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邱時梅進行了胃鏡、大腸鏡和鋇餐等一系列痛苦的檢查,仍然無法找到病變的準確位置。如今這粒“膠囊”不僅查出了病灶,而且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
2005年7月的一個早晨,55歲的邱時梅吞服了一粒直徑11毫米、長25.4毫米的“膠囊”。幾秒鐘后,在遠端的顯示器上出現了清晰的圖像。2小時后,監測的醫生在邱時梅小腸的內壁上找到了一塊隆起的病灶。
在這之前,邱時梅經歷了胃鏡、大腸鏡和鋇餐等痛苦的檢查,仍無法找到病變的準確位置。這粒“膠囊”不僅查出了病灶,而且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不久,邱時梅進行了部分腸道切除手術。半年后,她完全恢復了正常生活。
這粒閃光的“膠囊”,其實就是一個“智能機器人”,為了讓它擁有“孫悟空”鉆進“鐵扇公主”肚子般的神通,重慶金山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王金山帶著他的團隊苦苦奮戰了3年。
欲圓兒時“科研夢”
靠經營傳統產業起家的王金山,1993年與朋友合伙成立皇城裝飾工程公司,專做工程裝修。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王金山把文學和美學的價值滲透到工程裝修,利用這種業界獨一無二的“模式”,他獲得了成功。5年后,公司被評為重慶私營企業50強,年營業額上億元。
但王金山的夢想并不是當一個裝飾公司老板,而是搞科研。
“初二時,我折騰了一學期,搞出了一個利用沼氣、石棉網照明的小玩意,同學們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我。從那以后,我心里就埋下了一個科研夢……”王金山說。
為尋求合作伙伴,王金山風塵仆仆地往返于眾多招商活動之間。在一次招商會上,他邂逅了現任金山公司技術總監的李向東,兩人一拍即合。李向東告訴王金山,高科技產業不是“今天投資,明天就可以賺錢”的,它有風險,還有可能血本無歸!
執拗的王金山表示,再難,也一定要搞。他當即誠邀李向東加盟。見王金山如此堅定,李向東二話沒說,加入了他的團隊。1998年,金山科技公司應運而生。
蟄伏市場鎖“膠囊”
王金山明白,自己只是一介文人,要做科研,絕對是徹頭徹尾的“門外漢”。
怎么辦?他主動到市科委問計。一位領導語重心長地說:“做高科技投資項目,要有膽識,還要做大量的調研。”
被“高人”指點后,王金山開始了一項長達一年多的市場調研。漸漸地,他們將目光鎖定在了“膠囊內鏡”項目上。
選中這個項目有些巧合。當時,他爺爺患食道癌,每每胃鏡檢查時,痛苦萬分。醫生說,由于發現太晚,現代科技無能為力。王金山只能眼巴巴看著爺爺去世。這給王金山打擊很大,也激發了他的靈感:要是能發明一種沒有痛苦的檢測設備,早點探測出癌變病灶,爺爺也不會這么早離去。
通過查閱國外資料,王金山驚喜地發現,這種儀器叫“膠囊內鏡”,其實就是一臺“智能機器人”,而這種儀器的基礎是MEMS(微電機系統),在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另一條信息令王金山欣喜地看到了巨大的商機:目前我國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超過13%,患者總人數超過1.5億人,并且還有逐年上升之勢。
強烈的愛國心和難得的商機令王金山異常興奮,對,就做這個項目!
王金山開始了探索之旅。他出國考察,積極參加全球MEMS高峰會,與歐洲的MEMS研究機構建立聯系以了解技術最新動向。所有能夠搜集到的關于MEMS的技術資料,他都千方百計弄到手。
當時,王金山還在重慶大學攻讀MBA,上課期間,他把自己的MEMS投資方案搬到課堂上和教授、同學們一起討論。不到半年,研究方案摞起來有一尺多高。
前期工作完成后,王金山便著手研制,這時,資金又成了一只巨大的攔路虎。
“生死狀”攬下巨資
2001年春節后,他把股東們召集起來,宣布自己要搞科研項目,聽到這個消息,股東們當場拍桌子:“搞這個,我們馬上退股!”
其實股東們的擔憂不無道理。由于這個科研項目風險大,當時,國內尚無一家企業敢投錢開發。股東們認為,這不是拿錢去打水漂嗎?
王金山毅然立下“生死狀”:“這樣吧,我自己出600萬元賭一把,贏了算大家的,虧了算我的。”見王金山如此執著,股東們再也沒有理由說“不”了。
但幾百萬元對于一個大型科研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一年時間,鈔票“燒”完了,而項目才剛開了頭,若要繼續研發,還需要2000萬元資金。
王金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作為董事長,他必須為股東們著想;可他又不想將他的“科研夢”止步于半路。而此刻,股東們的心也涼了半截,當著他說起了風涼話:“你就像《等待戈多》里的主角,等來等去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關鍵時刻,王金山又下了一步險棋:再投2000萬元!股東會上,他向股東們問了兩個問題:“我若再繼續投資,第一,現在的公司會不會垮?第二,你們的生存有沒有問題?”
沉默半晌,股東們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個答案:“不會!”
王金山的魄力和決心再一次讓股東們心悅誠服。
神奇“膠囊”展翅飛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王金山要做“OMOM膠囊內鏡”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國家科技部。經充分論證,2002年9月,科技部將該計劃列入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際合作計劃項目。
一下子峰回路轉,在國家和重慶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們的研究漸入佳境。但是,外界越關注,國家越資助,他們的壓力就越大,因為他們明白,成功與否將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榮辱。
研發期間,王金山整夜睡不著覺。朋友們勸他:“錢已經掙夠了,你又不愁吃喝,何苦還要自尋煩惱呢?”但王金山偏不信這個邪,外國人能弄出來,中國人也一定能!
經過3年攻堅,2004年,第一代“膠囊”誕生了!此前,只有以色列研制出同類產品,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尚處于投巨資研究階段。為了驗證產品的性能,王金山和李向東當著眾人的面相繼把“膠囊”吞了下去,在別人的擔心中,他們顯得很自信:“我們相信自己,更相信我們的科技!”
2004年6月,產品通過了科技部專家驗收,并被西南信息中心專利查新檢索確認為“屬國內獨創,技術達到先進水平”。2005年3月,金山公司生產的“膠囊”拿到了國家頒發的市場準入許可證。“那一刻,我和全公司上百名員工都激動得哭了。”說起這事,王金山仍顯得很激動。
“膠囊內鏡”一炮走紅,并迅速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各大型醫院投入使用,僅2005年,金山公司就進賬過億元。盡管如此,王金山仍不滿足,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在未來3年里,我們要給‘膠囊’造出一對‘手腳’來,不但要它能看病,還要能治病。力爭在2010年銷售突破30億元,將其打造為世界級的消化內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