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充分民主的“規矩”,激發了農民建設新農村的“興奮點”,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等靠要”的思想消失了,政府的資金投入壓力大大減輕。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共同建設新農村的良好局面隨之形成。
隆冬時節,走進聶榮臻元帥故鄉重慶市江津區吳灘鎮郎家村,美麗的田園風光撲面而來:綠樹環繞的村莊、青瓦白墻的農舍、栽滿花草的花臺、平坦的水泥便道、黑油油的瀝青公路……作為重慶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之一,郎家村探索出的“生活關聯度不同,政府出資比各異”的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的新辦法,正在使這個村的面貌日新月異。
“興奮點”激發合力
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村,無公害蔬菜生產是郎家村的主導產業。當初,吳灘鎮把該村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時候,面臨的一個尷尬就是沒多少錢。
這不得不逼著鎮黨委一班人動腦筋。
新農村建設政府全包全攬不行,不管也不行;農民自包自攬不行,不積極參與也不行。能不能以政府有限的資金作為啟動資金,引導農民積極投入?因為這畢竟是農民得益的大好事,農民不乏興趣。但關鍵在于運用好杠桿原理,找準平衡點和農民的興奮點,以政府有限的“四兩”資金,來激活農民資金和內動力投入的“千斤”熱情。
鎮政府明確,在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上,政府是投入主體,但非公益性的、特別是涉及自身生產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農民是當然的投入主體。根據新農村建設不同階段、不同項目,從規劃開始,按照“生活關聯度不同,政府出資比各異”的思路,確定了入戶便道、堆漚池、垃圾中轉站等項目由政府出資70%左右,其余由農民投資、投勞、出土地;而沼氣池、改廁、改廚、粉刷墻面、院壩硬化等與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項目,由政府補貼25%—50%的“規矩”。該村公益性項目主要包括編制規劃、村級公路硬化、安裝調頻廣播、改造村小學、新建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新建五保家園、康居居民點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健身運動場建設等。非公益性項目主要包括“一池(沼氣池)三改(改廁所、改廚房、改豬圈)”、院壩硬化、農房粉飾、清潔生產、整治環境衛生等。
“規矩”的產生經過了充分的民主。吳灘鎮黨委書記說:“在編制實施規劃的過程中,除了尊重專家和政府的意見,村支兩委還分組召開村民會,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經過85%以上的村民簽字同意后才上報審批。在具體實施項目過程中,由選舉的農民議事代表決定項目實施方案,項目完成,須經農民議事代表簽字認可,才提交村委會和上級審查驗收。”
這個“規矩”找準了農民建設新農村的興奮點,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項目得以同步推進的同時,“等靠要”思想消失了,政府的資金投入壓力大大減輕。一個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共同參與建設新農村的良好局面隨之形成。
動遷老墳也愿意
“這可是江津最好的村級公路喲!”郎家村的群眾自豪地說。
以前,郎家村公路一直通而不暢,造成菜農增產不增收。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在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中,政府為5公里村級公路這一公益性項目投入了250萬元。
“整公路了喲!大家都干起來喲!”去年改造公路的時候,郎家村干部挨家挨戶地喊。
“是不是又要大家逗錢喲?”一些村民疑惑地問。
“不是,這回是政府‘買大單’喲!”
“真是這樣子,我們就干,不就是多出點力氣和勞力么?”……
公路改造需要動遷村民劉乾容母親的墳,村干部上門做工作,劉乾容沉默。
“搬不得,你母親的墳風水可好了,搬了會磕磕絆絆的。”一位村民對劉說。
“有什么搬得搬不得的,我來先搬!”另一個村公益性項目——康居居民點要遷村黨委書記劉宗福母親的墳,劉宗福主動做好9個兄弟姐妹的思想工作,把母親的墳搬出了項目區。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嘀咕的村民不開腔了,劉乾容也不聲不響地把母親的墳遷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為解決公路用地,三組張壽春主動將年收入4000元的0.5畝肥沃的承包地調整出來;吳世維主動讓出了自家的0.4畝院林地……
自己的事,掏錢也樂意
50多歲的楊忠平是個殘疾人,家離場鎮有三四公里,兒子外出打工,燒柴做飯一直是他很苦惱的問題,房子上,煙囪冒黑煙,灶堂前,煙熏得人睜不開眼、滿臉灰黑……聽說村里在搞沼氣池,政府還補貼1000元,他了解到燒沼氣的好處后,去年4月花1200元在自家壩子上打了口沼氣池,安上了沼氣灶。
而今,他只是把菜葉、青草、人畜糞便倒入池中發酵,沼氣就有了,還省了不少的燃料費。
郎家村在“一池三改”項目實施中,大家爭先恐后投資。每打一口沼氣池,政府補貼1000元,農民自己投入1200元,出力出勞就行。“一池三改”中,該村總投入33.6萬元,政府投入13.7萬元,農民出資就達14.7萬元,勞動力投入折價5.2萬元。
目前,在非公益性項目中,全村群眾投資投勞達到55%以上,平均每戶投入4000元左右。村文書桂平在“一池三改”中總投入2.12萬元,其中個人出資1.88萬元;李萬喜、諶世斌等4戶移民籌資4.25萬元,準備建17個蔬菜大棚……
郎家村已有163戶農戶開展了“清潔家園”工程,修建沼氣池68口,粉刷墻壁14874平方米,平整硬化院壩3605平方米,新修人行便道1392米。農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房屋外觀粉刷一新,入戶有水泥便道,屋前有硬化的帶花臺的院壩,見不到垃圾,聞不到臭味。農房內,廚房、廁所都砌了白瓷磚,還安置了沖水馬桶。
“走路不濕鞋,飲水不用抬,煮飯不燒柴,村莊靚起來。”而今,郎家村村民總是念著這句順口溜。目前,該村實施了大小20余個項目,其中公益性項目10個,非公益性(經營性)項目10個,累計投入資金838.99萬元。公益性項目投入438.59萬元,非公益性項目投入400.4萬元。公益性項目政府“買單”337萬多元,占公益性投入額的78.5%。非公益性項目政府財政資金補貼61.4萬元,調動農民自己投資達到93.2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