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吳祖楣,一個只有高小文化的農民老阿哥,他多次在省、市人代會上慷慨陳辭,反映農民兄弟的心聲,贏得陣陣掌聲——
省人大代表、寧波市人大代表、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灣底村黨總支書記、天工集團總裁吳祖楣,要文憑沒文憑,論學歷沒學歷,選民憑啥把人大代表這一神圣責任交付給他?日前,我們一行來到灣底,探尋個中奧秘。
敢說敢爭的“紅腳梗”
已經當了20多年人大代表的吳祖楣,參加了許多次各級人代會。每次,他都不會只做一個聽客,而是會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在2005年省人代會上,吳祖楣直言:“取消農民水費!”
吳祖楣認為,目前各地鄉村的水利基礎設施,是當年農民兄弟無償出工出力建設的。農民兄弟使用自己出地、出力建成的水利設施及其水資源,有關部門要去收費,這從道理上是說不過去的。
他的意見得到省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寧波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協調和努力,現在,寧波鄞州區的農民已經可以免費使用水庫中的水資源了。
農業稅全免,2006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實行。而在5年前,寧波鄞州區的農民就率先享受免交農業稅。這與吳祖楣在省人代會上提出的建議有關。
在2002年省人代會上,吳祖楣鐵板釘釘地提出:“要減免農業稅”。
土生土長的“紅腳梗”(寧波方言,指地道的農民)代表吳祖楣,對繳與不繳農業稅的利弊得失了然于胸。他以鄞州區為例,坦陳免繳農業稅的理由和得失。
當時,鄞州區農業稅及附加稅只占全區總稅收的千分之三,而征收成本包括稅務干部工資、人員出差費用、基層接待費用等,要遠遠高于稅收收入。
他還針對某些鄉村因稅收造成的干群關系緊張進言:“如果減免農業稅及附加稅,這些村的干群關系必將會大大好轉。”
他的意見得到鄞州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真辦理。之后不久,幾千年皇糧國稅的歷史在鄞州區終止了。許多相識或不相識的農民,或打電話或當面對他說:“農民老阿哥當代表,為阿拉農民講實話,阿拉支持你!”
當了這么多年的代表,不知審議過多少次 “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吳祖楣與眾不同的是,“不說好的,盡說不好或不足的。”
吳祖楣說:“審議者應當提出政府或有關部門的不足,那是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
他對會議期間大組發言中個別代表套話連篇,甚至做表揚與自我表揚、推銷自家產品,總會直言不諱地提出中肯的批評意見。
我們問吳祖楣:您提了這么多既有分量,又擊中要害的建議和意見,不怕得罪的人太多嗎?
“我成長、生活在農村,農民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了解他們如同了解我的左右手。”吳祖楣笑了笑,反問:“如果你的兄弟姐妹遇到不公,而且你有機會反映并作解釋時,你還會考慮自己的風險嗎!”
也許正是這種農民情結,使吳祖楣敢于為農民兄弟仗義直言。
三條建議自成一體
這是2006年的省人代會。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問題成為這屆省人代會熱議的話題。農民代表吳祖楣興奮不已,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一連提了3條建議:各級政府不要將“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停留在口頭上,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扎扎實實的措施,政策要向弱勢群體,向農民、農村傾斜;“教改”、“醫改”有許多失誤,但不要讓農民、城市貧民等弱勢群體為失誤買單;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他沒有什么文化,所提建議寥寥數語,但句句中的。
在分組審議發言時,他進一步解釋:這3條建議是互為貫通、自成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了,農民就富裕了;農家富了,農民生病就不會看不起病,孩子不會上不起學了;而要讓千家萬戶共同富裕,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黨的領導核心。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作為灣底村黨總支書記、村民致富的“帶頭人”,吳祖楣深有體會。
灣底村美如畫。村道兩旁各種喬木郁郁蔥蔥,別墅式的農家小院在紅花綠葉掩映中。
據統計,200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億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達8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0381元。
厚實的公共積累,造福全體村民。美麗的公園,達標的網球場、籃球場,歌廳、電影院、圖書室、遠程教育室也一應俱全。全體村民還享受“社保”和“醫保”,繳費標準、方法都與城市職工一樣。
截至2006年10月底,灣底村95%的村民搬入整齊舒適、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農民小康住宅。然而,吳祖楣一家還住在自己認購的100平米的商品房里。
“黨員、干部的表率行動,比說多少都有用!”吳祖楣總是這樣嚴格要求“一班人”,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
勤學,觸發了“老阿哥”的靈感
“當代表不能躺在政績簿上。”吳祖楣常常這樣自勉。
“剛當選時,覺得當代表是一種榮譽。學習了代表法,我知道各級人大代表行使公民賦予的神圣權利,參與國家大事的管理,監督‘一府兩院’,榮譽感很快就被責任感所替代。”吳祖楣對加強學習同樣體會頗深,“我是個農民,骨子里就是個‘紅腳梗’,要完成選民的委托,參與國家大事管理,就更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不斷地超越自我,才能不負選民重托。”
讀書看報,是吳祖楣每日的必修課。
雖然年紀一大把,精力大不如從前,可一顆為民代言的心促使他勤學不輟。
幾經努力,農民阿哥吳祖楣的學習能力提高了,眼界開闊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政治敏感性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
在2001年省人代會上,吳祖楣提出了一份建議:“用管理農村干部的辦法去管理領導干部。”其靈感,就來自他從報紙上看到關于農村“三公開”的報道。
吳祖楣將媒體介紹的“三公開”做法首先在灣底村實施。村里將村務、財務上墻張貼,實行“三公開”,接受村民監督。
“如果政府也能將政務公開、財政收支公開,公民、納稅人隨時可以監督政府用錢正確與否,就像阿拉村里,我們招待了什么客人,開支是多少,都上墻,公開接受村民監督一樣,那貪官想貪也就難了。”吳祖楣在建議中說。
走進吳祖楣的辦公室,他的案頭除了書報還是書報。辦公桌上堆放的書有科學種田方面的,有經營管理類的……最醒目的,還是革命導師的經典著作。
我們看到,他的辦公桌上有一本攤開的《胡耀邦文集》。書顯得有點舊,四角已經被翻得卷翹。在“心系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句下,吳祖楣劃了雙條紅杠杠。他對我們說:“這是胡耀邦1958年寫下的。胡耀邦用自己的言行,將此話作了最好的注解,讓我很感動。一個人能將‘利’歸天下,怎會再計較自己獲利多少呢!”
學習造就了農民代表吳祖楣。吳祖楣在每次省人代會上的發言,都經過深思熟慮,總能引起領導重視、媒體關注。
在2006年省人代會上,吳祖楣建議:要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代表中農民、工人比例要增加。鄉鎮企業或農村私企業主,不能以農民身份當選代表。要適當減少干部代表的人數。
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制定,不能只是少數領導和專家的權利,農民代表吳祖楣也在思考一些“大事”……
徜徉在風光如畫的灣底村,漫步在綠樹掩映的村道上,從所見所聞中,我們找到了“紅腳梗”代表吳祖楣得民心的緣由。親愛的讀者朋友,您說呢!
吳祖楣小檔案
吳祖楣,1946年生,寧波市八、九、十屆人大代表,浙江省九、十屆人大代表,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灣底村人,現為灣底村黨總支書記、天工集團總裁。2004年,他獲得浙江省勞動模范和浙江省為民好書記稱號。近年來,灣底村相繼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省、市、區三級基層文明村,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