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55歲的潘守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從此,這位曾經擔任過浙江省八屆、九屆人大代表的江南名校春暉中學校長,將要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事管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由一名中學校長到為民代言的全國人大代表,潘守理交出的是怎樣的一份答卷?
“義務教育就是免費教育”
2003年3月,肩負著4000多萬浙江人民的囑托和期望,潘守理到北京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當然是教育。上京前,潘守理深入機關學校進行走訪,上虞市人大常委會也專門為他參加全國人代會舉行了意見征詢會。在對社情民意的了解中,讓潘守理感受最深的是基層政府和人民群眾對當時實行的“義務教育”政策的無奈和無助。
按照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在城鄉征收教育事業費附加,主要用于實施義務教育。然而,2001至2002年,中央在浙江省實行農村費改稅試點,取消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通過加收農業稅,實行財政轉移支付,解決義務教育的經費不足。由于義務教育采取“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辦法,按規定高中由縣一級政府負責,初中、小學由鄉鎮一級政府負責,一旦取消了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鄉鎮一級政府實際上就失去了教育事業經費來源,事權與財權產生嚴重分離,分級管理成了一句空話。而農民的負擔卻并沒有因費改稅而有所減輕,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例如一個沒有農村承包地的老板,他的收入雖然遠遠高于種地的農民,但他卻可以不用交納農業稅。對于種地的農民來說,農業稅的比例卻比過去高多了,當有錢人將子女送到城里的好學校并交納高額的擇校費時,普通農民的孩子只能在鄉村中越來越破舊的學校里念書。
潘守理一直在教育第一線工作,春暉中學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雖然他知道費改稅可以有效地遏制向農民進行亂攤派、亂收費現象,但農村教育的“積貧積弱”卻遠比人們想象的更為嚴重,千百萬農村孩子的未來讓人揪心啊!帶著人民群眾的心聲,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潘守理,帶去了10多份反映廣大人民群眾心聲的書面材料,其中最有分量的是關于農村稅費改革后義務教育經費籌集難的意見書。這份意見書指出,只有修改現行的義務教育法,才可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經過認真討論后,代表們吸收了潘守理的意見,由盛昌黎副省長領銜,向全國人代會提交了議案。這份關于修改義務教育法的議案得到眾多人大代表的支持,也得到了全國人大、國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視,一時間,修改義務教育法成為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熱點。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等10多家媒體對潘守理進行采訪。
最讓潘守理感到欣慰的是,2006年6月,他應邀列席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對即將提交表決的新義務教育法進行最后的審議。“義務教育就是由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教育的事權和財權必須統一”這兩條議案中的基本觀點,在修改后的義務教育法中得到落實,使得全國的初中、小學學生免交學雜費。
為“對手”說話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潘守理一直在春暉中學任教,擔任校長13年之久。這是一座百年名校,素有“北南開,南春暉”之美譽。美麗的白馬湖,曾令豐子愷、朱自清、俞平伯、朱光潛等一代大師留連忘返,從這里也走出了謝晉、黃源、谷斯范等文化名人。但是,作為省重點中學的校長,潘守理卻做出了一個常人不怎么理解的舉動。在2004年全國人代會召開前,他專門來到上虞市職業中學進行調研,了解職業教育發展的狀況。
從競爭的角度來說,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應該是“天敵”。你的“地盤”擴大了,也就意味著我的“地盤”縮小了。但是,潘守理的所思所想已不局限于春暉中學,而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
他對上虞職中校長馮學忠說:無論是上虞市還是浙江省,要想成為“長三角”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最緊缺的還是人才,特別是技術工人。職業學校是培養優秀技術工人的搖籃,其作用和地位絲毫不遜于普通中學。一席話說得馮學忠心里熱乎乎的,一股腦兒把職業教育的“苦水”倒了出來:傳統文化對職業教育的偏見;職業教育在教育序列中一直處在弱勢地位;職業教育缺少優秀的專業教師;職業學校學生就業困難……一個盡情說,一個認真聽,兩位本來并不十分相熟的校長竟然忘了時間的流逝……
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浙江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潘守理關于《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為先進制造業培養技術工人》的專題發言,獲得了代表們的熱烈掌聲。由潘守理領銜提出的《關于加大執法力度,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也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同年9月,國家教育部對建議作了專題答復,職業教育被提到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上。2005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浙江省也相繼召開了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
2006年8月,潘守理與在浙的13名全國人大代表組成調研組,對浙江省的職業教育發展情況進行調研。代表們高興地看到,在兩級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推動下,浙江省的職業教育情況與幾年前相比已大有改觀,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由500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職高和普高招生比上升到1:1,呈現出健康協調的態勢。
見證吳儀副總理的高效
在潘守理的全國人大代表生涯中,最難忘的是他與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一段“緣分”。
2005年3月5日下午,北京國誼賓館會議室鮮花競放,春意融融。浙江代表團在這里舉行全體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與浙江全體代表會聚一堂,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潘守理正好坐在吳儀的對面。素聞這位作風干練的女副總理辦事果敢,說話爽直,潘守理也就心無顧忌,直陳己見:傳統的“考試文化”和特有“獨生子女文化”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加強基礎道德建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本。他那關于兩種“文化”的獨到見解和深入分析,讓吳儀副總理雙眼為之一亮。她在聽了潘守理發言后說:“潘代表長期重視教育工作,又是特級教師,講了非常好的關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我聽了很受啟發,一定負責轉達給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
吳儀果真是一個極為認真的人,幾乎是從北京回到上虞的同時,一封來自國家教育部的信件已經送到了潘守理的案頭。這封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回復的信里,十分詳細地向潘守理匯報了關于加強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有關措施,落款的日期是2005年3月14日。從這個日期可以看出,吳儀副總理幾乎是在參加完浙江代表團的討論后立即就將潘守理的意見轉達給國家教育部,這種求真務實的作風給了潘守理以莫大的鼓舞。
此后,潘守理代表關于加強青少年基礎德育工作的呼吁屢見于媒體:“戒絕青少年‘網癮’,豐富課余生活是首選”、“推進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資源,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這些情真意切的呼吁,讓那些在教育一線辛勤工作的教師、那些老少邊窮地區學校的校長、那些對教育子女感到迷茫的家庭感到一種振奮,這些似乎是“司空見慣”、似乎是“存在即合理”的現象,有人給提出來了,有人去關注、去改進了,不正是大家所盼望的嗎?
4年全國人大代表生涯,潘守理向全國人大提交的議案、建議、意見總共有幾十件之多,潘守理代表的名字也逐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所熟悉。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參加常委會組織的調研,考察、培訓,都有潘守理代表的名字。
回顧4年來的履職經歷,潘守理說:作為一名工作在基層的教育工作者,要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工作,我感到一種壓力。我只是一名教師,一個普通中學的校長,我覺得要真正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職責,還有很遠的距離。
潘守理小檔案
1947年10月生,浙江省春暉中學原校長,上虞市第十三、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榮獲浙江省第八、九屆人大代表,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物理特級教師,浙江省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