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青山里,一江碧水流。”地處嘉陵江畔縉云山下的北碚區,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資源和“生態北碚”工程的正確決策,成功創建了重慶主城區惟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4月,北碚成為全國第六個國家級環保模范城區。
正確決策的背后,干部群眾認為,是區委把握決策的“民主”和“科學”的結果——通過實施四大環保工程,建立四大生態支撐體系,徹底擯棄了高能耗、重污染、低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北碚”展現著昂然生機。
“依山傍水,北碚的自然生態條件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建設生態北碚是提高區域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區委書記黃波冷靜分析北碚現狀后,經過和區委一班人充分討論,響亮地提出了“生態北碚”概念。“磨刀不誤砍柴工”。黃波還主持研究了“北碚生態論——北碚生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重大科研課題,撰寫了《生態北碚》一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對“生態北碚”的理解和對實現途徑的見解。
作為區委書記,黃波以極大的決心和恒心,帶領一班人,使“生態北碚”理念深入到各級黨政領導腦海中,深入到廣大民眾的心中。
“生態北碚”理念使干部、群眾對“創建模范城區、建設生態北碚”這一科學決策在認識上高度一致,行動上高度統一。區人大專題審議,并作出了《關于加快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區的決議》;區政協將環保納入調研計劃;區委、區政府組織編制了《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區總體規劃》,制定了相關的“實施方案”、“工作目標”和“工作計劃”,建立了統一、高效的“創模”指揮體系、工作模式和督辦機制。
時任區委副書記、區長吳康明擔任指揮長的“創模”指揮部成立,18個區級部門、5個街道辦事處和12個鎮政府負責人作為主要成員,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和7個工作組,各項任務均有明確分工。指揮部高效運轉,定期研究“創模”工作,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督促“創模”進展。
得民心的民主決策和經過專家充分論證的科學決策,使政府各部門的“大動”感染著社會各階層的“聯動”:在“關注環保,美化北碚”主題環保活動中,老百姓空前踴躍,參與者達10萬人;青年干部“科學發展觀與環境保護”講座活動,100多萬份環保資料一搶而空;“創建模范城區、普及環保知識”活動,1萬多市民自發組織起來參與宣傳;“環保征文”活動,中小學生為建設“生態北碚”積極建議……“生態北碚”理念深入人心,防治污染,建立人居和諧環境成為65萬北碚人的共識和行動。
民主和科學的決策使北碚人在眼前利益與“生態北碚”理念之間,有了明智的選擇。近年來,全區拒絕引進污染企業60多家,減少引資約50億元;投入技改資金6億多元,改造污染企業近100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多家。全區萬元GDP能耗逐年減少,產業集約化、節約化程度明顯提高。
2006年,北碚城區空氣質量滿足優良天數達到300天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97%以上,區域噪聲控制在56分貝內。
優良的生態環境成為生態旅游的市場“賣點”,并在生態旅游開發中不斷挖掘歷史文化內涵,使景區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提升品質。4年來,全區新建景區、景點20多個,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到14.14%,居西部城區前列。旅游人數100多萬人(次)/年。
八年磨一劍,“生態北碚”正沿著可持續發展道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