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才和李肖云同志:
讀了你們給編輯部的信,作為一位人事人才工作者,我對你們的困惑表示理解。你們反映的問題,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如何看待人才,二是人才怎樣才能成才。對此,我想從怎樣看待人才和如何讓人人成才、人人展才兩個方面談一些看法。
關于什么是人才,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指出:具有一定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
任才同志反映的人才成為“擺設”的現象,在一些單位確實存在。有的用人單位有“面子思想”,在人才使用上存在“唯學歷”誤區,“博碩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專看都不看,中專靠一邊站”。人才扎堆,又沒有適合人才的崗位,人才成了裝點門面的“花瓶”。還有些單位,確實讓人才適得其所,可對待“冒尖”的一打二壓,對待“聽話”的隨意使喚。出了成績是自己的,出了問題卻要人才扛,使不少人才心灰意冷。
這種配置的失位、錯位,從某種意義上造成了人才的“內耗”。《中國人才發展報告》指出,僅2005年一年,中國就有2500萬人因沒能“盡其才”而無端消耗,造成的損失僅經濟指標一項已超過幾千億元。
李肖云反映的人才不愿做“小事”的現象也比較普遍。一些大學生擁有了高學歷,但缺乏動手能力。從“小事”做起是一個必然的鍛煉過程,不然,“何以掃天下”?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浪費也是第一浪費。要克服和解決你們兩位反映的這些問題,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通過各方共同努力,積極營造人人能成才,人人能展才的環境。具體講,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著力:
一要潛心育人才。教育界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沉下心來研究國家和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堅持以學生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建立和完善教育質量保證體系,著力培養出社會責任意識強、實踐能力好、創新精神足的優秀、緊缺人才。
二要公心選人才。營造公平競爭的選人用人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現在所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和使用人才的合理環境。其實真正的人才關注的是政府和社會的認可,他們需要公平競爭的環境。對人才而言,公平發揮才能的環境遠遠要比生活環境和優厚待遇重要得多。
三要精心配人才。優化配置好各類人才,這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改變人不得其事、事不得其人、用不得其長的人才浪費現象,需要用人單位特別是各級領導根據人才特長、性格、專業等,考慮其最適宜放在什么部門、負責什么工作,怎樣才能最充分地發揮他的作用。“還龍以深水,還虎以深山”,使“龍”“虎”各盡其能,各展其技。
四要真心愛人才。“讓猴子去游泳、讓鴨子去爬樹”,這說明我們在用人方面還存在著誤區。“把好鋼用在刃上”,是對人才最大的愛護。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正常人每天僅發揮了他工作能力的20%至30%,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其潛力可發揮到80%至90%。因此,用人單位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評比表彰、落實知識和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等激勵政策,激發和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開發人才潛能。
重慶市院士工作辦公室主任、重慶市科委人事處處長王守富
2007年1月27日
(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