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人同此心。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要素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為播灑教育公平的陽光,富陽市人大常委會對教育工作實施了有力的監督。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陽,孫權故里,黃公望、羅隱、郁達夫的故鄉,不僅有旖旎的山水風光,更有勤耕好學、崇尚教育的優良傳統。
作為第二批被命名的浙江省教育強市,近年來富陽市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03年3月,被評為全國教育督導先進市;2005年1月,順利通過省教育強市復查驗收。
目前,該市有23個鄉鎮(街道)成為浙江省和杭州市教育強鎮,占鄉鎮(街道)總數的92%;全市義務教育入學率與鞏固率達100%,優質教育資源人口覆蓋率達95%,基礎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
取得這份優秀的成績單,富陽市人大常委會對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大力監督,功不可沒。
“基礎教育投入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
2003年10月22日,富陽市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捐贈儀式。杭州未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敏德先生個人捐資1000萬元,成立富陽市人民教育基金會“未來基金”,用于救助家庭特別困難、面臨失學的學子。
可就在同月底,富陽市人大常委會在對市政府普及15年教育實施情況進行檢查時發現,不少鄉鎮中小學每年200元的生均公用經費到位遲緩,教師住房公積金得不到落實……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與蔣敏德先生捐資助教的義舉形成了明顯的反差。
富陽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二中教師章葉英女士感嘆:一名企業家能如此慷慨解囊,而我們的一些鄉鎮政府尊師重教的行動體現到哪里去了?
市人大常委會根據檢查情況,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向市政府發送了書面建議書,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建立起適應富陽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體系,確保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
然而,市人大常委會的建議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一些校長、老師和人大代表反映,部分鄉鎮(街道)由于教育基礎設施投入較大、財政負擔重等原因,加上教育經費預算缺乏監督機制,移用、克扣教育經費,拖欠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和教師住房公積金現象依然存在,有的連市財政補助部分也沒有撥付到位。
在2004年初富陽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富陽市郁達夫中學原校長任張才等17名代表聯名向大會遞交了《關于按時足額下撥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和教師住房公積金的建議》。
此建議得到了市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專題研究進一步加強教育監督問題。
“有錢并不一定能辦好教育,但要辦好教育,沒有一定的投入肯定不行。去年剛檢查過,今年我們再來個‘回馬槍’。”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土田的發言代表了大家的心聲。會議決定組織對全市基礎教育工作進行一次專項檢查。
2004年6月26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市人大代表,分3個檢查組深入到全市鄉鎮(街道)的53所農村中小學校,重點檢查2002年至2003年教育經費投入、教育經費3個法定增長的執行情況。
為準確掌握教育經費投入和使用情況,檢查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借助審計的力量,要求市審計局派出業務骨干,對9個鄉鎮(街道)的基礎教育投入情況進行全面審計。
經過近兩個月的嚴格檢查和審計,一份詳細的審計報告浮出了水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
——部分鄉鎮(街道)財政反映的教育投入與學校實際收到的教育撥款不符,2002年僅預算內財政撥款數與學校實際收款數相差1391.82萬元,2003年相差797.4萬元。2003年9個鄉鎮(街道)中,財政預算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比財政經常性收入負增長的有3個。
——被調查的鄉鎮(街道)均未按政府規定標準(200元/生.年)按時、足額撥付給學校生均公用經費,2002年、2003年度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平均只有14.85元和134.64元,個別鄉鎮生均公用經費甚至更低,分別只有6.10元和51.92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9月16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主任會議,專題聽取了市審計局關于基礎教育投入情況的調查報告和市教育局、財政局關于富陽市基礎教育工作的自查報告。
“基礎教育是打地基的工作,政府必須依法承擔起基礎教育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體公民得到基本的教育。耽誤基礎教育,就是耽誤富陽的未來。”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富陽中學校長徐松泉的審議發言毫不留情。
“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及鄉鎮(街道),要認真對待審計報告,正視存在的問題,切實加以整改。”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汪錦漢嚴肅地提出了要求。
列席會議的9個鄉鎮(街道)的負責人此刻如坐針氈,他們紛紛就何時、采取何種措施解決會上提出的問題當場進行了表態。
會議形成了“關于富陽市基礎教育工作的檢查意見”,交市政府辦理。
市政府高度重視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立即采取了行動: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鄉鎮、街道認真落實生均公用經費和教師住房公積金兩項經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將原先確定的從2000年到2004年提高本級財政支出中的教育經費支出所占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5個百分點的政策延續到2007年,同時,調整教育經費的支出結構,使政府財政撥款首先確保義務教育支出的需要;將學校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中,根據中小學和幼兒園布局,優先安排學校建設用地,在土地出讓收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配套建設。
市人大常委會的努力終于換來了校長和老師們的笑臉。近幾年來,富陽市本級財政和鄉鎮(街道)財政依法做到教育財政撥款的“三個增長”、“兩個提高”。據統計,2002年至2006年的5年間,全市多渠道投入教育事業經費達17億元(其中建設經費近4億元),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對此,任張才校長深有體會地說:“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為找錢而忙,現在,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抓教學了。”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們城區教育的供需矛盾太大了,農村孩子都想到城區來上學,城區學校學生人滿為患,雖然一再擴容和新建,仍無法滿足需求,教育基建投入已經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了!”
這是2003年市人大常委會開展普及15年教育工作檢查過程中,富春街道負責人向檢查組倒的苦水。
他的話從側面反映出了近年來富陽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教育資源及教育質量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個不爭的事實。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不能讓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發出了這樣的呼吁。
2003年11月,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組織部分市人大代表就城鄉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問題開展了專題調查。
調查組分別走訪了教育系統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教育局負責人和部分鄉鎮(街道)分管領導,實地察看了20余所中小學校,并與校長們面對面地進行交流,聽取意見和建議。
在部分農村中小學校校長座談會上,環山鄉中學校長孫志強無奈地表示,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受教育環境,現在農村學生家長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城區學校就讀,直接導致我們農村學校“吃不飽”,生源質量逐年下降,而城區學校又“吞不下”,超負荷運轉,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希望政府和職能部門加快教育資源整合步伐,統籌城鄉教育布局,在經費投入、設施改善、師資力量配備和教師待遇等方面向農村學校傾斜,為農村教育創造平等發展平臺。
經過為期1個月的調查,調查組發現,由于富陽市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原來的中小學布局不合理,突出的問題是:
——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偏遠學校相對困難。
——初中辦學規模普遍偏小。全市50%的初中在400人以下,安排師資難度大。
——城區學校建設相對滯后。城區5所小學占地僅103.2畝,按省二類標準只能容納3800人左右,而由于城區常住人口急劇增加,現有學生8800多人,小班化教學難以實施。
對此,調查組成員經過認真的分析和討論,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提交了調查報告。
報告經市人大常委會轉交后,市政府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深入調查、反復論證,于2004年初作出決定:高起點、高標準地制定并實施新一輪教育發展規劃。
2004年8月,市政府制定了《富陽市新一輪教育發展專項規劃(2004—2020)》,并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
市人大常委會先后兩次召開主任會議,對規劃草案進行研究,并于2004年11月中旬召開常委會會議,專題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新一輪教育發展規劃的報告。
經過認真審議,委員們認為,此規劃符合富陽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普及15年教育、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具有較強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行性。會議通過了這個規劃。
2006年9月1日,是富陽市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規劃中異地遷建的場口中學(高中),新建的市實驗中學(民辦高中),三校合一異地新建的新登鎮中(初中),三校合一異地新建的東洲中學(初中),六校合一的場口鎮中(搬遷)如期開學,成功地為全市9000余名學生解決了“上好學”的問題,覆蓋人口達16萬,有效地緩解了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更好地滿足了人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再也不能讓一個孩子失學了”
2005年9月1日,來自湖北的楊彪高高興興地帶著12歲的女兒和8歲的兒子到春江街道民主民工子弟學校辦理了報到手續,領了新書。
在給兩個孩子報完名后,楊彪得知學校可以解決孩子的中飯,這更讓他喜出望外。
面對滿面笑容的楊彪,看著一個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像本地人一樣高高興興走進了學堂,正帶領部分市人大代表在該校視察的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土田欣喜地向在場的電視臺記者表示: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能上學,一直是市人大關注的一個焦點。今后,我們將督促政府和職能部門,切實改善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學設施,提高教學質量,讓民工子女也能上好學。
讓我們把鏡頭切換到2004年12月的一個上午。
那天,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教育監督工作座談會,應邀參加的新登鎮中校長謝春榮等8名在教育界工作的市人大代表提出,富陽作為省教育強市,再不能讓一個孩子失學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也應該享有同等受教育的待遇,建議市人大常委會予以關注。
他們的意見很快化作了市人大常委會實實在在的行動。
2005年3月,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市人大代表對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進行視察調查。
代表們深入民工相對集中的富春、春江、大源、靈橋等鄉鎮(街道),與外來務工人員廣乏進行接觸和交流,面對面地傾聽他們的呼聲。
“我的孩子在老家已經上了3年一年級,年年留級。我也知道已經誤了孩子,可不就是沒有辦法嗎!我和妻子來富陽打工已經3年了,要是孩子能在富陽上學就好了,我們至少晚上可以督促一下孩子的功課,否則,孩子的學業就荒廢了。”來自河南的民工方廣才向代表們訴起了苦衷。
“民工老家教育條件比較差,孩子上學無人督促,有的十四五歲了還在反復讀小學。孩子轉學來到打工地,有的跟不上,有的因交不起昂貴的學費而輟學,更多的上不了好一些的學校。這都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啊!難道我們對此能視而不見嗎?”一些教育界代表發出了痛心的呼吁。
市人大常委會將視察調查情況及時向市政府和職能部門進行了反饋,建議加大對外來民工子女就學的資助力度。
然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讀書難問題由來已久,原因復雜。
“困難是有,我們要想辦法克服。”市教育局局長向市人大常委會表態。
2005年6月,富陽市政府和教育局分別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富陽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管理辦法》,在以公辦普通中小學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渠道的基礎上,建立民工子弟學校,保障外來務工子女“好上學”。在富陽暫住1年以上,和單位簽訂正式合同的外地民工子弟可以接受和本地孩子一樣的教育了。這讓10多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吃了“定心丸”。
“同在一片藍天下,真情關愛外鄉人。”春江街道辦事處利用暑假時間,積極調整學校布局,整合教育資源,撥出教育資金100多萬元,開辦民主、臨江、富源3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為解決師資問題,在會同市教育部門公開向社會招考錄用了24名大專學歷的教師的基礎上,為每一個班配備1名公辦教師,并對學校自聘教師每年補助1.5萬元。市教育部門也支持春江街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價值近40萬元的16套多媒體教學設備。據了解,這樣的支持力度,在全省也是不多見的。
春江潮起潮落,富春春華秋實。富陽市人大常委會監督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他們監督的腳步還將堅實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