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青山下,渝東米糧倉,千家竹葉翠,百里柚花香”,說的是農業大縣梁平。梁平縣農耕條件好,但多年來同重慶大多數農村地區一樣,廣大農民依靠“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方式辛勤勞作,勞動生產率低、成本高、費用大。但自2003年以來,新裝備開始挑戰舊模式,梁平農民嘗到了農業機械化的甜頭。
養鴨大戶的“郁悶”
梁山鎮張橋村遠近聞名的養鴨大戶楊在義近年來有點郁悶。
以前,每到秋收時節,收割后灑滿谷粒的稻田,是他那2000多只雛鴨的覓食天堂。但自從機械收割水稻后,情況越來越“糟糕”了:稻田里干干凈凈,可憐的小鴨子很難找到一顆谷粒。
不過楊在義也想得開,他說:“農業進步了,我也要與時俱進,改變養殖方式。”
如今,每到收割季節,來自縣內外的各種收割機穿梭于稻浪翻滾的田野,幫農民把一年的辛勞穩穩當當地收進家中。2006年,梁平縣組織各種水稻收割機386臺,實現機收水稻20.2萬畝。
機收水稻不僅顆粒歸倉,而且成本低、速度快。
屏錦鎮農民萬達明家有4畝水稻,往年要花700多元雇人才能將稻谷收回,2006年他只花費了240元就全部收凈。以前收割水稻對他來說是件苦差事,他對筆者說:“一季收割下來,腰桿痛得像要斷一樣,人都要脫層皮,而現在確實不同了。”
機械收割水稻的速度是人工收割的20多倍,省心、省力。去年當地很多為雜交水稻制種的大戶特別高興,認為是機械收割幫了大忙。因為種子價值高,要求收割速度快,否則遇到陰雨天氣,損失不可估量。城北鄉制種大戶周啟華的500多畝雜交水稻種,只用5天時間全部收割完,保證了豐產豐收。
新機械淘汰老耕牛
去年4月5日,和林鎮和林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
比賽的雙方是一臺“合盛”牌耕田機和一頭健壯的公牛。同樣翻耕一畝水田,質地一樣,形狀相近,耕田機用時1.5小時,而且犁腳深,耕牛卻用了4.5小時。面對結果,滿身沾滿泥漿趕牛的“老把式”不得不自愧不如:“還是‘鐵牛’能干。”
春耕時節,各種耕田機械在廣袤的田野里大顯身手。縣農機部門派出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耐心講解注意事項,手把手教農民操作技術。
良好的機械性能、優惠的政策措施、周全的技術服務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群眾購買農業機械的熱情。屏錦鎮農民朱德利2005年花3900元購買一臺“合盛”牌耕田機,自用加出租,當年就收回成本。他告訴筆者:“耕田機的工作效率是耕牛的4倍,而且耕地質量好,犁腳深,農閑時不需要喂養,實惠!”
目前,梁平縣農民購買農用機械達750臺,近幾年機耕面積平均達到23萬畝以上,2000多條辛勞了大半輩子的耕牛因此“下崗”。
機械化插秧的背后
去年春,聽說市里的領導要來檢查工作,仁賢鎮農技員楊紹金有點緊張。機械化插秧育秧技術示范會達到什么樣的效果,農民朋友是否會接受?他心里還沒有底。育秧那幾天,他幾乎天天往示范基地跑,看秧苗長勢,給操作人員講解技術要領和注意事項,為參觀學習人員介紹工作開展情況,還要做好各種記錄,為高質量開展好插秧工作打下基礎。
抓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重點是解決水稻育秧技術與適宜的插秧機技術的銜接。2006年,該縣在梁山鎮、仁賢鎮、和林鎮進行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試點320畝,從水稻育秧、耕田、插秧到收割,實行全程機械化服務,積累了豐富經驗,為全縣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奠定了基礎。去年4月18日,時任重慶市人大副主任金烈視察了梁平水稻機插秧工作,認為機械插秧一天可達到20畝,為人工效率的30倍,是減輕農業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爭搶農時的重要手段,值得大力推廣。
筆者看到楊紹金整理的2006年技術資料和示范情況信息,當年機械化插秧育秧示范工作成效好,農民普遍接受這種省工省時的生產方式。對2007年全面推廣機械化插秧,他充滿了信心。
“皆大歡喜”的農機合作社
蔭平鎮一位農民感慨地對筆者說:“我購買了2臺耕田機,加入了蔭平鎮農機專業合作社,讓合作社幫我經營,我只管收現錢。專業合作社還為我們組織機械化耕作,省時、省力,又掙錢,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
針對目前農戶家庭分散經營規模小,單個農民購買農機利用率不高的情況,梁平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新路子,2005年以來,先后在蔭平、仁賢等鎮組建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將農戶分散經營的農業機械組織起來,以機耕、機灌、機收、機防作業為重點,以農業產業化基地和勞動力轉移較多的村組為主要服務對象,為入社社員和農戶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農機作業服務,拓展農機服務市場,實現了機手和農戶的“雙贏”。
目前,蔭平鎮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耕田機8臺,高性能聯合收割機1臺,大型提灌站2座,入社農戶已達到120戶,實現連片機耕500畝和灌田1000畝,合作社組織協調作用充分顯現,農機效能得到更大發揮,該社已經建成梁平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從2006年度數據看,梁平縣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已經推廣耕田機321臺、聯合收割機7臺、小型實用農機具2600臺,引進外地聯合收割機386臺,完成水稻機收面積20.2萬畝,為農民節省水稻收割成本2020萬元,完成機耕25.5萬畝,完成機械插秧面積320畝,全縣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20.2%。
2006年,梁平縣被重慶市政府確定為農業機械化綜合示范縣。
·專家觀點·
張天佐 (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
農業機械要讓農民“買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買得起”是解決農業機械化的起步問題。農民收入低、積累少,許多大型農業機械想買而買不起。這就要加大財政、信貸等政策扶持的力度,解決農民購買力不足和資金籌措困難等問題。“用得好”是解決好農業機械使用的可靠性、適應性和安全性問題。要使農民“用得好”,一要保證農民買到性能先進、質量可靠的農業機械;二要保證農民買到的農業機械與當地的作物種類、種植制度有較好的適應性;三要做好安全檢查和教育培訓,讓農民放心安全使用農業機械;四要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機保險業務的發展,解決農機災害的社會救助問題。“有效益”是解決一個良性發展的動力問題。農民購買農業機械是把它作為增收致富的手段。農機合作社和跨區作業就是實現“效益高”的一個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