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現代農業”的理念深度開發農業,把農業的外延做大進而產生更高附加值?南岸區政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新理念因地制宜發展“另類農業”,幫助農民在土地里“刨”出了大效益。
臘梅搖身變“精品”
今年2月1日,南山石龍村的黃家富從自家臘梅地里早早收工回家,關上門,打開別在腰間的錢袋子,笑咪咪地把一張張百元鈔票又數了一遍。
區里深度開發臘梅產品以來,早就從種糧改種花的黃家富們在同一塊地上獲得了比過去多3倍的收入。
過去,在逆風中生長的臘梅因為香味保持時間短、不便攜帶等問題,限制了其經濟效益的提升。當地農民覺得種臘梅“沒搞頭”了,紛紛外出打工。
這引起了區領導的重視。南岸的農村地區既是近郊農業的基地,又是未來城市拓展區,它有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信息渠道眾多,運輸距離短、成本低。經過調研和討論,區領導決定引導農民對臘梅進行包裝以提高附加值。
2005年,以“霧都”為商標的南山臘梅正式在國家工商局注冊。從臘梅保鮮到包裝盒的工藝設計,從單純賣花到增加花卉的附加值,從本地的銷售市場到國外的運輸網絡……南山臘梅在產、供、銷的鏈接中重新發展并日益壯大起來。
過去的一枝臘梅,如今經過包裝變為了一盒臘梅,香味保持期延長,便于運輸、攜帶,售價自然“水漲船高”。放牛村的蘇建波是當地種植大戶,他籌備成立了一家種植公司。前年冬天,在互聯網上他就銷售了10多畝的臘梅。
種植臘梅嘗到甜頭的村民很喜歡被別人稱為“花農”,一時間,“種花能致富”這個消息像春風吹拂南岸的農舍和田野,放牛觀賞桃花基地、南山桂花基地、南山鮮花基地、南山盆景交易中心如破竹之勢成長起來。
此魚非彼魚
1996年,迎龍鎮馬頸村村民雷德海養草魚虧了本,因為魚價賤。無奈的他只得到城里打工。
一天,一住戶屋頂上池子里養著的各色金魚讓他很受啟發:“同樣是養魚,不如養價錢更貴的金魚!”他立馬回家把自家的魚塘重新換水養起了金魚。沒想到,這個主意一炮打響,而且帶動當地8戶村民也養起金魚來,他們還自發組織成立金魚專業合作社。
“提高養魚的附加值,方向值得鼓勵。”迎龍鎮黨委經過仔細調研,向區里提出了“打造馬頸村觀賞魚基地、以基地帶動觀賞魚產業發展”的建議,很快被采納。
政府出手了。鎮里投入80萬元,建起了抽水站、園區道路和排洪溝,基地養殖面積擴展到340畝,可容納100多戶養殖戶。短短一年間,金魚、錦鯉等觀賞魚品種就發展到近20個,年產觀賞魚600萬尾,產值400多萬元。
農民有些滿足了,但南岸區領導并不滿足,他們以更長遠的眼光繼續引導觀賞魚的發展。
政府幫農民“借腦”,區里先后聘請西南大學水產學院的3位副教授,對養殖技術要求高的熱帶魚的養殖,以村為單位進行指導。熱帶魚養殖成功使南岸區的觀賞魚產業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國家農業部給予特別重視,央視等媒體也給予了充分肯定,隨著南岸觀賞魚知名度的大大提高,帶來的是滾滾財源。
目前,南岸區以迎龍、馬頸為中心的重慶市觀賞魚基地養殖農戶已達150余戶,并形成金魚、熱帶魚、錦鯉三大觀賞魚系列的生產格局。每畝觀賞魚收入是種糧的10倍,是一般水產養殖的2—3倍。2006年僅觀賞魚一項,全區農民人均增收170元。
葡萄“升級”
“今年吳小平葡萄已經銷售告罄,敬請廣大客戶原諒。”2006年6月,迎龍鎮北斗村吳小平種的葡萄供不應求,不得不花錢在媒體上打起了致歉廣告。
這樣的迫不得已的放棄,吳小平已經做了3年,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葡萄園,他又喜又憂。喜的是區政府倡導的“現代農業”讓他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種葡萄這條路走對了;憂的是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以后的路怎么走心中無數。
一天,區領導來葡萄園開現場辦公會,吳小平介紹,巨峰、希姆勞特等葡萄主栽品種已經進入豐產期,畝產可達1000—1250公斤,雖供不應求,但已到發展的極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一個戰略性和技術性結合的難題,規模達300畝的葡萄園受土地的限制,只能向品質要效益。
區領導邀請的種植專家建議吳小平走“品質葡萄”之路,在產量相同的情況下,種植一種名叫“巨玫瑰”的優質葡萄來提升價格和效益。這種葡萄具有玫瑰一樣的芳香,顆粒飽滿,由于使用有機肥,產量略有減少,但是標準的無公害水果,一旦上市,售價比其它種類葡萄高出一大截。
吳小平接受了這個觀念,貸款在葡萄園搞起了試點。然而,由于水平有限,操作不當,造成高投入、低產出,騎虎難下。
一籌莫展的吳小平到外地旅游散心,一個星期后回到辦公室時,發現桌上一份厚厚的《吳小平葡萄園生產、經營情況調查報告》。原來這是區農技推廣管理辦公室特派農技員住在葡萄園里連夜加班趕制出來的。這份報告像警鐘,也像一場及時雨,把吳小平的思路梳理了一遍。
自此以后,吳小平葡萄園里多了幾名技術人員,改變了他過去憑經驗操作的模式。
如今,擁有城郊區位優勢的南岸區,結合區域特色和整體規劃,圍繞發展花木、優質水果、觀賞魚等“另類農業”,成功培育了新合花木公司、金木果品公司、三高乳業公司、德莊等5家市級龍頭企業。全區農民的收入也有些“另類”:自2002年以來,人均純收入以平均10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連續5年位居全市前列。
·專家觀點·
李炳坤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
用“大資源”、“大農業”的理念指導農業
有什么樣的農業發展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農業發展道路,堅持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最重要的是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
應當樹立和運用“大資源”理念。不能像過去那樣,只是把主要的力量、主要的眼光盯在耕地上,而是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熱等各種資源,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果。
應當樹立和運用“大農業”理念。農業的內涵要挖掘,農業的外沿要延伸,大農業就是要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各個行業以及與農產品相關的加工業,增強和發揮農業的食用營養、工業原料、就業增收、生態保障、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不能僅僅發揮農業的食用營養功能,也不能僅僅發揮農業的工業原料功能,各個方面的功能都應當挖掘和最大限度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