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快速集聚生產要素,填平城鄉鴻溝,實現城鄉和諧發展,使“二元結構直轄市”成為名副其實的直轄市,市委書記汪洋在年前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建設“重慶1小時經濟圈”、打造以主城區為核心的城市群作為打好“直轄牌”、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平臺。
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無疑將改寫重慶發展的歷史。
“1小時經濟圈”的“戰略平臺”意義
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范圍界定是:以中心市區為起點的1小時車程通達地區。這一區域包括主城23個區縣;幅員面積2.86萬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1600萬人,接近全市的60%,其中城鎮人口接近1000萬人,城鎮化率接近60%;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000億元,占全市GDP的70%左右。這一區域區位優勢明顯,綜合交通體系完善,核心城市中心功能突出,經濟基礎較好,經濟關聯度較高,投入產出比較大,經濟成長性好,通過集中打造,預計10—15年以后,GDP可超過全市GDP的80%,集聚城鎮人口超過200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5%。在這一區域內快速積聚生產要素,能夠進一步增強發展的乘數效應,并以此為平臺帶動重慶其他地區的發展。“戰略平臺”意義非常重大——
能夠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重慶8.24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既有繁榮發達的現代城市經濟,又有相對落后的農村經濟,區域內部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統計數據表明,反映區域差異的變異系數CV已由1998年的0.834減少為2005年的0.676。這證明我們實踐了近10年的“大城市帶動大農村戰略”是正確的,而建設“1小時經濟圈”,是這一戰略的快速深化和強化。
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異常突出的重慶,“三農”問題必須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才能解決。我市城市對農村帶動效應不強,“小馬拉大車”,對農村的資源整合能力太弱。要發揮大城市對大農村的輻射和帶動效應,就要搞好城鄉統籌,培育和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和集聚功能的核心經濟區域,擴大城市“磁場”的聚合、輻射能力。而“1小時經濟圈”的建設,可以為農村及庫區二次人口轉移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和就業機會;可以增強“反哺”的物質基礎,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步伐,實現城鄉同發展、共繁榮。
能當好西部大開發的“火車頭”。通過增長極的擴散、傳遞作用,帶動西部地區全面發展。重慶扼西部最大的出海通道長江黃金水道,是西部內陸惟一一個通江達海的特大港口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及現代物流發展的優勢明顯。同時,裝備制造業基礎雄厚,工業經濟發達,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西部大開發“火車頭”的作用。建設“1小時經濟圈”,增強增長極的聚集輻射功能,才能引領西部大開發向縱深發展。
打造“1小時經濟圈”,也是我國宏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成為國家戰略新取向,即由東部一枝獨秀非均衡式發展,形成東、中、西部及國家級流域經濟的大都市群聯動共同發展的格局。東部沿海的“長三角”地區有“上海1小時經濟圈”,“珠三角”地區有“廣—深—港1小時經濟圈”,華北“環渤海灣”有“京—津都市圈”。長江流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板塊,是我國開放潛力最高,開發范圍最大,投資密度最大,開發、開放效果最顯著的區域,也因此成為21世紀前期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長江流域經濟帶的上游經濟帶,北與西部的“隴海—蘭新”經濟帶接壤,南與“南—貴—昆”經濟重點區域相鄰,東面通過長江黃金水道與長江中游的武漢、長江下游“長三角”的龍頭上海遙相呼應,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之間及全國宏觀生產力空間布局戰略中,發揮著承東啟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構建重慶“1小時經濟圈”,是推進長江流域經濟帶上、中、下游聯動開發,充分發揮重慶市在東、中、西三大戰略板塊之間的承接傳遞作用的重大戰略舉措。
由此可見,建設重慶“1小時經濟圈”,打造以主城區為核心的城市群,既是加強城鄉統籌的戰略平臺,也是培育核心經濟板塊和區域經濟增長極的戰略平臺;既是我們“打好‘直轄牌’、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平臺,也是新興直轄市建設和發展實現新突破、再上新臺階的戰略平臺。
準確定位、全力打造“1小時經濟圈”
打造重慶“1小時經濟圈”,關鍵在于找準功能定位、明確發展重點。
“1小時經濟圈”的總體目標應定位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城市、西部增長極、西部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支撐。
這是基于對重慶現有的產業基礎和經濟地位等的綜合判斷。重慶扼長江中下游戰略要津,背靠云、貴、川廣闊腹地,有成為大區域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從直接體現這種區位優勢的交通、市場看,重慶具有絕對優勢:2004年重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營業收入達946.45億元,在西部地區僅次于四川,但人均值卻是四川的1.96倍。從在中心城市功能中起核心作用的金融業看,重慶發展勢頭更猛。2005年金融機構總資產雖少于四川,但人均額是四川的1.31倍;股份制商業銀行以1281.3億元資產高居西部第一;外資銀行雖然比四川少1家,但資產略多于四川。2005年末貸款余額比2001年增長98.69%,而四川僅增長49.89%,人均額是四川的1.62倍,居西部第一位。重慶的國際化步伐也走在西部前列。2005年人均實現的進出口額、外商直接投資額,銀行業的對外開放等,都居于西部前列。
因此,“1小時經濟圈”應在功能上重點打造西部的金融、現代物流、現代制造和現代服務業“四大中心”。
金融中心:營造國際金融環境,大力發展金融產業。積極爭取各大金融機構建立具有中心城市功能的分支機構;抓住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機遇,重點吸引國際著名商業銀行、投資基金、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的區域性機構入駐;創新金融產品、拓展金融業務,提高金融產品附加值。構建區域性貨幣市場。形成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托各業并舉,中、外資金融機構并存,功能完備、運行穩健的高層次的金融體系,使本區域成為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全、密度最大、開放度最高、聚散能力最強的都市區。
現代物流中心:培育一批輻射力強、高檔次的物流園區和大型市場;重點培育發展名牌商業企業,支持其在長江上游地區通過連鎖、并購等方式實現擴張;進一步強化大型商貿市場的集聚、輻射作用。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各種交通道路交匯、東中部進入西部的咽喉地位,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吸引和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形成具有集貨、分貨、加工、配送和中轉等多功能的物流網絡,積極向長江上游及西部廣大地區輻射、滲透;提高體現城市外向型經濟程度重要表征的國際物流業比重,吸引世界知名的物流公司。加強網絡技術、信息通信技術的滲透,實現傳統商貿物流業向現代商貿物流業的轉換。
現代制造業中心: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扶持和發展帶動效應大、具有區域優勢和特色的產業,如汽車產業、裝備制造業、重化工業、食品飲料產業、電力產業等;加快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打破體制障礙,整合資源做大做強產業鏈。
公共服務中心:發揮都市區的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服務的中心功能,逐漸成為長江上游的中心,為全區域提供人才培訓、科技咨詢、新產品開發服務;結合物流中心建設,利用信息港優勢,發展信息咨詢、技術中介、環節經營、策劃等服務業,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信息咨詢、中介、策劃等服務。
“1小時經濟圈”可根據區位、產業發展態勢和經濟輻射能力等因素,在功能上更準確地細分為主城核心區、主城功能轉換區和特色功能區,使“1小時經濟圈”的建設更加有的放矢。
主城核心區應定位于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強區域整合和資源配置功能及服務功能。
不斷提高服務經濟的比重,以總部經濟引領、提升核心區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發展金融、保險、商貿、物流、旅游、會展、要素市場、信息服務、科技開發、商務服務、教育培訓、咨詢中介服務等行業,強化對重慶、長江上游的服務、帶動和輻射功能。如可以以解放碑、江北中央商務區作為主要載體,不斷吸引各金融機構總部入駐。依托寸灘、九龍、魚嘴等港口,太平沖、團結村等鐵路貨運編組站,中梁山、寸灘等倉儲區等,建設長江上游現代物流中心。用網絡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完善五大商圈的軟硬件設施,建成在長江上游輻射面廣、吸引力強的現代商貿區。結合國有資產退出工作,加快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同時大力發展勞動力、人才、科技、信息等交易中心,增強核心區資源配置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建設要素市場高度聚集區。建立創意產業基地,以北部新區軟件產業園區及西永軟件產業園為主要載體發展軟件業,吸引跨國公司建立地區性研發中心,發展工業設計、城市規劃及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裝飾設計等設計業,同時重點推進數字娛樂動漫產業基地和動漫產業園建設,積極發展會展業。以北部新區、高新區、經開區、西永微電子工業園為主干,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現代醫藥、儀器儀表等高新技術產業,建成長江上游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北部新區、港城工業園、九龍工業園、井口工業園、茶園工業園、西彭工業園等為主干,大力構建以汽車及配套產業等為主導的長江上游最大的現代制造業基地。
主城功能轉換區應定位為現代制造業基地、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區。力爭到2020年,經濟密度達到或接近2005年主城核心區6896萬元/平方公里的水平。
這一區域建設的要領在于抓住“轉換”做文章,充分利用鄰近主城核心區的空間地域優勢,抓住主城區產業升級、城市功能轉換機遇,積極承接主城退出產業,承擔主城退出功能:一是接納主城核心區“退二進三”退出的工業企業,承擔核心區退出的制造基地功能;二是接納或發展主城核心區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而退出或不發展的部分傳統服務業,與核心區互為補充;三是更大程度地發揮居住功能,分擔外圍特色功能區、三峽庫區城市化后涌向主城區的居民的居住功能。完善空港工業園、兩路工業園、花溪工業園、同興工業園等現有工業園建設,拓展新的工業發展區域,成為核心區退出工業、沿海和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承接區域。發展以倉儲、批發、大型生產資料交易市場等為特色的物流配套產業。成為主城區吸納城市化居民的主要載體。按照重慶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都市9區即現在的主城區人口將達930萬人,將比2005年多284.49萬人,這主要靠功能轉換區來吸納。
特色功能區應以特色工業園為主要載體,承接主城核心區及功能轉換區轉出的產業,利用地區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一定要“特”。如德感工業園重點發展機械電子、醫藥、紡織印染等工業;大安工業園重點發展機械加工制造、電子電器、精細化工、建材、食品等工業;江城工業園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食品工業;璧城工業園重點發展皮鞋工業;金龍工業園重點發展機械電子、化工、建材、食品等工業;長壽化工園、晏家工業園重點發展化學工業,以鋼材、建材為主的材料工業,機械、造船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李渡工業園重點發展食品工業、新型建材、精細化工等工業。在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使工業園區內各企業有很強的相關性和配套性。現有工業園區要建立拓展區,分園發展各類產業,實現同類企業聚集生產,避免食品廠與化工廠等同園。
(作者系重慶社科院三峽經濟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