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2006年12月18日至19日,重慶市委#65380;市政府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提出了2007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圍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認真貫徹“四個著力”,以城鄉統籌為突破口打好“直轄牌”,加大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工作力度,深化體制改革,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65377;
(《重慶日報》2006年12月20日報道記者 李偉)
“1小時經濟圈”舞動重慶23個區縣
重慶市將在以主城區為核心#65380;1小時車程為半徑,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打造一個由23個區縣組成的具有明顯聚集效應#65380;規模經濟和競爭優勢的經濟圈城市群,使之成為帶動全市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65377;
(《重慶日報》2006年12月20日報道記者 李 偉)
重慶居2006年度全國十大和諧城市之首
“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GDP遠不及人的生命重要#65377;”《中國經濟周刊》把重慶市委書記汪洋的這句話作為大標題,將重慶推舉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和諧城市之首#65377;入選理由:“人比GDP重要”符合未來發展要求;綠色GDP試點通過國家驗收#65377;
(《重慶時報》2006年12月27日報道記者 劉占良 吳國才)
重慶首條“智能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重慶市首條“智能高速公路”——重慶萬州區至開縣高速公路于2006年12月27日建成通車,使兩地間的車程由2小時縮短至30分鐘#65377;這也是三峽庫區建成的第二條高速公路#65377;
(“新華網”2006年12月27日消息記者 王金濤)
重慶機場躋身世界百強
2006年,重慶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萬人(次),進入世界百強機場行列#65377;
(《重慶晨報》2006年12月30日報道記者 楊光毅)
重慶居全國國際化大都市第八名
第五屆(2006)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針對全國289個大中型城市展開的“國際化大都市”調查中,重慶得分位居全國第八#65377;重慶躋身國際化大都市的影響力正日益彰顯#65377;
(《重慶商報》2006年12月30日報道記者 孫黎明 實習生 王圣潔)
重鋼集團將整體搬遷到長壽區
2007年,重鋼集團將啟動環保搬遷工程,從大渡口區整體搬往長壽化工園區,搬遷工作將于2010年完成#65377;這是我市“十一五”戰略規劃的十件大事之一,也是全市調整產業結構布局的關鍵性決策之一#65377;
(《重慶晚報》2006年12月31日報道記者 鄧全倫)
民政部撥1500萬元支援三峽庫區建設
為對口支援三峽庫區民政系統基礎設施建設,民政部日前向庫區劃撥專款1500萬元#65377;這項專款是民政部繼2004年劃撥1200萬元專項資金之后,又一次對三峽庫區的重大資助,將主要投入萬州#65380;涪陵#65380;巫山#65380;奉節#65380;開縣#65380;忠縣#65380;渝北等7個區縣的多個建設項目#65377;
(《重慶商報》2007年1月7日報道記者 鄒勤琴)
重慶建成91個充分就業社區
普及“充分就業社區”,將主城區建成全國解決就業最好的地區之一#65377;目前,我市已有91個社區滿足消除“零就業家庭”#65380;將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65380;低保戶控制在30%以內等條件,成為名副其實的“充分就業社區”#65377;
(《重慶晨報》2007年1月14日報道記者 史永慶)
重慶個人購匯2006年增長127%
國家外匯管理局重慶外匯管理部發布的消息顯示,2006年重慶市外匯收支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隨著居民個人購匯政策調整和鼓勵藏匯于民,重慶市個人購匯同比增長127%,達到7122萬美元#65377;
(“新華網”2007年1月15日報道記者 程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