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進有,今年34歲,家住開縣關坪鄉楊柳村移民新村。
10年來,我們移民新村的百來戶人家,經歷了“高山移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過程,有的還成了大老板。10年來我最大的體會是:如果“扛個梅子樹棒棒不換肩”,那是一輩子都摘不掉貧窮帽子的,有了黨的惠農政策,加上改變面貌的斗志,我們就這樣譜寫了一部“吊遠戶”傳奇。
我一直住在楊柳村一個叫北鴿灣的村落里。說是村落,其實也就二三十戶人家,稀稀疏疏散住在海拔1900多米的大山里。別說公路,就連一條走起來順暢的小路都沒有;不通電燈、電話,看不上電視;不通廣播,聽不到收音機;沒有自來水,村民全是靠天吃水。北鴿灣正是一個典型的“四不通”村。
由于山高路陡出行難,從我家到人口稍為集中的村委會,要走大半天的路,如果到鄉里辦事,20多公里山路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柴米油鹽等生活日用品,全靠肩挑背磨。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年,隔壁王老五家要賣肥豬,請了8個壯勞動力把豬兒五花大綁后才抬下了山。
那些年,我們北鴿灣的幾十戶人家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救濟糧,外加自產的“三大坨”(洋芋、紅苕和包谷米),穿的是“梭邊子”(草鞋),記得曾有一首歌謠是這樣唱的:“白鴿灣的單身漢,楊柳溝兒的婆,吃的是包谷米,睡的是包谷殼,兩年下次街,嘴巴都擺落?!痹S多年青壯漢娶不上媳婦,女孩子都想遠嫁他鄉。
由于家境貧困,初中畢業后我不得不回鄉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我們全家人將全部精力傾注在一畝三分地上,但貧瘠的土地并沒有給予我們應有的回報,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那些年,村里陸續有人外出打工,人家一個月的收入,相當于我們在土地上勤耙苦掙一年。我也動了外出打工的念頭,可老實巴交的父親卻怎么也不答應,他總說在外面打工不是長遠之計,“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晌叶谩皹渑菜?,人挪活”的道理,呆在農村只能越來越窮。我不顧父親的勸阻,跟著親戚朋友南下打工,整整3年,吃了不少苦頭,但我掙回了父親大半輩子都沒掙到的那么多錢。我用這些錢將茅草棚改成了磚瓦房,還娶了媳婦,生了孩子,總算有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家。
打工最大的收獲,是讓我長了見識。雖說我們山里土地瘠薄,但適宜種植中藥材。我跟村里的干部一說,他們也很贊成,并支持我干起來。于是,我和鄉里的年輕人悄悄種上了木香、杜仲等中藥材。村干部利用開會的機會幫我們推銷,山里的中藥材生意就這樣做起來了。紅火時,幾乎每天都有“二手販子”進山收購,然后雇用我們村的勞動力運到山外去賣好價錢??珊镁安婚L,由于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生意越做越淡,大量的中藥材積壓,賣不出去。我們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必須另謀出路。
可這個時候,沿海地區也人滿為患,沒有一定技能的勞動力很難找到工作。咋辦?這時,關坪鄉黨委、政府積極響應開縣縣委、縣政府的號召,動員擬外出務工人員先學得一門實用技術,再外出打工。于是,我參加了鄉里舉辦的架子工短期培訓班,結業后按“訂單”協議再次到廣東打工,收入也比以前高了許多,家境一天天好轉起來。
2000年春節回家過年,走慣了柏油大馬路的我再也不習慣走山間那條羊腸小道,爬以前爬慣了的“手爬巖”時,雙腿一直打顫,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摔下山谷去?;氐郊遥腋赣H商量,發動附近的住戶把公路接到家門口來。想法得到大家贊同,可一計算修路成本,我們大家都傻了眼:六七公里山路,竟要花50萬元以上,這比我們全部住戶遷出去的成本還要高。
告別“吊遠戶”,搬到山外去!我們的想法與當時關坪鄉黨委主要領導對我們村的發展規劃不謀而合。
經過實地考察、召開群眾會議征求意見,鄉里決定對我們35戶134人實施高山異地移民,集體搬遷到楊柳村一組、二組人口集中的地方。
鄉黨委、政府考慮到我們的實際困難,多方爭取,籌集資金,給予我們每一家搬遷戶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補助,并建起了一條長1000米、寬20米光滑平整的街道,還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給予我們建房優惠政策。村里也出面協調,將楊柳村一組、二組原有的“邊角地”整理開發,平整出70畝拋荒地,分配給我們這些搬遷戶。
搬遷之前,大家心里還是直打鼓,這搬遷之后日子怎么過?其實我們這些擔心是多余的,這次搬遷,鄉里作了統籌規劃:每戶建成兩樓一底的小洋樓,樓上住人,樓下經商,并統一建筑模式,統一征地,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看著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我們的心情別提多高興了。那段時間,我和其他村民一樣,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我算了一筆賬:兩處移民新村,共建房42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31.34平方米。經過兩百多個日夜的期盼,一座嶄新的移民新村坐落在了群山峻嶺之中,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山鄉風景。
你看我家現在住的這小洋房,外墻是雪白的瓷磚,里面亮敞,大廳、臥室、廚房、衛生間井井有條。如今我家不僅有了彩電,還用上了“大靈通”,我還經常在電話上與外地客商談生意。這樣的生活,真是父輩們做夢也沒想過的??!
我們原有的土地及山林,經土地流轉,交由重慶康百佳藥業公司集中開發利用?,F已種植木香和黃蓮3000畝,每年為楊柳村人均增收400元。我和父親采取“返租倒包”方式,承包了康百佳700畝土地種植木香。我們算了一筆賬:木香3年一收,每畝產值1200元左右,種植成本大概500元,凈收益700元,3年可收入近50萬元。
從北鴿灣走出來了,如今,居住在移民新村的村民,移動的不僅僅是住處,更是觀念。因楊柳村與四川宣漢縣大巖村等地接壤,人流量較大,許多人做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意,有開藥鋪的,有做五金的,有開旅店的。原本貧困不堪的山區“吊遠戶”,如今在移民新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