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有資金,但缺少人才和作品支撐,而學院有人才、有作品,卻無資金和市場。于是中國動漫陷入了一個怪圈:有作品無產品,有行業無產業。
在動漫產業鏈上,不管哪一個環節,只要做好就能做大做強。走“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打造自己的動漫產業,其實質是在打一場文化保衛戰。
“產學研”鑄就“動漫巨人”
2006年國慶期間,央視少兒頻道在黃金時間播出重慶產動畫片《麻辣小冤家》,一時間,劇中人物周二毛、淑芬、小毛可愛的形象紅遍大江南北,觀眾對這部動畫片的喜愛程度也迅速竄升至央視第四位。
說起《麻辣小冤家》,重慶視美動畫藝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副院長周宗凱十分感慨地說:“這部動畫片的成功,說明我們‘產學研一體化’之路走對了?!?/p>
曾就讀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周宗凱,大學期間就擅長畫連環畫,并以此維持自己的生活。有一次,在一個畫展上,他看到一件香港動漫作品,周宗凱愛不釋手。他還了解到,日本的動畫片90%都是由中國畫家制作的,而中國自己的動畫片卻是一片空白,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他改畫動漫。
1988年,周宗凱進入四川美術學院,任設計專業老師。教學之余,他仍然堅持畫動漫。
1996年,他和《奧秘》雜志合作開設“動漫—KK畫廊”專欄,竟一炮走紅,他每天都要收到二三十封全國各地的讀者來信。
就在這一年,他和幾個青年教師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建立動畫專業的設想。這一想法得到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當時,由于招生工作已結束,周宗凱隨即帶領班上的60多名專升本學生開始學習動畫。沒想到,1998年這批學生畢業時,竟成了各大公司搶手的“香餑餑”,市場供不應求。
好消息接踵而至:1998年,國家教育部正式成立動畫學科,2000年,川美正式成立影視動畫系。
周宗凱很清楚,動漫是一個花費昂貴的產業,涉及眾多學科,一套設備動輒上百萬元。要將動漫發展為一項產業,光靠學院的實力顯然遠遠不夠。
“企業有資金,但缺少人才和作品支撐,而我們有人才、有作品,卻無資金和市場。于是中國動漫陷入了一個怪圈:有作品無產品,有行業無產業,能不能將學院和企業的優勢互補呢?”經過深入研究,2002年,周宗凱提出了“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經過多方接觸,重慶廣電集團(總臺)與川美一拍即合。2005年年底雙方投入上千萬元資金打造了本土動漫產業基地——重慶視美動畫藝術有限公司。2006年6月,在已有影視藝術系基礎之上,四川美術學院正式建立影視動畫學院。
說起打造動漫基地的初衷,周宗凱憂慮地說:“在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動漫作品中,日本動漫占60%,歐美動漫占29%,而中國原創動漫、包括港臺地區的比例只有11%。我們打造自己的動漫產業,其實質就是在打一場艱巨的文化保衛戰?!?/p>
實施“產學研一體化”戰略以來,視美取得了長足發展,除推出300集動畫片《麻辣小冤家》以外,《幻現》、《貓師兄》、《快樂卡通總動員》系列動畫片也已納入2006—2007年度生產目錄。該生產計劃占整個西南地區的70%。視美,這顆產業之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動漫巨人”。
“巧力”打造“熊產業”
享弘影視數字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煉紅,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借“樂樂熊”卡通形象,把當時處于空白的兒童卡通片市場,做成了一個龐大的“熊產業”,被業界譽為“重慶動漫掌門人”。
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的重慶人張煉紅,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享弘影視公司,一開始,公司主要負責電視欄目及電視劇的獨立制作。后來,隨著行業的成熟和投資風險的加劇,張煉紅想到了另辟蹊徑。
2002年下半年,張煉紅開始對電視劇相關的產業鏈進行調查研究,“當時國產動畫片非常少,電視臺每天播放的兒童節目只有一個小時,并且90%的市場被海外占領。”通過收集的幾千份市場調查問卷,張煉紅發現兒童動畫片蘊藏著巨大商機。
與有的動漫公司小打小鬧不同,張煉紅一開始就決心“通過經營一部動畫片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資了數百萬元制作《樂樂熊》,沒想到,1年時間就凈賺800萬元,隊伍也從二三十人發展到百來號人。
張煉紅坦言:“做動畫片不能做一錘子買賣,單純賣給電視臺就成了。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在制作《樂樂熊》的時候,我就已經在謀劃經營以‘樂樂熊’這個動畫明星為首的餐飲、服裝以及其他衍生產品?!?/p>
2004年8月,365集動畫片《樂樂熊》殺青,從當年8月到2005年6月,張煉紅先后與國內40多家電視臺簽訂了播放協議,“樂樂熊”一夜走紅,相關附屬產品也因此走俏。
目前,“樂樂熊”兒童服裝和玩具已采用授權使用商標和形象的方式,由國內其他廠家生產并且開始在市場上銷售。下一步,“樂樂熊”圖書和主題餐廳也將在市場推廣。
然而,在張煉紅的規劃中,這還只是“熊產業”的初級階段。張煉紅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將‘樂樂熊’這個品牌,打造成一個集卡通片、兒童服裝、玩具、圖書、主題餐廳和網站Flash、彩鈴、短信等于一體的‘樂樂熊產業帝國’?!?/p>
將“外力”“借”到底
2006年7月11日,重慶互博科技有限公司首次接下韓國一筆450萬美元的動漫大單,一時成為重慶動漫業界的大事件。
和重慶本土動漫人堅持走原創路線的觀念不同,互博科技老總楊舸跟動漫產業玩了一次“擦邊球”。很顯然,注冊資金只有50萬元的互博科技想玩轉起碼要500萬元才能玩得起的動漫,不太可能。但這塊大蛋糕,讓有著敏銳市場嗅覺的楊舸不能舍棄,幾經琢磨,楊舸義無反顧地走了一條成本少、風險低、見效快的巧借“外力”的路線。
2004年6月15日,互博公司正式成立,其主營業務是芯片銷售、SP短信業務和網絡推廣。后來在朋友勸說下,開發了一款在西南地區頗有名的《戰國風云》。這款游戲的開發成功,讓楊舸有了涉足動漫的想法。
原創并不是動漫產業的惟一出路,這是楊舸慢慢摸索出來的。一開始楊舸也想搞動漫原創,靠衍生產品賺錢。2005年,在和當時處于動漫前沿的常州動漫基地有了往來和觀念的碰撞后,楊舸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在動漫產業鏈上,不管哪一個環節,只要做好了,就能做大做強。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市場條件不適合我做原創的時候,我就走‘外包’這條路”。
按楊舸的話來說,國外的動漫大亨好比幾米高的巨人,相比之下,本土市場的一些動漫工作室就只有幾十厘米高。所以首先得把自己做大做強,才能跟人家爭奪市場。
在與韓國清蛙株式會社磨合了半年之后,2006年7月11日,雙方簽下了意向性合作協議,合作完成片長90分鐘,名為《VIKI》的動漫電影。整個電影預算投入450萬美元,由雙方各出資一半?,F在楊舸正忙于這250萬美元的融資。
思路開闊使楊舸不斷在動漫行業發現突破口。2006年5月,楊舸到永川調研時,無意間發現那里動漫人才培訓市場有著巨大的空間。永川是“職教城”,有著10萬人之眾的生源,永川政府也有意要發展動漫產業。通過重慶市信息產業局牽線搭橋,楊舸投資的動漫培訓職業學校落戶永川,今年春,該校將正式招生。
2006年9月,互博科技又和成都天府傳媒公司就日本3D手機游戲的下載項目著手進行實質性的商談。
巧借“外力”,楊舸的動漫之路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