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你好。什么樣的人能稱得上人才?研究生應該是吧,可為何我們單位里的研究生在領導眼里卻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一位大學生先前在山區(qū)教書,后來發(fā)奮苦讀考取了法學研究生,畢業(yè)后被招錄到一個中級人民法院的分院工作。
從窮山溝來到城市,進了世人羨慕的法院,那位研究生欣然得志,以為可以大展鴻圖了。然而,四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感覺到一絲工作的喜悅,相反,他痛苦不已。
那位研究生不善言談,埋頭做事。掃地、端水、拿報紙、送文件,樣樣事都搶著做。干了一年多,仍是接接電話、發(fā)發(fā)傳真、弄弄材料,他覺得很苦悶,申請好幾次,想搞業(yè)務,均被領導告之“好好鍛煉”。就這樣窩了兩年多,去年才把他調到了業(yè)務科室。
那位研究生本以為可以大展身手了,不想領導“另眼相看”,每次辦案總是讓他靠邊站。和科長一起下鄉(xiāng)調查案子,研究生在后面拿著厚厚的卷宗默默跟隨,規(guī)規(guī)矩矩爬在桌子上記錄。好幾次,他忍不住插話詢問某個細節(jié),科長總是不耐煩地說:“不要問,你只管記錄。”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能證明研究生是人才的場合有三個:一是單位公示欄標注了他的學歷,外面來辦事的人看見了覺得這里人才濟濟;二是院領導作總結時,總要提到他;三是科長帶著研究生和外邊的人喝酒高興時,總要熱情地介紹一番。
那位研究生私下對我說,他每天做的事,根本用不著研究生文化,只要能寫得起常用字,能作記錄,能給領導和同事跑腿就干得下來。
我真為我們的用人環(huán)境悲哀。如果學歷和文憑只是人才的外殼,那么我們有必要花費大量的財力人力去培養(yǎng)碩士、博士嗎?
一個為人才打抱不平的人任才
2007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