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躺在病床上的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昌麒,還在不停地對弟子說,改革發展成果的分享是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共同努力。而法律所具有的穩定性、普遍性和統一性,使其在解決社會各類矛盾和沖突中,有著較之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不可替代的優勢。
想起魯迅筆下的“閏土”
69歲的李昌麒教授每年都回一次農村老家,那里的變化使他欣慰,而城鄉的差距又使他深感沉重。談起兒時的玩伴,他說,老讓人想起魯迅筆下的“閏土”。
李昌麒的研究視野始終沒離開過農村。他說,“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難”的說法雖有些絕對,但它道出了“三農”問題的嚴重性。
國家經濟發展了,如何能讓更多的人得到實惠?帶著這個問題,李昌麒教授作為首席專家帶領課題組參加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改革發展成果分享法律機制研究》的公開競標。西南政法大學拿到了這個國家級重大課題。
“就是要研究公平地分享的機制,并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來。胡錦濤同志說,‘改革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可到現在,中國不少農村地區離富裕還有相當距離。”李教授認為,農民相對貧困的關鍵原因在于社會分配不公。如土地問題,國家把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以較低的價格買下來,再用較高的價格賣出去,開發商拿大頭,國家拿中頭,農民拿小頭。再如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誰擁有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權,就一夜暴富,而原來擁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農民卻不能享受到土地的增值利益。政策、法律上的不公,造成了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農民得到的改革發展實惠當然有限。
給中央領導同志授課
1999年6月11日,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第九次法制講座上,李昌麒主講了《依法保障和促進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的講座。
李昌麒在講座中舉了一個例子,有的地區為了收特產稅、屠宰稅等,不是按實際情況,而是按戶、按人頭、按地畝征稅,引起沒有種植農林特產和沒有養豬的農民不滿。這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
討論時,一位中央領導同志就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減輕農民負擔、拍賣“四荒”使用權、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以及土地經營權流轉、減輕農民負擔、理順農村分配關系、建立適合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與李教授進行了討論。
還有位中央領導對李教授批評“養兒防老”舊觀念的觀點表示了不同看法:不能簡單地批評農民“養兒防老”的觀念,按照中國的傳統道德,子女總是有義務關注父母的生老病死,不能把適用于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簡單地搬到農村去,而是要建立適合中國農村實際情況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老有所養。
李昌麒表示,領導的觀點確實是從實際出發,中國農村的事情不能一刀切,要實事求是。他還特別提到,一位中央領導與他握手告別時說,剛才講的只是個人意見,希望李教授在今后的研究中參考。李昌麒說,領導沒有架子,以一個普通討論者的身份與他探討問題,使他對中央領導平易近人的作風有了直接了解。
李昌麒說,中央領導對農村、農民、農業問題十分關注,他們需要從基層了解情況,制定切實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措施。這也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希望所在。
科研人員需要“休養生息”
2005年對李昌麒教授來說是一個豐收年。除《改革發展成果分享法律機制研究》獲得50萬元經費資助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他領銜的《在經濟法重點學科建設中提高研究生質量的新思路》獲得了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由他作為負責人的《經濟法學》課程又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成績的背后,是一名學者守清貧、耐寂寞、甘坐冷板凳的情懷。
李教授說,很多專家學者、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的專家學者,為了追求人生價值,總是愿意多承擔課題研究。但是,長時間的超體力支出造成他們健康透支,使不少學者不堪經濟重負和科研壓力,導致他們身心疲憊。一些很有才華的學者由此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現行的科研經費制度幾乎忽視了對研究人員所付出的身心支出的必要的補償。
因此,李教授建議,國家應從改善科研人員成長和后續發展需要出發,加大對社科基金的投入。同時,他建議,在每一項課題經費資助中,至少要拿出20%的資金解決科研人員的日常待遇。“我不愿意看到因負重的科研任務和缺乏生活質量的年輕學者體力透支,過早地離去。”他掰著手指頭計算說,“即使是我們這次承擔的有50萬元經費資助的項目,要拿出20%作為生活補貼,平均放到幾十個參加研究的人員身上,也是寥寥無幾。這與他們所做的貢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從關注億萬農民的生活狀況,到擔憂身邊科研人員身體健康。這就是李昌麒——一個充滿著生活熱情、學術追求和人文關懷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