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慶主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8天,比2000年開展空氣質量日報以來增加100天,重慶摘掉了“霧都”和“全國10大重污染城市”的帽子。直轄10年來,重慶市用于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投資達500多億元,100余家企業在“退二進三”的環保搬遷中“洗心革面”迎來發展的第二春。重慶的天藍了,水綠了,主城區及工業園區的生態環境、經濟環境得到雙向優化。重慶直轄10年的環保歷程,就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和諧之路。
2004年12月,和平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原重慶制藥廠)從渝中區搬進銅梁經濟技術開發區,從只有17畝地的破爛廠房到現在的70多畝1.2萬平方米的花園式廠房;從每天燒煤6噸、排放污水20余噸到煤改氣、建成日處理能力達150噸污水的處理池,廠區綠化率達40%以上。35年的老廠搬笑了,廠區的天也更藍了。
要改寫灰色的天,醫治好這塊重慶人心中的隱痛,一項艱苦而漫長的環境整治工程開始了。
2000年初,重慶啟動了“清潔能源工程”;2002年,“五管齊下”凈空工程啟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市關閉了中心城區4大污染源,揭開了工業企業“退二進三”、“退城進園”的序幕。牽一發動全身, 主城區近百家企業開始了希望的涅槃。
有40年歷史的重慶水泥廠整體搬離長江畔,重慶市政瀝青廠搬離渝中區解決了長期污染擾民問題,有40余年歷史的重慶發電廠4臺50MW火電機組于2001年整體關閉,僅此一項主城區每年減排二氧化硫7萬噸。重慶電池總廠、重慶西南制藥二廠、重慶龍章銅版紙公司、重慶天原化工廠……一大批企業在這場環保大清掃中改頭換面。

2002年,主城623家采(碎)石場關閉,2003年關閉了中心城區7戶水泥企業。2004年、2006年,市政府先后啟動了第一批29戶和第二批53戶污染及安全隱患企業的搬遷。
直轄10年來,重慶市用于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投資達到500多億元。
主城空氣質量大幅度改善。1996年,主城區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為7.08,屬重度污染,2006年為2.93,10年來首次低于3.0;1996年主城區酸雨頻率近70%,2006年主城區酸雨頻率為51.9%,比直轄前下降約20個百分點;1996年主城空氣中二氧化硫達0.321mg/m3,超過國家二級標準4.4倍,2006年為0.074 mg/m3,比1996年下降76.9%;重慶主城區空氣質量滿足Ⅱ級天數的比例,從2000年的51.1%上升到2006年的78.6%,達到287天;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也提高了43.8個百分點,達93.7%。
天變藍了,水變綠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局部與全局的博弈、“政績”與民生的博弈、資本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博弈,從對抗狀態走向了生態與經濟的共生共榮和諧發展。企業以退為進,抓住了重生的契機,同時騰出了城市進一步發展、繁榮、環保的空間。城市以退為進,在放棄了一部分區域GDP的同時,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