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一聲巨響,陳德國驚呆了。
一股淡黃色的煙霧直沖上天,盛裝液氯的罐體因爆炸撕裂成的大小鋼片像彈片一樣飛上天,再猛地砸下來。
救人!來不及思考,陳德國迅速從會議室出來,向爆炸現場跑去。
驚恐之后,犧牲的9名重慶天原化工總廠的干部和工人被抬了出來。看見自己熟悉的同事瞬間就永遠失去了生命,時為天原廠黨委書記、經營廠長的陳德國淚水奪眶而出。
時間在2004年4月16日的17點57分凝滯了。
>> 9條人命,向不堪重負的城市環境一聲狂吼,吼出的是承載的重壓和市民對惡劣生態環境的怨氣;9條人命,更是一記警鐘,警醒了城市的管理者。天原廠只是主城區無數企業的縮影,折射出中心城區規劃布局的不合理,以及對城市發展生態的制約。
天原化工總廠全面停產了,一夜之間,2500名職工下崗,上萬職工家屬突然失去生活依靠。
9月,陳德國臨危受命,成為天原化工總廠廠長、黨委書記。擺在他面前的是這個停產搬遷企業的三道坎:穩定坎、生存坎和發展坎。
陳德國陷入了苦苦思索之中,是什么讓這個昔日的工業巨人一下子挫敗?
重慶天原化工總廠1939年遷建重慶,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用的半導體材料就由天原703多晶硅廠提供。天原廠還兩次被評為全國100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之一。
但隨著重慶城市發展,天原廠逐漸由主城邊沿地帶變成城市中心區,廠里那些六七十年代的陳舊生產設備也潛伏著嚴重的安全隱患。罐體腐蝕嚴重,管道接口、開關閥門不緊密,廢氣、廢水間或發生跑、冒、漏、滴。
“好難聞啰。一定是天原廠又在放毒氣。”有人捂著鼻子咒罵。
“萬一哪天氯氣漏出來,我們不是命都要丟了?這么危險的企業還賴在大城市里干啥啊?”有人憂心忡忡。
天原廠成為被市民排擠出主城區的對象。
陳德國心里窩火:企業環保設施落后限制了發展,產品結構無法調整,經濟效益滑坡厲害。因“三廢”排放不達標,廠里每年還得繳納高昂的排污費。沒有環保保證天原根本拿不到項目以擴大生產規模,沒有經濟效益就更無資金投入環保,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昔日的紅火企業在大都市閃爍的霓虹燈影里舉步維艱。1998年,天原化工總廠虧損達3300萬元。
終于,在掙扎了數年后,天原廠不得不咽下環保與效益惡性循環的惡果。
“4·16”大爆炸讓陳德國心上壓著比山還重的巨石,9條生命和一個品牌老廠啊!他知道要反敗為勝,首先必須解決的是環保問題。
>> “退二進三”,就是在主城區的所有工業企業逐步向外調整疏散,重點發展小運量、無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并增加主城區綠化面積。重慶直轄后,主城區規劃面積擴大到2616平方公里,有338戶企業被納入“退二進三”、“退城進園”遷建范圍,其中化工污染搬遷企業25戶。幸運的天原廠搭上直轄市“退二進三”的頭班車。
機遇來了,市政府給予第一批29家污染和安全隱患企業優惠政策,鼓勵其搬遷出主城區。天原廠名列其中。
陳德國一下子看到了生機。
“區域位置的‘退’,實質是企業新生的‘進’。”陳德國異常堅定地告訴所有對搬遷還有顧慮的員工。
“天原廠的搬遷不是老天原的復制,而要成為搬遷的環保工程、希望工程、富民工程、典范工程。”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安啟洪董事長為天原搬遷發展定位。
2005年9月,按照搬遷與改制、調整產品結構、技術升級同步進行的原則,由化醫集團與建峰化工總廠合資組建的重慶天原化工有限公司,具體實施重慶天原化工總廠的環保搬遷。
市場規律嚴酷無情,催促著天原在環保、生產、管理各方面必須上一個臺階。陳德國再次被委以重任,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負責實施天原的搬遷。
在討論要不要天原總廠原有價值不菲的機器設備時,有人心疼了,舍不得了:“那些設備還可以用啊,閑置了好可惜哦!”
“沒有安全就沒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淘汰技術落后和陳舊老化的設備!”陳德國斬釘截鐵反對員工的“精打細算”。天原公司領導班子反復討論達成共識后,新天原決心從過去的“人治”(依靠職工在安全等環節“嚴防死守”),轉變為依靠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和高水平的自動檢測和自動化控制系統,使企業在安全和環保上產生突破性飛躍。
更新了再建理念,公司不惜投巨資抓環保和安全。公司先是花費6000萬元購買具有世界領先技術的先進裝置,又用1000余萬元在每個罐區四周澆注鋼筋混凝土圍堰,全天候、全狀態構筑環保防線。針對污水,公司還投資幾千萬元建起了處理裝置,它能將公司及臨近工廠排放的污水進行回收,循環使用,大大降低了原來巨額的水費支出,變廢為寶。生產區內還安置了多達2000個的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點,對生產過程隨時監控。
新天原儼然是園林式的化工企業,新廠區不僅增加了廢氣吸收裝置,擴大廢水處理池,還將廢渣運送到固廢中心處理。
>> 浴火重生之后,天原公司終于如“籠中獸”放歸山野,在更先進的設備、工藝基礎上實踐著環保與效益的雙贏。而以天原化工原料為基礎產業鏈形成的工業園區及主城區的生態環境、經濟環境的優化,更見證了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和諧之路。
削平4個山頭,填平山溝,涪陵區白濤鎮天原化工有限公司432畝的廠區,無不透射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大工業氣象。
“新天原與老天原有3個不一樣:技術裝備水平不一樣,新天原自動化水平非常高;產值不一樣,單是一期項目建成投產的產值就是老天原的3倍;人員不一樣,產值是以前的3倍,員工數量卻只需要原來的三分之一,員工的素質更高了。”陳德國掰著手指一點點地數著說,他的眉目間洋溢著新天原人重新站起來的自豪和喜悅,“不出門(園區),我們的燒堿一年就可以‘消化’幾萬噸。”
重生后的天原,更會借用巧力了。它將與建峰化工總廠的產品生產有機結合,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如天原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燒堿、氯氣與建峰化工總廠生產的尿素、液氨為生產水合肼提供原料,運用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在處理水合肼鹽廢水中,每年可回收食鹽近5萬噸。
天原就像一個梳洗干凈的美女在大山里重新站起來了。沒有了污染隱患,先進的工藝和特殊的成長背景,使天原的眾多產品像磁鐵一樣,吸引著無數加工企業聚集到天原周圍。
2006年6月26日,一期年產2萬噸水合肼、2萬噸ADCA發泡劑的重慶化醫大塚化學有限公司在天原公司旁邊奠基,電解鋁廠也在周圍相繼建成。目前,數十家企業看中了白濤園區和天原的化工原料,正在考察洽談。
而重慶天原化工總廠搬遷后的土地,將被建成山水式園林住宅小區。工業園區和城市,就在這一進一退之間,實現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