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小時重慶”到“半小時主城”,從“一環五射”到“二環八射”,直轄10年,人們不禁感嘆:我們的橋多了,我們的路長了,我們的房屋寬了,我們的城鎮大了、美了!
自稱是半個重慶人的土耳其記者歐斯曼,在重慶直轄10年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后感慨地說:“在居住了4年的沙坪壩,我居然迷路了!重慶發展之快讓人驚嘆!”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是直轄前相當長時期內重慶道路的狀況。8.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丘陵、江河密布,嚴重制約著交通的發展。行路難!年輕直轄市的幾任領導常常為此食不甘味。
1997年,重慶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振興重慶經濟,以交通為切入點”的戰略措施,并確立1997年為“交通建設年”;2000年8月,經過深入考察和調研,市委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8小時重慶”;2002年底,市委再次決定給高速公路“提速10年”……一場氣勢恢弘的交通建設大會戰在巴渝大地上展開:5年變樣,8年變暢,1年起步打基礎,10年渝州變通途!

國有投資集團率先投入,發揮引導、帶動作用,解決建設資金問題。基于這樣的認識,從2002年開始,重慶相繼組建了城市建設、高速公路、水務、地產投資等8大國有建設性投資集團,通過它們籌集資金搞建設。
為改寫主城交通擁堵的局面,重慶開始實施“半小時主城”和“快捷城市”工程,對道路交通堵點、堵段進行改造,建設換乘樞紐、軌道交通、城市快速道路和人行過街系統。
2003年底,經過5年多艱苦奮戰,“8小時重慶”變成現實。與高速公路同步發展的,還有航運、鐵路、航空、橋梁。10年來,重慶改善水運航道515公里,新增航道里程1881公里;鐵路營運里程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805萬人次,形成一大兩小機場格局;兩江環繞的重慶也因大橋數量多種類多水平高而成為名副其實的“橋都”:10年來,兩江上矗立起36座種類各異、技術一流的大橋!
交通提速,城市建設飛躍發展,破舊、擁擠的山城變成了靚麗的大都市。

風格各異的城市建筑繽紛亮相:高傲挺拔的重慶世界貿易大廈,極具現代氣質的紐約·紐約大廈,新穎別致的重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有巴渝傳統氣質的洪崖洞吊腳樓……200米以上的高樓數量僅次于香港和上海,從空中俯瞰重慶,解放碑不好找了——因為高樓實在太多了!
房地產市場從發展期走向成熟期:各式小區、物業管理走進普通百姓生活,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達24.3平方米,城市居民家庭住房私有率從直轄前25%上升到80.7%,76.7%的城市居民住進了兩居室以上的房子,幾代人同居陋室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變——住房寬了!
山城夜景是直轄以來重慶著力打造的城市名片:12期燈飾工程建設,形成了以居家照明為背景,主干道照明為主線,高層建筑物燈飾為主體,橋梁、濱江路燈飾為紐帶,江上船舶燈飾為基點,各方面燈飾相互陪襯的一個多層次、立體化、動靜結合、高低錯落有致的城市夜間景觀——夜晚亮了!
作為全國首批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示范城市,重慶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到2006年底,城鎮化率已達到43.5%,比直轄前提高16%,小城鎮對區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日益明顯;直轄前,重慶市小城鎮總面積只有150平方公里,現在已超過300平方公里——城鎮大了!
難怪重慶又有了這樣一個新名字:每3個月就要更新一版地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