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聲聲”不如“問責連連”
○ 司馬童
節日前后,一些單位費用陡增,巧立名目亂發“福利”,黨政群機關購買購物卡集團消費,公車頻繁出入豪華酒店……針對此類現象,各地紛紛出臺“禁令”,嚴禁節日奢侈浪費。
節前“禁令”雖多,但大多是重申往年的規定和要求,并無新意。但透過一些地方幾乎年年歲歲“話”相似的節前“禁令”,卻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禁令”中不準碰觸的一二三四,到年關時,總有人就像突然患了“失憶癥”似的,勇氣十足地唱起“再向虎山行”。
“禁令”成了一種慣例,在一些人眼里和行動上,對“禁令”也產生了“信任模糊”。因為,再笨的人也曉得:要是“禁令”有用,何以不厭其煩地年年提醒?
筆者以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禁令聲聲”不如“問責連連”。只要嚴查、嚴管和嚴罰,對違反“禁令”的責任者,有多少就曝光多少、“拿下”多少,那么,“禁令”的“軟骨癥”,一定能立竿見影得以“康復”??磥?,“狠治”需“真治”,如果只是擺擺架勢,裝裝樣子,“禁令”成了“過過嘴癮”,效果當然“天才明白”了。
“嘴巴”腐敗治“屁股”
○ 梁江濤
“一桌飯一頭?!?;“無席不成會,無會不成席”;“大宴三六九,小宴天天有”……這些民謠雖有些夸張,卻真實地反映了一些地方的現狀,一到歲末,公款吃喝風漸又抬頭。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1年在公款吃喝上花費掉3700億元。
對于公款吃喝,各級紀檢部門一直在千方百計進行防堵?!敖屏睢敝愒谌珖鞯囟加?,但有的地方酒照喝,有的執法部門甚至喝死了人。
管理公款吃喝何以如此無奈?除了制度約束不夠,官場“潛規則”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外,在新的形勢下,吃喝的“變種”也常使監督部門措手不及。以各種節日“禮品”為例,其目標市場就是“吃者不買,買者不吃”的官員群體。近年來這卡那券的,說白了,就是與反腐大氣候在打“擦邊球”。
不過,古語說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v然“嘴巴腐敗”變種多多,但治嘴須從“屁股”下面的位子治起,一旦查明是在吃公款這塊唐僧肉,對不起,拿掉其烏紗帽,將其從位子上趕下來,看哪個還敢胡吃海喝?
切記“年關”是“廉關”
○ 林貴春
“干部廉不廉,不妨看過年”,這是流傳在坊間的一句民謠。
新年大吉,長輩給晚輩發“紅包”,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梢恍┬男g不正的人竟把年關當成了送、收賄賂的絕佳時機。送者堂而皇之,收者心安理得,最終演變成嚴重敗壞風氣的腐敗行為,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所以對領導干部來說,“年關”不啻“廉關”。
有鑒于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紀檢部門每逢春節,無不三令五申,嚴禁領導干部收受“紅包”,可有些人偏偏置黨紀國法于不顧,我行我素,照收不誤,而一旦東窗事發,則弄得身敗名裂。對這些人來說,“年關”無疑于成了自己的鬼門關。
陳毅元帥有詩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年關將至,領導干部務必保持清醒頭腦,警鐘長鳴,防微杜漸,過好“廉關”,否則,以身試法,咎由自取,那是半點怨不得別人的。殷鑒不遠,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