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李英儒再次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重慶市勞動模范”稱號,這已是他第三次獲此殊榮。
三次獲獎都是與土地和建筑有關,但與前兩次不同的是,此次榮譽的獲得,是因為他帶領的地產集團通過將“生地”轉變?yōu)椤笆斓亍钡恼魏瓦\作,幫助開發(fā)商邁過“爛尾樓”這道坎,讓有限的土地煥發(fā)出了無限生機。
如今,地產集團總資產從成立時的4億元,經過不到4年的時間,增值為264億元。
一棟樓就是一段人生,就是他人生中一個精彩的故事
1963年,19歲的李英儒走進重慶市第一建筑公司當起了工人,干的是木工活,父母一句“好好工作”成了他的座右銘。這個很少說話的青年,常在工余時間看技術人員畫工程圖、施工圖。
這樣的日子一晃就是8年,1971年,默默無聞的李英儒成了一名施工員。
一天,公司接受了一個任務:一個月時間,修建一座大型貨運倉庫。作為主辦技術員的李英儒,負責兩個班次工人的工作質量的檢查,每天只能休息4小時,連續(xù)一個月,當他感覺自己快堅持不住的時候,倉庫修好了。
“他完全是個‘拼命三郎’。”領導和同事這樣評價他。可他其實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能夠得到這份讓自己有飯吃、有衣穿的工作,就用感激的心好好干吧。
修建川維廠,是已過去了30多年的往事,可他現(xiàn)在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他帶領施工隊,為了加快工作進程,他把按月計劃、年計劃排出的工作量量化給每一個人,細化到每一天,工人只要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量即可下班。他把它叫做“彈性工作法”,可這種“逗硬”并沒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技術工人開始與他較勁,故意刁難,推延時間。
“我來陪你們一起做!”這是他說得最多的話,一天、二天……慢慢地,工人感動了,行為規(guī)范了,速度快了起來。一年下來,李英儒帶領的施工隊完成了三個隊的工作量。
李英儒在建筑公司名聲大震。
1982年、1986年李英儒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重慶市勞動模范”稱號。此后,他從工人崗位一步一步走向管理崗位,再沒離開過這個行業(yè)。望著和同事們建起來的一幢幢樓房,他說每一棟樓就是他的一段人生,就是他人生中一個精彩的故事。
一片真情暖熟土地
時間進入21世紀初,為適應土地儲備整治和融資體制改革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決定組建專門負責土地儲備整治的機構,2003年3月28日,重慶地產集團成立。時任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的李英儒在即將退休時走馬上任,就任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辦公地點只從原來的四層搬到了六層,而他帶領地產集團卻從此走向了更高的臺階。
一天晚上,李英儒下班剛到家,就接到一個來自主城區(qū)的舉報電話:“開發(fā)商征地后久久不建,在當?shù)卦斐蓮娏曳磻!?/p>
李英儒明白,開發(fā)商停工待建是由于在建之前對經費核算不準確、對拆遷補償難度估計不足等原因所致。他意識到這個很多開發(fā)商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那些殘缺不全的爛尾樓里廢爛的鋼筋像一根根鋼針扎在他心里。
窗外華燈初照,他仿佛從萬家燈火背后看到爛尾樓房存在的必然:如果沒有一只調控之“手”,無序的運作,造成窘境將不可避免。
大盤不應是政府與企業(yè)博弈的棋盤,地產集團應該把“生地”變成開發(fā)商接手就可建房的“熟地”,這樣,就能從根本上為開發(fā)商節(jié)省用于拆遷、整治土地等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李英儒的思路很快有了回應。2003年4月的一天,正在開會的李英儒接到沙坪壩區(qū)區(qū)長的電話,他們希望地產集團把“生地”變?yōu)椤笆斓亍薄m椖縼砹耍L險也隨之而來。如果項目不是單一用土地去融資,而是以土地為保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貸款,才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
董事會上,李英儒將這個想法提上議事議程,立刻遭到部分董事會成員反對,助手提醒他:“地產集團只有5個億的資產,怎么能運行幾十個億的項目?”
“用新思維和新方法去運作。”李英儒和藹可親地說了這句話就散會了。
幾天之后,當大家看到他成竹在胸地邁著沉穩(wěn)的步伐出現(xiàn)在辦公室的時候,權威機構的風險評估報告出來了。
李英儒說服了董事會成員,地產集團決定正式啟動重慶大學城項目,以時間換空間,先向銀行融資,爭取建設時間,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將“生地”變成“熟地”,增值后再出讓。
大學城就在沒有現(xiàn)成運作模式的情況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地產集團掘得了第一桶金,并由此駛入快速發(fā)展的軌道。
讓困難像水一樣流淌
2004年3月,在地產集團逐步走上正軌的時候,國家的土地宏觀調控政策出臺了:取消“信用融資”,只能用土地等實物抵押貸款。
大勢不好,土地儲備整治需要大筆資金,可如果不能從銀行貸款,就不可能在土地上投入基礎設施建設。
李英儒把這份文件揣在公文包里,一有空就拿出來反復讀。漸漸地,他讀出了思路:這不但不是土地儲備的寒冬,相反,還是一個發(fā)展的最好時機。
關鍵是,這中間缺少一種連接的杠桿。
半個多月過去了,李英儒往返于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銀行、地產集團之間,協(xié)調、溝通、分析之后,他提出用“土地儲備證”來作“抵押”。
問題迎刃而解,這種用使用權證來做過渡的辦法把土地儲備整治面臨的困難克服了。
“遇到困難,要像流水一樣,要依山而行、依勢而行地解決它。”他在會上這樣總結到。
但李英儒感覺到了更大的壓力:“投融資集團必須做大做強,才有信譽和還貸能力。”他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他想要尋找另一條為地產集團積累資金的道路。
2004年的一天,李英儒無意中得知新加坡一家大型金融保險公司要來重慶尋找合作伙伴的消息。
李英儒想起地產集團這一年來,搞土地儲備工作時的情景:每天,地產集團負責拆遷的職工都要面對很多拆遷的農民,在為他們辦理安置手續(xù)時,也要為他們買保險。
李英儒飛快地算了一筆賬:假如一年征幾千畝地,上萬農民安置,其中有5000人買保險,就是一億多元的保費收入。他興奮起來,當機立斷與中新大東方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拍板交友,雙方很快簽署合作協(xié)議。
大家在聯(lián)誼會上舉杯暢飲的時候,李英儒獨自坐在房間的沙發(fā)上又算了一筆賬:如此大的保險費用收入存入銀行,無疑會很好地改變與銀行間單純的借貸關系,從而與銀行相互配合,更加有利于對土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從此,地產集團用“兩條腿”走路,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做大做強的目的。
地產集團,就這樣,在李英儒帶領下,正逐步成為重慶一個重要的城市建設投融資平臺,并以強大的實力使重慶公共支出的“錢袋子”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