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10年來,重慶引進各類外國及港澳臺專家、留學歸國博士和碩士10萬余人,他們作為新鮮血液被“輸入”科技教育戰線。“輸入”效應顯現:10年來,重慶市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達到西部首位、全國第10位,技術成果交易額連續7年居西部第一。
一條條筆直的大道,一座座嶄新的校舍,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綠蔭……規劃入住15所高校25萬人,已入駐高校6所莘莘學子5萬人……這,就是建設中的重慶大學城,這是重慶斥資100億元的規模化“鴻篇巨制”,目前已完成投資50億元。50億元,相當于1996年重慶一年的地方財政收入!
這是一道戰略性的命題,這道命題的答案里彰顯著戰略的成就:科教興渝,深化體制改革;加大投入,完善法規政策;加強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環境。一句話,科技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出支撐和引領作用。
盤點10年重慶科教的關鍵詞,“精彩”成為最好的注腳。
國家統計局2006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各地區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重慶列全國第9位,居西部地區第1位。其中,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提升到全國第12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居西部首位、全國第10位。
支撐“精彩”的是令人振奮的事實——
教育事業全國率先。取得了“兩基”人口覆蓋率、“普九”欠債償清、中小學“庫內危房”全部排除、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等4個全國率先;10年,“兩基”人口覆蓋率翻了兩番多,2006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8.3年,增長了1.63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增長2.78倍;職業教育初步建立起“一體兩翼一組團”布局,中等職業學校校均規模增幅達155.32%;高校生均占地面積翻了一番,全市普通高校增加到35所,普通高等教育辦學機構達48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0%,高等教育跨入了大眾化、規模化發展階段。
科技創新國際領先。掌握了家蠶基因框架圖譜、超聲聚焦刀、0.13微米手機核心芯片、“用時間測量空間”等國際領先技術;2006年,獲國家科技獎勵84項,比直轄前增長25%,其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在國內率先提出并建設科技研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3大科技平臺,初步構建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框架。

服務發展能力增強。全市申請專利總量和授權量分別是直轄前10年的6.5倍和9.1倍;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達45%以上,渝糯7號等特用玉米良種創新進入全國領先水平;攻克了重大數控制齒裝備、汽車摩托車等一批關鍵技術,有效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6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增長到20.4%,催生出天然氣汽車、MEMS、鎂鋁合金、混合動力汽車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產品;截至2006年,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77家、高新技術產品1680個,年均增長分別為20.9%、31.4%。
科技影響力大幅提升。技術交易額連續7年西部第一;成功舉辦了7屆中國重慶高新技術交易會、3屆國際軍民兩用技術博覽會,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以軍民結合為特征的科技盛會;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組建的渝港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科技部批準的內地第一家合資生產力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