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做不到的我們園區才做,以園區的影響來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敝貞c渝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周文靜說。把技術研發和孵化、加工和市場經營放在園內,農產品原料標準化、規?;a置于園外鄉鎮的“兩頭在園、中間在外”戰略,正在使園區成就著以現代經營形式打造的龍頭企業集中地、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中心和西南農副產品交易和物流中心的“野心”。
“大工廠”拉動農民
10年前,渝北農業科技園區成立時就定位于發展科技型、生態型、加工型和市場型農業,其中又以擺脫昔日簡單原始生產方式的加工型農業為發展的重中之重。因為這種高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深加工集約化模式,能把農民“整合”進產業鏈。
經過堅持不懈的招商引資,如今,在中國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方便米飯生產企業領先實業有限公司已經入駐,并大量“消化”重慶產大米。以油脂加工為主導產業的重慶利農一把手科技責任有限公司年加工處理能力達10萬噸菜籽,成為“吞吃”重慶菜籽的“怪獸”。重慶小天鵝飲食文化有限公司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初級農產品如生姜、大蒜、花椒、辣椒等,用以進行深精加工制成火鍋底料、調味品,實現產品增值。重慶華牧互邦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處理200萬頭生豬,分割加工各種制品,供重慶市場銷售和商品出口,也實現了農產品增值。目前,入駐園區的龍頭企業已達200多家,它們對農民和農業的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龍頭企業的威力有多大?佳仙味精廠總經理余加義深有體會:“在我們公司向農民收購野山椒之前,農民往往要等到野山椒紅透了才采摘,而現在剛剛成熟就可以賣給我們,收獲周期縮短,等于為他們增加了一份收入。”
以企業帶動產業,園區正在對重慶乃至三峽庫區和西南地區的種畜種禽、飼料、農產品冷藏加工、包裝制品等多級聯帶產業發揮著巨大的拉動效應。
“神經中樞”推廣新科技
渝北區沙坪鎮的農民嘗到了科技的甜頭。該鎮農民以前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種糧食,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而該鎮成為渝北科技園B區后,不少農民搞起了花卉種植,辦起了花卉企業,兩年多時間,農民在花卉種植這一項上,年人均增收近千元。該地區已成為全市三大花卉基地之一。
如今,已經落戶園區的科研機構、農業高科技企業數十家,諸如重慶市薯類脫毒育苗中心、重慶市柑橘脫毒育苗中心、重慶天友乳業有限公司等等,這些科研機構和企業既是農業科技開發應用和推廣的第一主體,也是園區實施農業科技項目的載體之一,園區的科技項目“孵化”功能大多由他們來實現。
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加盟,使園區成為了重慶及周邊現代農業發展名副其實的“神經中樞”。在這里開發的油菜栽培、柑橘栽培和生豬飼養等十幾種新科技已經在36個企業和鄉鎮推廣應用。豐都縣包鸞鎮飛仙村兩年前還是豐都縣最窮的村之一,如今村民卻能動手給自家的母牛人工授精,該村也成了全市最大的優質肉牛養殖基地,戶均養牛3頭,全村的人均收入翻了一番。為村民提供技術的就是入駐農業科技園區的科研機構。
僅2005年,渝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就示范推廣了12萬畝果蔬,指導飼養生豬、奶牛上萬頭,使農民直接增加收入4500萬元。園區還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在示范基地培育出動植物新品種18個,讓參與到其中的龍頭企業增收800多萬元、農民增收近500萬元。
“大市場”成為農產品“綠色通道”
不滿足于當工廠、作技術中心,渝北農業科技園區還有一個“野心”,就是成為西南農產品走向世界的“綠色通道”。
這個“野心”是有理由的。園區地處主城區,毗鄰重慶空港,高速公路穿區而過,離長江水運樞紐只有幾公里。在大力發展市場農業的今天,通過加快農產品及商品流通產業的建設、促進農業技術信息交流向縱深發展,能夠使園區真正成為西南農產品交易中心,成為農產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綠色通道”。
“做市場就要以市場經濟的方式運作,因此,我們走的是一條獨特的路?!庇灞鞭r業科技園區招商引資處處長張云川說。
園區正在建設的西部地區面積最大的三亞灣水產品市場,就證明了這條“獨特的路”是可行的。該市場擺脫了傳統的依靠政府投資修建再招商引資的套路,尋找到一條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現代化管理模式。該市場的股東都是水產協會的經營大戶,園區只為他們作規劃、提供土地,水產經營大戶們自己組成了股份公司來投資、興建、招商,這樣,不但避免了因政府招商失敗而導致的市場荒廢,還降低了前期經營戶的經營成本,減少了開辦市場的風險和縮短了市場成熟的時間。這不,正在建設的一期工程的招商已經進入掃尾階段了。
據張處長介紹,占地400畝的西南地區最大的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石盤河農副產品市場已經完成規劃,這個市場瞄準的目標是成為西南地區的無公害蔬菜流通中心;而友熙物流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目標卻是“立足重慶港口優勢,打造重慶與東盟自由貿易農產品物資集散地”。
這些目標一旦實現,渝北農業科技園區將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
·專家觀點·
許越先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農業科技園區應發揮四大作用
農業科技園區是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現代農業的集中體現。它應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四大作用:一是科技支撐作用。農業科技園區可用工程技術手段和工廠化方式為動植物高效生產提供可控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通過現代技術的高度集成和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氣候和生物潛能獲得最高的產量、良好的品質和較高的效益。二是市場引導作用。農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農業科技園區按市場需要生產的產品,不是一般的農產品,而是用最新品種、最好技術培育和加工出來的精品,以滿足國內外日益提高的消費需要。三是先導示范作用。農業結構調整要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通過試驗示范推動大規模生產,為農業結構調整發揮先導示范作用。四是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園區種苗繁育中心,帶動名優品種普及推廣;通過園區技術培訓,帶動廣大農民素質和應用新技術水平的提高;農產品加工和農業高新技術在園區的產業化,可成為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發展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