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三峽庫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6年的683元增加到2387元,10年增長3.5倍。這是三峽庫區“新產業、新思維、新移民”10年共鑄的結果,它展現了政府經濟發展觀念的更新、執政能力的提高以及社會和諧的嶄新風貌。
“最后看一眼老屋,潮濕了愁緒,畢竟是祖傳下來的根基……”深懷眷念,三峽人為了國家利益,義不容辭離開故土。
三峽大移民,是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大壯舉,也是一道世界級的難題——它割舍的是人與故土的血肉情懷,它力圖實現的,是在貧窮落后的山坳建設起多元經濟、現代文化、獨特景觀的新三峽壯景。
截至2006年底,重慶完成102.4萬移民,復建淹沒房屋3111萬平方米,遷建2座城市、6座縣城、51個集鎮,工礦企業遷建和實行結構調整1392戶,復建完成8個縣城的港口和47個集鎮碼頭、大中型橋梁25座、水廠11座、移民鄉鎮公路1200公里,完成移民動態投資435.76億元……
庫區現代農業“破繭成蝶”。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已成為束縛庫區經濟發展之“繭”,移民催生現代農業興起,并成為推動庫區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匯源集團落戶三峽庫區,建設柑橘產業基地,配套興建苗木繁育中心和100萬噸果汁加工廠,帶動庫區數萬移民就業增收。庫區柑橘面積發展到215萬畝,占全市的85%。萬州檸檬種植面積、產量位居全國第二,白羊鎮成為“中國檸檬第一鎮”。在涪陵烏江榨菜、萬州魚泉榨菜等龍頭企業帶動下,庫區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榨菜生產基地,栽培面積達100萬畝,種植榨菜的農民有100萬人以上。石柱縣把小辣椒做成了大產業,建成基地15.8萬畝,椒農戶均年收入3360元。巫溪美多公司加工馬鈴薯淀粉,重慶環球石化利用甘薯加工工業酒精等特色糧食加工企業,發展方興未艾。

庫區工業乘風直上,大中型企業不斷入駐。山東如意、山東黑豹、江蘇大全、浙江景興紙業、云南玉溪等一批名優和品牌企業落戶庫區,由此帶動的新興產業正在成為三峽庫區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2006年,庫區15個區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23.92億元,占全市的35.1%,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1996—2006年年均增長10.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2006年,庫區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75.9,比全市高14.7個百分點。庫區工業實現利稅128.86億元,占全市的40.7%,是1996年的28.6倍。
新思維成為庫區發展“核動力”。治窮先治愚,庫區全面普及9年義務教育;2006年,為提高庫區移民群眾就業能力,重慶對庫區所有移民子女就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行全免費,并對其家庭困難者每月補助200元生活費;把勞務經濟作為庫區的重要資源型經濟打造,讓占有資源量低的后靠移民走出庫區,實現致富。
直轄10年來,重慶三峽庫區已經由過去的“貧困洼地”,發展成重慶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