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3.6億元,比直轄前的1996年增長181.49%。2006年全市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3%,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做活流通,做大商貿,重慶商業正成為一匹拉動重慶經濟增長的黑馬。
很長一個時期,即使是在這座城市居住了幾十年的人,都把去解放碑叫做“進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那里可以買到很多別的地方買不到的商品。
家住江北區的重慶美女小夏是個購物狂,前幾年,節假日到解放碑逛街、購物是她“必做的功課”。
而現在,她不用跑解放碑也能買到自己心儀的物品了——江北區的觀音橋商圈正散發著解放碑一樣的誘惑——步行街不僅有本土的重慶百貨、新世紀百貨,還引進了北京華聯、遠東百貨、新世界百貨等大型商業機構,小夏真是過足了“血拼”癮。
而商圈建設,只是重慶商貿大戲的一幕。

直轄10年,重慶“5大商圈”、“10大商業企業”、“9大地區商貿中心”、“10大專業批發市場”的成功構建,把重慶商貿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新階段,以連鎖物流電子商務為標志的新型現代商貿格局,奠定了重慶在長江上游的商貿中心地位。
10年,政府鼓勵商貿流通企業做大做強,一個由大公司、大集團主導商貿流通發展的嶄新格局基本形成。
2006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商品銷售總額1458.92億元,占全市商品銷售總額的46.9%。重慶商社集團、重慶煙草公司、重慶醫藥集團、新禾農資、商務集團等30強企業銷售總額620億元,占限額以上企業的42.5%,主導作用十分明顯。特別是重慶商社集團,銷售額181億元,位居全國連鎖30強第9位、西部商貿流通企業之首。
10年,商圈建設成為重慶商業的一大特色。解放碑、沙坪壩、楊家坪、觀音橋、南坪先后啟動商圈規劃和商業步行街建設。重點打造了都市中央商務區、區縣商圈、商業特色街和專業市場、中心鎮和社區商業中心4個層次的商業中心。2006年,4個層次的商業中心實現社零總額1070億元,占全市的76.2%。
10年來,重慶商業載體建設加快,著力培育大型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群,推動“雙百”市場工程。2006年,全市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達92個,成交額936.73億元。一批在全國領先、列西部第一的專業特色市場正在蓬勃發展:朝天門綜合交易市場交易額119億元,成為西部最大的綜合交易市場;觀音橋農貿市場發展成為西部最大、全國知名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大足龍水五金批發市場成交額23億元,列全國同類市場第二、西部第一;重慶外灘摩配交易市場成交額40億元,列全國同類市場第一……
直轄以來,重慶消費增長的內生動力顯著增強,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3%。
投資和消費的“雙輪”,強勁推動著重慶經濟的增長。
而商貿流通業的巨變,被媒體譽為重慶商貿“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