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35歲的廖紹華接手了重慶機床廠的“爛攤子”:年虧損4000多萬元,賬上僅有5萬元流動資金。因無錢繳費,水電被停,工廠像個古戰場,到處堆滿鋼鐵,卻無法生產……
>> 坐等客戶上門,市場反應遲鈍,是當時國有企業一大通病。廖紹華望聞問切,開出了第一劑“藥”:主動上門找客戶,打破框框抓訂單。
上任沒幾天,一條消息讓廖紹華傻了眼:與重機廠只有幾步之遙的一家企業,將800萬元的訂單給了別人,而此前,重機廠是這家企業的惟一選擇。關上辦公室的門,廖紹華流淚了:一個比新中國歷史還悠久的品牌,一個曾譽滿行業的品牌啊……問題到底在哪里?
經過一番調研,廖紹華找到了答案:重機廠離市場太遠了!
“一切從市場抓起,從訂單抓起!”廖紹華重組了營銷部,并親自擔當營銷員,率領新團隊開始跋山涉水。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1998年9月20日,廖紹華在璧山拿到上任以來的第一筆訂單:一個客戶用40萬元買了一臺機床。不勝酒力的廖紹華在客戶面前喝醉了。他和同事用編織袋提回了40萬元現金,并用這筆錢給職工發了工資。看到職工領工資時的歡喜勁兒,廖紹華含著淚,沉重而開心地笑了。
一臺機床只夠支付一個月的工資,除了四處推銷,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看著那些堆積如山的車床和鋼鐵,廖紹華想起一件往事:一年前,他還是副廠長時,一位私營企業主主動上門,要求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幾臺機床,但機床廠固守“款到發貨”的“原則”,這筆買賣泡湯。為什么其他企業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重機廠就不行?
半個小時后,廖紹華來到了這家企業。一進廠,老板就緊握著他的手說:“國有企業的領導看我們來了!”
這句尋常的話,深深刺痛了廖紹華,那一刻,他強烈地意識到一直以“老大哥”身份自居的國有企業脫離客戶和市場太久了。
回到廠里,廖紹華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分期付款的事。在會上,有些人還是認為風險太大,廖紹華力排眾議,一語定乾坤:“沒有風險,哪來訂單?”
拍板之后,廖紹華決定讓那家企業的銷售人員駐廠,親眼看看機床生產全過程。很快,這家企業以分期付款方式訂了4臺機床。
>> “國有企業是民營企業天然的人才庫”,這句“不中聽”的話,揭示了國企留不住人的不爭事實。面對數控機床無人開的難題,廖紹華真情留人繼而打造“頂梁柱”——這是他開出的第二劑“藥”。
訂單易得,人才難求。隨著機器的轟鳴,廖紹華對國企的認識愈加深入。一天,一位客戶要求訂購3臺數控機床,而廠里僅有的技術員李老五已在半年前不辭而別。
情急之下,廖紹華帶領班子成員“三顧茅廬”登門拜訪,都沒見到人。臨走時,廖紹華叮囑那位技術員的妻子:“你讓李老五回來一次,我想和他見個面。”
李老五很快從廣東回來了,但他是回來補辦離職手續的。廣東企業給他高薪,他打算賺足女兒的學費和自己的養老金再回來。廖紹華和班子成員與他長談,真誠挽留他。兩個小時過去了,李老五一言不發,始終不敢抬頭去迎接廖紹華誠懇的目光,因為,他下午5點鐘去廣東的火車票已經買好。望著李老五離去的背影,想著他即將登上遠去的列車,那“轟隆轟隆”轉動的車輪就像壓在廖紹華心里一樣沉重。
第二天,剛上班,一名員工急匆匆地跑來說:“廖廠長,我昨晚看見李老五了。”廖紹華喜出望外:“他沒走?”原來,那天下午,廠領導一班人與他交心談心,告訴他5000多名職工眼巴巴等米下鍋。走出廠門的那一刻,李老五強烈地發現自己割舍不下20年的情誼,他毅然回了頭。
燃眉之急終于解決。這件事讓廖紹華深刻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針對重機廠的現狀,他提出了“只要你每天都在進步,你就是人才”的用人觀,隨即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只要有能力,轎車獎給你”。很快,重機廠建立起100多人的人才方陣。有了人才,廖紹華底氣足了,他謀劃著更大的藍圖。
>> 加入WTO后,是抱守狹小的市場偏守一隅,還是勇于競爭打開更大的市場,成為衡量一個企業成長前景的分水嶺。廖紹華和許多企業家一樣,抱著“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決心和信心,與老外爭市場——這是他開出的第三劑“藥”。
2001年,廖紹華獲悉,哈爾濱東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動機廠擴建,需要23臺總價值2500萬元的高檔數控機床。
“這筆業務搞到手,有暫時的經濟效益,更有長遠的品牌效益。”廖紹華帶領一支競標團隊來到哈爾濱。雖然這是一家老客戶,但當他們競標報名時,對方婉拒了。原來這次競標吸引了好幾家國外頂尖品牌,人家交貨期短,技術含量高,對方認為國內企業沒有一家能夠達到要求。
還有一天就要投標了,廖紹華幾次要求單獨見東安的老總,都因對方太忙而沒有機會。第5次,他終于在門口堵住了東安的老總,可人家急匆匆地對廖紹華說:“給你5分鐘時間。”“給我一個機會,我要舉全廠之力來證明中國機床能行……”沒到5分鐘,廖紹華堅定的信念打動了東安老總。
為背水一戰,廖紹華將自己的辦公室搬到哈爾濱,現買了電腦、投影儀,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在參評中,廖紹華不僅列出詳細的生產計劃,還排出了23臺機床每一天的生產工序,并表示將投入1000多萬元購買原料、配件。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最后,評標小組成員一致決定將2500萬元的機床訂單交給重機廠。
競標結束那天晚上,雪下得很大,但廖紹華一行人卻分外激動,他們脫下外衣,孩子般地又蹦又跳。
半年后,當廖紹華帶領他的團隊按期到哈爾濱交貨時,東安中層以上干部全部到場迎接,他們甚至將重機廠不屈不撓的精神作為學習的榜樣。因為此時的重機廠已創造了中國齒輪機床業順利完成金額最大、數量最多、交貨期最短、技術含量最高的訂單等多個奇跡。
就在這一時期,廖紹華帶領的重機廠實現了扭虧為贏。
2003年,重機廠重返“重慶工業企業50強”;2005年,重機廠齒輪機床年產銷量突破千臺大關,占全國齒輪機床行業年總產銷量的三分之一;2005年12月,重機廠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2006年9月,“重機牌”數控齒輪加工機床榮獲“中國名牌”稱號,并實現了國產高檔數控齒輪機床的首次出口;2006年10月,重機集團公司技術中心被國家發改委等5部委認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2007年2月16日,廖紹華榮獲“2006年度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
面對這些,廖紹華沉著地說:“我們就是要實現重慶裝備制造業的振興,用重機產品裝備中國乃至全球齒輪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