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時時夢想用自己的身軀為兒女遮風擋雨,然而你再高大,總有一天也要走在他們前面——你只能陪孩子一程。于是你說,我已經(jīng)攙著她16年,現(xiàn)在到了該放手的時候,她的路,讓她自己走。
2006年11月22日,由重慶市婦聯(lián)主辦的首屆“重慶市十大杰出母親”評選結(jié)果揭曉。重慶醫(yī)科大學應用技術(shù)學院的工會主席王海珍榮幸當選。
表彰會后,10位杰出母親走到了一起,有人說了句:“其實我們都挺苦的。”王海珍沒說話,卻暗自慶幸:“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兒,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母親。”
幸福卻非必然。
1985年5月4日,王海珍有了自己的孩子,取名袁甜,意為圓滿、甜蜜。
和所有望女成鳳的父母一樣,王海珍一直按照她的設想打造女兒的人生:必須學這個,必須練那個;不準做這個,不準做那個……漸漸地,小袁甜開始遠離媽媽,什么話都只告訴爸爸。王海珍沒有在意,直到聽到這樣一句話——
“我恨媽媽!”
一次,王海珍帶袁甜到一個同學家里做客。飯后,幾個小孩子在一邊玩。有人隨口問了小袁甜一句:“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誰也沒有想到,小小年紀的袁甜居然說:“我喜歡爸爸。我不喜歡媽媽,我恨媽媽!”
這話很快傳到了王海珍耳朵里。她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她想不明白:我那么愛女兒,為她做了那么多的事情,花費了那么多的精力,竟換來一個“恨”字!我多年的心血啊,竟養(yǎng)了個“仇人”?
孩子似乎沒有意識到,回家后,王海珍開始不理孩子,想給她一點教訓。正是這兩天的獨處,讓王海珍開始反思。“我恨媽媽”幾個字反復出現(xiàn)在她的腦海里。她不禁問自己:父母究竟是不是要放任孩子才是愛她?很顯然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錯?
回想她和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王海珍忽然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活潑開朗的女兒,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少言寡語,而自己給予女兒的,除了板起的面孔,就只剩下了無數(shù)的指責和否定。這個年齡的小女孩,本應該快樂地生活在媽媽的庇護下,做一個小公主,但女兒竟然過著奴隸一般沒有笑容的生活!為了一件已經(jīng)不記得的小事,她竟隨手拿起搟面杖,一棒打在女兒身上。回想起女兒當時的慘叫,王海珍覺得自己像個暴君。她想不明白,當時怎么就這么心狠?
她不想孩子就這樣被自己扭曲的愛毀了。
她決心做一個科學的好媽媽,既要引導孩子往正確的道路上走,又要保持和孩子良好的互動關(guān)系。
“要教育孩子,自己必先受教育。”
王海珍開始在痛苦中尋找答案。她突然想起學校曾經(jīng)發(fā)過一系列有關(guān)家庭教育的書,她立馬翻箱倒柜找了出來:《小學兒童的家庭教育》。正是這本書,改變了王海珍對女兒家庭教育的方式。通過學習,王海珍逐漸認識到,人都是在錯誤中長大的。不斷的出錯正好給了孩子不斷認知的機會,也讓她有更好的自我控制力。要求孩子不能犯任何錯誤,這本身就是個錯。
“要教育孩子,自己必先受教育,”王海珍說,“孩子是看著我的背影長大的,如果我這本教科書都不合格,孩子怎么會有美好的未來?”
為了孩子,王海珍開始了新一輪的學習生涯。孩子上小學,她看《小學兒童的家庭教育》;孩子要上中學了,她看《女中學生現(xiàn)代素質(zhì)的探索與培養(yǎng)研究》;現(xiàn)在,《告訴孩子你真棒!》、《做自己想做的人》等一大疊書籍更是一直放在桌上,隨時學習。
出了錯不再打罵,是王海珍對孩子教育的第一個轉(zhuǎn)變,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母女之間的隔閡。為了讓女兒克服在數(shù)學學習中粗心的毛病,王海珍和女兒一起制作了一本《錯題集》:第一部分是出錯的內(nèi)容,第二部分是正確的解答,最后還分析原因,讓孩子自己思考為什么會出這樣的錯,類似的題目應該怎么解。她不僅陪女兒把錯題進行歸類登記,還找來類似的題目讓女兒練習,同時讓她自己說,如果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怎么辦?小袁甜嘟著嘴說:“再錯的話就罰我不吃冰糕。”幾次這樣的懲罰之后,小袁甜印象特別深刻。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她克服了粗心的毛病,數(shù)學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這種收集錯題、分析原因的方法,被她應用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凡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弱勢時她就有針對性地找原因,找補救措施,找對癥下藥的方法。從此,她學習主動、積極、有方法、有動力,養(yǎng)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
王海珍要求孩子從小學習書法,因為書法可以訓練耐力和培養(yǎng)吃苦的精神。而小袁甜比較嬌氣,怕吃苦,參加書法班沒多久就想放棄。王海珍告訴女兒:“我已經(jīng)讓你選擇過很多次了。學語言,嫌枯燥;學畫畫,嫌難學;學跳舞,嫌腿疼。就是因為怕苦,你一次次放棄。放棄堅持,放棄吃苦,就是放棄生存的本領(lǐng)。做人,不能讓放棄成為一種習慣。”她還倒了兩杯水放在孩子面前:“人生有兩杯水一定要喝,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只不過每個人喝甜水和喝苦水的順序不同。不愿吃苦、不能吃苦、不敢吃苦的人,往往一輩子都在吃苦。”女兒在她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種“先苦后甜”的人生理念,專心學習書法。其書法作品多次獲獎,1998年7月袁甜還參加了重慶書畫少年交流使節(jié)團赴日本交流。
這種吃苦精神得到放大。“成長有痛苦時,不要抱怨,始終向前”成為袁甜的自勵語。在英語學習方面,她非常刻苦。從早上醒來到上學,放學之后到晚上睡下,在這些時間里,她的英語復讀機就沒有停止轉(zhuǎn)動過;她還自己購買了課外書,填補求知的欲望。后來她成為了班上的英語小老師,2000年榮獲英語奧林匹克競賽初三年級組全國一等獎。
袁甜告訴媽媽說:“你的‘先苦后甜’讓我過得好苦。”王海珍回答了一句:“你是屬牛的,又是勞動月生的,該苦。”孩子笑了。
“愛她,該放手時就放手。”
從育才中學畢業(yè)后,各方面都很突出的小袁甜因為早已被不少重慶的名校選中,所以安心和媽媽一起到成都散心。正玩得開心,育才中學突然來了個電話,要他們盡快帶著戶口去學校。還以為孩子升學出了什么事的王海珍馬上帶著孩子回到重慶。
原來,新加坡來渝招收優(yōu)秀初中畢業(yè)生,而袁甜正是學校推薦參加考試的其中一人。剛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袁甜有些害怕,不想去陌生的環(huán)境。而且她對自己能否通過選拔考試也沒有太大信心。
王海珍也有些舍不得讓這么小的孩子一個人到國外去,但她想起從家庭教育的書中看到的一段話:每個人都只能是穿插在他人生活中的一個片斷,這注定你永遠只能陪人一程。你喜歡自己的兒女,時時夢想用自己的身軀為他們遮風擋雨,然而你再高大,總有一天也要走在他們前面——你只能陪孩子一程。她想,我已經(jīng)攙著她16年,現(xiàn)在到了該放手的時候。她的路,讓她自己走。
為了鼓勵孩子,王海珍把袁甜從小獲得的獎以及書法作品一一拍成照片,把她的經(jīng)歷整理成了一疊厚厚的成長手冊。她對孩子開玩笑說,如果不知道在面試時該說什么,就把這些東西扔給主考官,讓他們自己看!孩子看著母親精心整理的成長手冊,想起自己在母親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下獲得的那么多獎勵,充滿了感恩和自信:“媽媽,謝謝您,您讓我找到了自己,我一定能行!”
在準備考試的時間里,王海珍忙開了:為孩子買有關(guān)面試的書籍,為她請英語老師強化訓練,甚至,不知道從哪個書堆里翻了一本趣味數(shù)學題集給孩子做練習。最后,孩子憑借自己超強的綜合實力,被新加坡四德女中錄取免費出國學習。
袁甜帶著父母的囑咐與忠告去了新加坡。王海珍沒有想到,孩子偷偷給她留下了一個筆記本。根據(jù)孩子的提示,她找到了那個筆記本:“我最愛的珍珠媽媽,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因為您的愛,我能健康、快樂長大;因為您的愛,我能挺過一切難關(guān);因為您的愛,我要用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您的愛是我的力量。如果我能實現(xiàn)一個愿望,就是下輩子還要做您的女兒和爸爸的女兒。謝謝您是我的母親。”她淚流滿面。
“我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到新加坡學習后,母女倆一直保持通信的習慣。王海珍喜歡把紙的兩面都寫得滿滿的,因為她覺得對孩子,自己總有無數(shù)的贊美和鼓勵。而孩子在信中提到的自己的缺點,王海珍也一一改正。她不斷提醒自己,我是孩子的教科書,我必須做到最好。女兒在回信中寫到:“媽媽這么大年紀了都可以改正自己的錯誤,我還年輕,還有什么借口說晚呢?”兩年后,袁甜因為綜合成績年級第一名而取得了在新加坡任意選擇初級學院就讀的資格。
在新加坡維多利亞初級學院就讀時,袁甜還擔任了學生會干部,成為孩子們的中心。
而現(xiàn)在的王海珍不僅是袁甜心中的“珍珠媽媽”,更是重慶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家庭教育報告團成員。為了讓更多的父母不走她曾經(jīng)走過的彎路,她四處演講:單位、社區(qū)、學校、部隊、女子勞教所……面對前來討教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王海珍總是笑著回答:“多學習,和孩子成為朋友,和他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