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當廖紹華接手重慶機床廠時,企業因無錢繳費,水電被停……
重機廠的狀況,正是10年前直轄時重慶工業的縮影。
從1996年起,重慶工業陷入連續4年的虧損“迷局”,虧損額最多的一年達19.7億元,虧損面超過70%,被人們譽為“東北現象”與“西部現象”的疊加。
舉全市之力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1998年,重慶提出“7個一批”舉措,國企改革艱難開局。

“西南鋁”成為重慶首批列入中央債轉股名單的企業。實施債轉股后,“西南鋁”資產負債率由102%降到50%以下。債轉股讓“西南鋁”從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變成了身輕體健的“小伙”。長安、涪陵苧麻、重鋼……一大批企業因為債轉股活力顯現。
標本兼治。重慶審時度勢,拿出了治本藥方——構建新經濟發展的“3大基礎”,即構建合理的經濟結構基礎、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和靈活的經營機制基礎。
2000年,重慶工業一舉扭虧,實現利潤14億元。翅膀沉重的重慶國企,艱難起飛。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重慶一改汽摩“一業獨大”的產業格局,逐漸發展起電力能源、汽車摩托車、裝備工業、重化工、高科技電子板塊等5大支柱產業。
2003年9月,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掛牌,新一輪國資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拉開序幕。

經過“7個一批”,一部分企業轉制恢復了生機,但仍有一些企業面臨破產減債這道坎。為此,重慶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渝富模式”。2004年初,重慶機電集團資產負債率達98.21%。渝富公司以5.57億元購買機電集團在工商銀行貸款本息25億元,機電集團又以同樣的價格從渝富買回。通過打包處置和資產重組,機電集團資產負債率降至64%,輕裝上陣的機電集團,2006年實現利潤7.1億元。
渝富公司通過“打包回購”,破解了665戶國有企業近300億元不良資產的處置難題。
很快,重慶再次使出“殺手锏”,相繼組建了8大投融資集團,累計實現投資856億元、融資1078億元,在全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中的比重達到35%,被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融榮稱為新國資時代的“重慶模式”。
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造,是重慶國資委實施的又一重大方略。經過一系列運作,目前民營、外資等占國有企業的資產比重已達30%以上。
以新銳姿態強勢崛起的國有企業,正展翅高飛:重慶工業已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年刷新紀錄。2006年,全市工業利潤達到155億元。
10年,重慶國企,終于實現了“鳳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