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證書”顯威力
2004年,潼南縣小渡鎮皂角村村支書黃朝中帶領村民一口氣栽了1000畝桑樹。就在大家充滿憧憬的時候,意外發生了:一些桑苗長勢慢,還有一些枯萎、死掉了。
“黃支書,這是啷個搞的?”
“黃支書,要是糧食沒了,桑樹也沒了,我們是賠不起的喲?”……
黃朝忠急了,他匆匆趕到縣上請來技術人員,問題很快解決,但夜里他卻失眠了:“沒有技術可不行啰!”
真是“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鎮上的干部來問他:“縣上要進行‘綠色證書’培訓,你去不去?”
“啥子‘綠色證書’喲?”
“就是政府組織的對村干部進行農村適用技術的培訓。”
黃朝中第一個趕到縣上,第一個報了名。
然而,他的“個人行為”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望著妻子過分操勞而累彎了的脊背,黃朝中感到手足無措:這一走就是三五個月呀!
但為了大家早日致富,他還是硬起心腸去了培訓班。
在學習培訓近五個月的時間里,黃朝中只回過一次家,那是回村討論村里公路修建事宜而順便回家看看。妻子過55歲生日那天,他也只打了個電話問候祝福。他充分利用時間學習栽桑養蠶的理論知識、實用技術,實地進行實踐鍛煉,學習筆記記了厚厚三大本。
有了技術的他,帶動村里發展蠶桑業顯得更加從容,更加穩健。兩年后,全村發展桑樹1200畝。
“現在,我們村一年養蠶收入超過60萬元,家家栽桑、戶戶養蠶,人均純收入從三年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如今的4000多元,很多人都修了新樓房,還有人買了小車。”
這個老支書找到了“功成名就”的快感。
“泥腳桿”讀中專
兩年前的冬天,梓潼街道大坪村村民唐永祥在街道辦事處幫助下,租了480畝荒山栽柚子樹。然而,膽子夠大的他碰到了一個難題:對柚苗管理他完全是一個門外漢。
“老唐啊,莫著急,我們推薦你到縣上的農業學校去讀中專。”街道辦事處的干部胸有成竹。
“我都快成老頭兒了,還要文憑干啥?”
“你說得對,文憑只是一張紙,但是,這個中專,是專門為普通群眾開的喲,全部講的是管用的生產實用技術。”
“那,柚子栽培技術講不講?”
“講,當然要講。我們專門派人和農業學校進行了銜接,這一期中專班,將柚子栽培技術作為一門主要課程,這對你非常合適。”
“那,學費要好多呢?”
“學費不用操心,你盡管去讀就是了。”干部拍著唐永祥的肩膀,笑呵呵地說,“我們只希望你富了,別忘了帶動周圍的群眾致富喲。”
唐永祥一邊讀中專,一邊建果園。他將學到的技術及時用在果園發展上,一遇到問題,就及時請來學校的老師幫忙指導。
當上了果園主人的他,沒有忘記周圍的群眾。“我免費送給他們柚苗,免費進行技術指導,現在,栽有10畝以上柚子的就有5戶。”唐永祥意味深長地說,“柚子栽得多,可以形成規模效應,可以擴大我們的影響,有利于市場銷售。”
“土專家”這樣煉成
2003年底,潼南縣決定發展筍竹產業,建設10萬畝筍竹產業化生產基地。雙江鎮龍門村村支書易守慶決定在全村發展筍竹2000畝。
“易支書,你說怎樣干,我們就怎樣干。只是,這個東西穩不穩當喲?”
面對群眾的質疑,易守慶冷靜下來:“是啊,總要把這個‘東西’弄清楚吧?”
易守慶賡即去了縣上,一天后,他回來了,鄭重其事地告訴大伙,竹筍是世界上十大無公害綠色森林食品之一,種植一畝筍竹,第二年就能產筍,第三年進入盛產期,鮮筍畝產量可達1000公斤以上,每畝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而龍門村海拔低,土壤肥沃,是筍竹生長的絕佳地帶。“搞筍竹絕對沒錯。”在鄉親們面前,他把胸脯拍得“啪啪”響。
“這到底怎么搞,總還得說說吧。”
是啊,這該怎么搞?他敲開了縣林業局、農業局的大門,這一走就是五天。第六天,他回來了,帶回兩本厚厚的筆記和六本嶄新的書,帶回了筍竹栽植、培育、管理、收割的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
“有了這些技術,要搞好筍竹生產不會有大問題。”縣上的技術人員告訴他。
易守慶將這些技術反復學習、實踐,指導全村進行筍竹栽植。“知識要深,技術要精。”當他得知四川農業大學的江心教授對竹類研究頗有權威、經驗豐富,便決定前去請教。
2005年冬末,他乘車趕到成都,又轉車趕到雅安,跨進了四川農業大學的校門。然而,江教授外出學術交流去了,他沒有見到。四天后,他又趕到雅安,這一次,江教授依然不在學校。在后來的一個多月里,易守慶又三次前去雅安,卻都是空手而歸。“苦心人,天不負。”不甘心的他,第六次去了雅安,這一次終于見到了江教授。江教授為他“六顧茅廬”的誠意打動了,向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并主動到龍門村進行技術培訓,擔任潼南筍竹生產技術顧問。
如今,易守慶已是村里筍竹生產技術“總教導”。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的筍竹平均每畝產量達到了1000公斤以上,收入超過了2000元,成為全縣最典型的筍竹村。
龍門村的筍竹生產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2006年國慶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龍門村視察,看到村里的筍竹翹起大拇指,連連說好。
·專家觀點·
曾一春 (農業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
要方便農民就近就地接受教育培訓
培養新型農民要采取面對面、手把手,方便農民的方法為主,尊重農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訓的基礎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工作重心要下沉。
一是推進培訓教師進村。組織培訓教師進村開展技術咨詢和服務,現場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是推進媒體資源進村。綜合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絡、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農村“大喇叭”和農民科技書屋等載體,將農民急需的技術、信息,尤其是當前廣大農民普遍關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重要技術,及時送進農村,交給農民;三是推進人才培養進村。要把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等各類農民教育培訓班都辦在村里。以村為單位,制訂一個全面的培養計劃,設立一個方便的培訓點,培育一批實用技術人才,組織一個專業協會,形成一個主導產業,讓一戶有一個生產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