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紅網”和“人民網”等網站上,《公仆楷模——鄧平壽》的報道叩動著廣大讀者的心扉,一些熟知鄧平壽的網友,在網上滿含深情地講述著鄧平壽的故事,現摘編幾則,以饗讀者。
活電話簿
那天是趕場天,鄧平壽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到政府院壩里做完掃除,就站在辦公樓前迎接鎮里的干部職工到來。鄧平壽和同事們互相打了招呼,才進入辦公室處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這是鄧平壽長期的習慣。
“鄧書記,千丘村支書的電話是好多?”有人問。
“我幫你去翻一下。”一旁的劉委員說。
“13452***979。”鄧平壽準確地說出。
“關機。”
“那就打536***18。”鄧平壽一邊辦公一邊說。
“鄧書記,水口村支書的電話是多少?”又有人問。
鄧平壽一口又說了出來。
在一旁的莫主任笑道:“鄧書記是我們鎮出了名的‘活電話簿’,他可以一口氣說出百多個電話。”
一撥又一撥背著背簍的、拿著扁擔的農民走進鄧平壽的辦公室,問這問那,他一邊答著一邊記著,幾乎沒閑暇喝一口水……
同事們說,每次外出,同行的人都不用帶電話簿,大家都曉得,記不住了,問鄧書記,保準沒錯。
(網友2007年3月7日19:02:11在“中國當紅網”的跟帖)
農家屋里辦公
2006年4月11日,陽光明媚,和風煦暖。
鄧平壽與廖銘、鄧南平、楊有越一道,步行到楊柳坪,去考察柳坪村村民唐開瑞的荒地開發情況。
彎彎曲曲的山路,綠綠油油的樹林,讓鄧平壽他們感到很愜意:“唐開瑞不錯啊,一年多時間就搞得這樣好,荒地都披上了綠裝!”
大伙一邊喘著粗氣,一邊擦著汗,終于爬到了山頂。
“咕咕”的雞叫聲更增添了山林的靈氣。皮膚黝黑的漢子唐開瑞,老遠出來打招呼:“歡迎你們,多謝你們的關心。”
鄧平壽邊查看唐開瑞承包的荒地,邊叮囑:“品種要選好,盡量選一些品質特別的果樹;雞圈地一定要寬敞一些,這樣喂出來的雞才會多下蛋、肉質才鮮嫩。”
唐開瑞把大家讓進屋里,擺起了龍門陣。看到唐開瑞那雙開裂的手,鄧平壽鼓勵道:“創業肯定很艱辛,有什么困難盡管來找我。”
那天,他們談了很多很多。
在鄧平壽的指點幫助下,如今,唐開瑞的果園已開始掛果,雞也出肥了好幾圈。
(網友“知者”2007年3月7日18:59:59在“中國當紅網”的跟帖)
走著鄧書記走過的路
春節剛過,習慣于和鄧書記一起下村的我,帶著村“兩委”的同志沿著各組的小路邊走邊查看老百姓春耕的情況。行走路線和以前一樣,工作內容一樣,不同的是缺了一個人——鄧平壽。
轉田坎是鄧書記多年來的習慣。由于我們村是鄧書記駐村,所以,我就有更多的機會和他一起轉。
一路上,我們像以前一樣邊走邊看,田間地頭莊稼的長勢情況,道路、溝渠的維護情況,老百姓的生活狀況等都一一進入了我們的筆記本,我們還把一些致富的信息逐家逐家去傳遞。
一邊做著這些事情,我的腦海里一邊浮現出許多往事。
去年12月的一天,我們走在天橋邊,發現有一些桑樹的桑葉未摘,桑枝未修。聽村民說這些家庭里的人全家外出了,沒喂蠶。因此,桑葉在樹上也就只能青了又黃,黃了就掉了。
鄧書記邊走邊問,把這些情況作了詳細記錄。
回到鎮里,他就開始琢磨起來。
晚上11點多鐘,我家的電話響起,我從沉睡中驚醒。“你睡了哇?”“嗯。”“怎么這么早就睡了,今天下午的事我想出辦法了!”“怎么辦?”“村里可以找幾個養蠶養得比較好的農民,動員他們承包桑葉,專門喂蠶。”
聽到這話,我也來了精神,瞌睡一下子沒了。
“誰能承擔這項任務?”我回答說:“趙明全家的蠶養得好!孫澤壽的養蠶技術也不錯!叫他們承包!”
后來的幾天,我就天天下去和養蠶大戶們商量。可一些村民顧忌這顧忌那,一時半會兒不愿承擔這事兒。
直到今年3月1日那天,千丘村一組的趙明全終于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承包了3家人的桑葉,專門從事養蠶。
當知道趙明全愿意接受這個任務后,一回到家,我立馬拿起電話,習慣地撥通了電話“13709***458”。接電話的是鄧書記的女兒鄧巧娟。
我這才回想過來,鄧書記已離我們而去。
可我仍然對著電話機喊道:“鄧書記,我們村這項工作開展起來了,你放心吧!”……電話那邊沒有了粗聲大氣的回話聲,也沒有了往日的那些關心我的話。
放下電話,我輕松多了,因為我了卻了鄧書記的一個心愿。
如今,這項工作起步了,可畢竟才開始,還需進一步發動村民,爭取早日在我們村形成養蠶專業化。
走著鄧書記走過的路,干著鄧書記未干完的事兒,我們有精神。
(網友“李萬成”于2007年3月7日15:56:03在“中國當紅網”的跟帖)
(王一敬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