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你好!時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上下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隨處可見大標語,口號喊得震天響,仿佛“新農村”是一件指日可待、輕而易舉的事。可是,作為一個在農村工作多年的鎮干部,我想給你們反映一個困擾我多年的心病:新農村確實好,但沒有“新農民”,誰來建設它呢?
以我所在的鎮為例。我鎮總人口4.5萬,轄14個村和3個居委會,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有1.1萬人。可以這樣說,留守在農村中的,除十六七歲以下的兒童和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外,中間年齡段的人少之又少。許多村民小組辦喪事,上百戶人家卻湊不齊8個抬棺材的壯勞力。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這4個“化”,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把它們和留守在家的這些農民聯系起來。留守在家的農民莫說科學化,單是他們中識字的就沒有幾個人。我曾經做過統計:我鎮先鋒村1124個在家人員中,未成年人占60%,青壯年占9%,老年人占31%,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在未成年人中,1—6歲的為328人,他們算文盲。7—16歲的為345人,他們能識字,可幾乎都是在校學生,不可能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青壯年勞力為76人,這些人要么沒有知識,要么沒有能力,外出務工都找不著事情做,不得不被迫留在家里。剩下的348人都是50歲以上的人,他們大字識不了幾個,科技電視看不懂,書報不能讀,就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伸抖”。看著田野里勞作的全是佝腰駝背、顫巍巍的老人,我們能指望他們建設新農村?這樣的農民能挑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梁?
因為留守在家農民文化知識不夠,我們鎮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推廣現代農業科技種植技術等方面感覺阻力很大。曾經有個老板來我鎮承包土地種西瓜。在土地租賃和轉讓過程中,一些農民說:“我不要承包金,錢給我沒有用處,我自己種糧食穩當一些。隨便物價怎么漲,我糧食種出來了就能解決吃。吃的問題解決了,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聽聽,這樣的話,這樣的觀念,能指望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有什么大的作為?
沒有能適應現代農業的“新農民”,誰又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鎮黨委政府也曾想方設法召喚那些有文化、有體力、有闖勁的“能人”回鄉創業。可是,由于我們這里交通條件不好,要資源沒有資源,要錢沒錢,所以,既留不住“人”也喚不回人才。尤其是年輕人,幾乎都是初中、高中一畢業就外出打工,沒有一個留在家鄉。不只缺乏新農民,農村還缺乏引導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干部。由于有文化、有頭腦、有能力的年輕人都出去了,所以我們的村組干部和黨員差不多全是五六十歲的,甚至一些村民小組長都已七十多歲了。看著這些文化不高、體力不強、觀念不新的“老干部”,看著這些老農民,我真的很擔憂——誰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到哪兒去找“新農民”?
一個困惑的鎮黨委書記 楊明珍
200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