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趙斌與某集團公司簽訂了5年勞動合同,工作是負責該公司汽車維修管理工作。2005年10月,該集團公司在財務審計中發現汽車維修費用過高,遂派公司法務部人員到汽配市場的一些汽配商店進行調查。調查發現趙斌負責的公司汽車維修費用要高出市場價30%左右。
據此,公司于2005年12月作出如下處分決定:一、對趙斌作辭退處理,工資從下達辭退通知起停發。二、由趙斌賠償公司損失5000元。處分下達后,趙斌不服,與公司進行交涉后未果,于2006年2月提起勞動爭議仲裁。要求公司:一、撤銷辭退決定;二、解除勞動合同,并支付2005年12月至解除勞動合同時止的工資;三、支付相當于5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經過審理后認為,該集團公司自行調查的維修費用高出市場價30%的結論不具有法律效力,據此而作出的辭退決定也違反了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相應規定,應予撤銷。對趙斌提出的第一條和第二條請求予以支持。對趙斌提出的第三條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請求不予支持。
裁決后,趙斌和集團公司都不服仲裁裁決,先后向法院提起了訴訟。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支持了趙斌的上述三條訴訟請求,并依法駁回該集團公司的訴訟請求。
點評毛愛東 (律師)
近年來,隨著職工法律意識的提高,勞動爭議糾紛呈大量增長趨勢。
根據我國的司法實踐,用人單位因職工的過錯行為對職工做出辭退、開除、除名或減少勞動報酬時,應由用人單位負責舉證。本案中,集團公司作為用人單位,對職工趙斌進行辭退的主要依據就是其所屬的法務部門單方在汽配市場所做的調查報告,但該報告一是具有單方面性,未得到趙斌的認可;二是該報告不具有代表性,沒有經過詳細的抽樣調查,僅僅是對少數幾家經營汽配零件的商店進行了詢價,缺乏科學的依據。因此,該證據不具有法律效力。據此,仲裁部門和法院做出了內容相同的裁決和判決是正確的。
本案中,在仲裁委員會撤銷用人單位的辭退決定后,就意味著趙斌和用人單位還存在勞動關系??墒勤w斌在這個時候提出解除勞動合同還能獲得經濟補償金嗎?筆者認為,解除勞動合同屬于勞動者自主就業選擇權,即勞動者有權選擇自己的工作就業單位。但按照我國勞動法第三十一條之規定,勞動者在行使該權力時,應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單位,其立法目的是為了平衡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在充分保障勞動者就業選擇權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用人單位的內部管理風險,使用人單位有相對充足的時間進行工作交接安排。因此,通常情況下,如果勞動者在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時,沒有提前30天通知用人單位,就屬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不僅不能獲得補償金,還要賠償給用人單位造成的損失。但本案中由于辭退決定已被撤銷,用人單位未支付趙斌勞動報酬的行為屬于勞動法所規定的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或未按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趙斌按照勞動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的規定,有權隨時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提前30天通知。由于用人單位的過錯,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應該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賠償金: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
正是基于上述第二條之規定,人民法院判決用人單位支付趙斌勞動報酬和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是符合法律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