭企業根據利潤最大化一階條件而得出的對電煤的要價。而這時由于煤炭企業具有較大的市場勢力,其在與電力企業進行市場博弈時處于優勢地位,導致電煤的成交價有可能為煤炭企業的初始要價,這樣煤炭企業就獲得了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
這時煤炭企業得到的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就有可能為:
其中,表示煤炭企業在煤—電經濟中所獲得的煤—電租。由于這時煤炭企業獲取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政府規制主要是針對煤炭企業。
(3)一般來說 ,這種情況還是有可能發生的。特別是由于煤炭產業是資源性產業,當煤炭供不應求時,煤炭企業(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規模和區位優勢的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還是有可能接近的。
當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相當時,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對電煤價格的市場博弈將更加激烈,這時就難以對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進行分析。這有點類似于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處于雙邊壟斷的情形,這時煤—電沖突將不可避免。從理論上說,這時煤、電企業應該分割此時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但如何進行分割則往往是一件很難由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直接談判來達成的。這時政府干預就成為必要了。
(三)模型分析結論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圍繞煤—電沖突的以下三點結論:
(1)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作為具有縱向生產關系的上、下游的兩個企業,可以通過投入品(電煤)價格與產出品(電力)價格之間的對應關系來比較它們之間的市場勢力。進而評價上、下游企業生產的產品所產生的價格扭曲情況。這就為政府制定規制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2)無論是煤炭企業還是電力企業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完全競爭性企業,它們都具有一定的市場勢力,只是大多數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很小。正是因為市場勢力的存在才使得它們能夠得到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因此從控制和合理分配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的角度來制定政府的政策,通過對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所獲得的煤—電租的調整來緩解上、下游產業之間的矛盾應該是政府規制的一個主要目標。
(3)當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相差不大時,政府規制就遇到了較大的困難。因為這時政府就不得不犧牲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來維持甚至提高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的水平。但是,政府又不能長期地犧牲廣大消費者的利益。與此同時,政府還必須把煤—電經濟中的煤—電租合理地分配到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之中去。這就必然會產生不少的利益沖突。要解決這些利益沖突,政府就必須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相應的規制措施。
三、緩解煤—電沖突的政策建議
根據上面對煤—電經濟中煤—電租和縱向價格雙軌制模型的分析,下面將對短期內優化煤、電資源配置以及緩解煤—電沖突的可能機制進行分析。下面仍然分三種情況來分析優化煤、電資源配置、緩解煤—電沖突的可能機制。
(1)即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大于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且大得較多。這時煤—電沖突并不明顯,不過從合理分配煤—電租的角度出發,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扶持煤炭企業的經濟政策,以相應地提高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并相應增加煤炭企業在煤—電經濟中所獲得的煤—電租。這些措施可以包括促進煤炭企業走橫向兼并以提高企業的經濟規模,降低電煤稅率,調整煤炭資源的探礦權費、采礦權費、資源補償費等等,從而相應地提高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
(2)。即電力企業的市場勢力小于煤炭企業的市場勢力,且小得較多。這種情況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基本不存在。就是出現了這種情況,電力企業也往往會利用自己的產業特性向政府索要行業租行業租是指有些行業(包括電力行業)能夠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屬性獲得非生產性受益[15]。,[15]正如美國加州電力危機時兩家主要的地區電力公司以公司財務情況不佳為由申請破產從而達到向政府索要行業租一樣。當時加州政府和美國聯邦政府都表示會幫助這兩家電力公司對付財務危機,并且都采取了包括政策妥協和提供幾十億美元的補貼在內的實質性的援助措施,最后使這兩家電力公司得以順利渡過難關,不僅沒有破產,而且隨后的政府規制政策的調整還使這兩家電力公司的財務狀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這時從理論上說可以適當提高電力的規制價格,適當調整探礦權費、采礦權費及資源補償費等等。
(3)。這時煤、電企業的市場勢力相當,進而導致它們在市場博弈過程中會采取針鋒相對的策略,這也是現階段煤—電沖突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由于現階段煤、電的供求矛盾較大、市場的人為分割、地方保護主義因素的影響以及電力產業的公共產品特性和煤炭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使得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市場勢力基本相當,從而導致電煤的成交價格難以確定。這時政府往往難以選擇規制政策。這時政府制定規制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煤、電企業在煤—電經濟中對煤—電租的分成問題。實際上,煤電價格聯動方案出臺的初衷也在于此。但煤電聯動方案要求電力企業消化30%電煤價格上漲因素,其它70%可以通過電價的上漲來解決。可見,在這一過程中,整個社會的福利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調整,即煤炭企業所獲得的煤—電租相對得到增加,電力企業所獲得的煤—電租是上升還是維持不變抑或下降則要看電力企業價格上漲能否抵消煤炭價格的上漲所帶來的成本的增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廣大消費者的福利水平下降了。這就是不為廣大學者所看好而又不得不出臺的煤電價格聯動方案的尷尬之處。這時僅僅依靠對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的規制已難以解決煤—電沖突問題了,而應該從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的產業及企業組織結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思考的方向有二:一是促進煤、電產業的完全市場化,為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就電煤的正常交易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微觀基礎;二是當煤、電產業的完全市場化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才能實現時,政府就應該對電力產業和煤炭產業的相互進入放松規制,努力促進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走建立戰略聯盟,組建企業集團和完全縱向一體化的發展道路[16]。
參考文獻:
[1]Coase, Ronald.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1937,(4):386-405.
[2]Williamson, 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 Free Press,1975.
[3]Grossman, S. O.Hart.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4):691-719.
[4]Hart, O. J.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6.
[5]Hart, Oliver.Firms, Contract,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Oxford: Clarendon,1995.
[6]Spengler, J.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58):347、352.
[7]Telser, L.Why Should Manufacturers Want Fair Trad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3):86-105.
[8]Mathewson, G.G.R.Winter.An Economic Theory of Vertical Restrain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15).
[9]Joskow, P.L.and R.Schmalensee.Markets for Power: an Analysis of Electric Utility Deregulation[M].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3.
[10]Kerkviliet J.Efficiency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mine-mouth electric generating plant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1,(39):467—82.
[11]胡予紅.美國多元辦電及其對我國煤電聯營的啟示[J].中國煤炭,1997,(5).
[12]王超.煤電價格之爭:焦點、成因與對策[J].煤炭經濟研究,2004,(10).
[13]潘偉爾.電煤價格市場化機制改革的設計缺陷與實踐修正[J].中國煤炭,2003,(12).
[14]于立,劉勁松.中國煤、電關系的產業組織學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4,(9).
[15]葉澤.電力競爭[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16]劉勁松.中國煤、電關系的架構取向[J].改革,2005,(2).
(責任編輯:韓淑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