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是人們的“石柱印象”,也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金鈴鄉、金竹鄉的鄉親們的怨氣:“進一趟縣城辦事,要坐5個多小時的車,相當于石柱到重慶的時間!”他們說起去縣城就頭痛。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這里最遠的鄉鎮到縣城要花五六個小時,公路,成了土家人的百年期盼。
縣委歷屆班子為改變石柱貧窮落后的面貌,都在公路建設上煞費苦心。“十五”期間,全縣交通建設突飛猛進,境內公路總里程達到1320公里,等級公路達979公里,先后打通了至萬州、忠縣、利川、豐都、黔江五大縣際出口,促進了與周邊地區的交流和合作。
雖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可石柱縣大部分是高山地區,縣內各鄉都通了公路,但也只是有條路到縣城而已,有的鄉與鄉之間沒有連接路,有的鄉到縣城要三四個小時,最遠要6個多小時。
2006年7月,新任縣委書記盛婭農到任,第一件事就是下鄉調研。她跑遍全縣32個鄉鎮,路途的遙遠,車輛的顛簸,爬坡翻山的勞累,使她頓時領悟到石柱貧窮的原因,到偏遠鄉鎮檢查工作,80%的時間花在路途上,這怎么能提高發展速度和行政效率呢?
抓發展必先抓交通,這是擺在盛婭農面前的首要問題。她走完32個鄉鎮后,經過仔細琢磨,對分管交通的副縣長劉峰說:“一定要想辦法,要讓最遠的鄉鎮到縣城不超過兩小時,馬上找專家論證,由交通局擬制可行性方案。”
方案出來了,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研討、論證,集思廣益,“兩小時石柱”工程決策出臺了——用兩年時間,改造、硬化或油化通鄉公路18條325公里,實現“兩小時石柱”建設目標。
而作為書記的盛婭農,愁的是資金問題。沒錢怎么辦?她通過縣委常委會充分討論,征集“點子”,集思廣益。
眾智打開了思路。她與分管新農村建設的副縣長王杰仔細分析,找到了“切入口”——抓住國家對建設新農村的投入,結合本縣實際,整合用于農村公路建設,修通所有村道路。
可這還不夠,要實現“兩小時石柱”,牽涉到90%以上的鄉鎮要改造、硬化或油化公路。
她通過與政府領導、財政局長等有關人員仔細研討,每年從新增財力中“擠”一點,投入農村公路建設。
縣委的決心,使農民群眾對“兩小時石柱”建設的積極性高漲,村民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解決了公路建設中涉及的土地、青苗、林木等問題,有些鄉農民自愿集資,有的農民無償貢獻土地、林木等,降低了建設成本。
盛婭農欣慰地笑了。
科學的決策和具體的舉措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橋中公路(橋頭鄉—中益鄉)大多數都必須修建在懸崖絕壁上,在劃線時,群眾在腰上系上繩索,另一頭系在大樹上,吊下去的人,雙腿蹬懸崖,用柴刀砍掉線路上的荊棘……
“這條路,我從8歲開始走,走了整整60年。”一位老農民說:“現在好了,趕場買米買肥料又方便又輕松,不再肩挑背磨了。感謝共產黨,感謝縣委、政府,感謝盛書記為我們做了件大好事!”
“兩小時石柱”的決策,使千百年來封閉在大山里的金竹鄉農民躁動起來,他們不等不靠,甩開膀子大干,終于結束了祖祖輩輩肩挑背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