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行安全培訓,不告知崗位危害,不給予工傷補償,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這樣的情況在我省一些企業中經常發生。據浙江省安全生產部門統計,近年來,在我省發生的一些生產事故中,農民工死亡人數占總數80%以上。因此,對農民工進行安全知識教育已經是刻不容緩。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非公經濟發展迅猛,我省中小企業已達200多萬家,其中外來務工人員2100多萬人,他們中絕大部分從事臟、苦、累、險等工作。他們文化程度低,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常識,自我保護能力弱,往往成為各類事故的主要責任者和主要受害群體。有資料顯示,農民工因事故死亡的人數,占全省各類生產事故死亡總人數的80%以上。一幕幕悲慘情景,提示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必須切實加強對農民工的安全教育。
農民工成為事故死傷人員的主體
諸暨市大唐鎮有8000多家大大小小的襪廠。2006年夏天,筆者采訪了大唐鎮的某個私營企業。這家企業有180多名職工,全部來自貴州山區的一個鄉,看上去幾乎全都是20來歲的模樣,又瘦又小。工廠底樓是個高溫整形車間,開著烘箱,車間里熱浪滾滾。到了中午,室內溫度高達43℃。工人們個個汗流浹背,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為了貪圖涼快,工人們全都穿著拖鞋來上班,在車間里工作時,赤著腳在烘箱與工作臺之間跑來跑去,據他們說這樣可以涼快些。這天下午,筆者親眼見到,一位20來歲的打工女孩一不小心腳底滑了一下,左邊的額頭正巧碰在一個桌角上,滿臉是血,去醫院里縫了17針。
傍晚,筆者在這家廠的飯廳里看到兩則處分通告。一則是因為一位工人亂扔煙頭,把細紗倉庫燒掉了一半,給予開除處分。另一則是一位工人在宿舍里私拉電線,給予警告處分,寫檢討書,罰款200元。
據該廠老板介紹,這180多名工人就住在4樓的宿舍里。早上6點半開工,晚上大部分時間加班到9點整,廠里大門口養了兩只狼狗,工人們不經批準是不準走出工廠大門的。老板說:“這幾年,訂單很多,賺錢已經不是問題,但是,這100多號工人倒成了我的心病,他們三天兩頭惹事,這個哭了那個笑的。我半夜里經常十一二點鐘去宿舍查崗,夜里經常為此而失眠,只有等過年時把他們都送走了,我才能睡個安穩覺。”
筆者問老板:“這些工人安全意識這樣淡薄,你對工人進行過安全教育嗎?你廠里有安全科、有安全專管員嗎?”老板說:“不好意思,我自己的文化程度是初中,這批工人絕大部分文化程度是小學、初中或者文盲,有什么可教育的?安全科?我是廠長,老婆是義烏門市部經理,義烏到這里,她每天得近100公里來回奔波,哪有力氣管?小姨子是會計兼內勤,高中畢業。看門的老頭是我舅舅,種了一輩子地,還是個殘疾人。哪有什么安全科啊!”
筆者了解到,在我省的一些私營的中小企業中,像這種家庭模式的管理和安全教育幾乎為零的企業還有不少。這些企業,是工傷事故高發的源頭所在。據說在某地的一些私營小企業內,幾年下來工傷的“斷手指”都可以用籮筐裝了。
浙江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于少貴副局長告訴筆者,2006年以來,我省事故總量偏高,重大事故時有發生。據來自浙江總工會統計的一項數據顯示,1月至9月,全省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工礦商貿企業重大事故8起、死亡29人;還發生了1起死亡15人的特大事故。10月7日至22日的半個月中,就接連發生3起重大事故,造成15人死亡。
一些重點領域和地區事故死亡人數也在上升。建筑業、小礦山事故死亡人數仍較多。在工礦商貿企業工傷事故中,中小民營企業和農民工分別占事故發生單位和死傷人員的80%以上,成為事故發生單位和死傷人員的主體。
一些企業甘冒事故風險也不愿在培訓上花錢
農民工是活躍在城鎮和鄉村中的新生力量,他們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在塑造自己,他們已經與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與農村繁榮文明進步密不可分。
但在現實中我們看到,許多單位雖然“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之類的標語高掛墻上,可并沒有從資金、人員、制度等方面給安全生產以有力的支撐,沒有將新職工、轉崗職工的安全教育制度落在實處,或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導致大量的新工人未經安全培訓即上崗工作。許多民工從偏僻的鄉村直接走入工廠,本來就有彷徨無助之感,在陌生的環境中未經訓練便直接上崗,臨有危險幾乎沒有任何應急反應,最極端的例子是第一天上班,第二天便死亡。
一些中小企業主短期行為嚴重,只想利用廉價勞動力賺錢,寧可承擔事故風險,也不愿意在培訓上多花錢。眾多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小企業,培訓工作十分薄弱,企業自身不具備培訓條件,送到外地培訓既怕耽誤生產又怕培訓后流失,導致農民工培訓缺失。一些地方和單位培訓走過場,沒有針對農民工特點設置安全生產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不能保證。有的小型煙花爆竹廠以招錄農民工時的操作考核代替崗前培訓。一些小廠的培訓檔案存在造假現象。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沒有按規定提取培訓經費;一些企業雖然提取了培訓經費,但用于安全生產培訓的過少。一些小工廠由于職工工資總額較低,提取的費用不能滿足培訓需要。
在2006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代會上,保護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受到了很多代表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嘉興市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傅一鳴提出:“要更加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安全教育,讓他們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城市建設離不開外來務工人員的辛勤勞動,但是現在很多地方對他們的安全教育還遠遠不夠。為此,一些外來務工人員不但流汗,還要流淚、流血。”
傅一鳴建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外來務工人員的安全問題列入工作計劃,加強對用工單位安全生產法實施情況的督察,切實落實安全措施。同時,要加強對外來務工者的安全宣傳教育,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企業要為員工的安全做一些切切實實的事,如新招募的工人上崗前要進行安全知識培訓,不合格不上崗,把各項制度、各項監督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安全培訓:農民工的福祉工程
如何加大對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和監管力度,將農民工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實到一線工地上,這無疑是安全監管職能部門和全社會都要共同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專門就農民工安全培訓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從浙江經濟持續可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把開展農民工培訓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實事來辦,統籌規劃,分工協作,切實做好這項工作。
截至2006年10月底,全省有650萬名農民工參加了安全培訓工程,安全意識和自身素質普遍得到提高,促進了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好轉。2006年1至9月份,全省發生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同比分別下降18.0%、4.3%、10.9%和15.7%,工礦企業事故發生率、死亡人數也都有下降。
2006年,省政府明確提出全面啟動農民工福祉工程,要求用兩年左右時間對全省所有農民工普遍培訓一遍。全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各級安監部門先后成立了農民工安全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從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農民工安全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培訓和落實經費。
省安監部門還制定下發了《浙江省農民工安全培訓工程實施方案》,將培訓任務層層分解到市、縣(市、區)和省直有關部門,再落實到企業。
杭州、嘉興、舟山、紹興、麗水等市將安全培訓工程的實施情況列入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考核的內容,把企業安全培訓情況作為執法檢查的重要內容,實行安全培訓工作月報、季報制度,及時跟蹤,掌握培訓進展情況。湖州市把安全培訓工作列入對縣、區政府和市級部門的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范圍,并在責任書上進行單列考核。為了搞好全員培訓,針對從事不同工種的培訓對象,浙江省安全監管局組織專家、學者、一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撰寫通俗易懂、應知應會、貼近生產生活的《安全生產知識讀本》;制作圖文并茂、案例剖析的教學光盤。
筆者從杭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今后每年都將安排培訓補助資金。補貼對象包括在杭州市行政區域內城鎮務工農村勞動者,不論是本省的還是外省的,只要參加技能培訓均可享受一次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補貼。其中屬于本省的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享受補貼還有一個前提,即要已經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一年以上。
開展農民工安全培訓,是提高廣大農民工安全素質,減少事故發生的治本之策。農民工安全培訓,作為一項福祉工程,將對我省的安全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