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了城市化進程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密切相關關系以及山東省城市化發展特點與產業結構變動的特點。運用城市化與三次產業的互動關系,對城市化水平和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進行了相關分析。在此基礎了提出了城市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策略: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②加快工業產業結構優化。③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山東省 產業結構 城市化 協調發展
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城市化的發展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產業結構已處于“二、三、一”的工業化中期階段。2004年城市化水平達到4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74個百分點。但是與東部沿海地區平均6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相比,山東的城市化進程遲滯,必然會制約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庫茲涅茨的研究闡明了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重心會沿著“一、二、三”產業的順序逐步轉移,這種關系背后就隱含著這樣一個條件:在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相應的城市化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需要依托城市化,城市化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內容。
一、 山東省城市化與產業結構變動特點
(一)山東省城市化發展特點
1.城市數量逐年增加、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但東西部城市化發展失衡
1990年,山東省有城市34個,到2004年,城市數量增加到48個,僅次于廣東省,17個地級市中,有副省級城市2個(濟南、青島),大中小城市結構比例為6∶13∶81。城市數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由1990年的27.3%提高到2004年的43.5%,平均每年提高1.08個百分點(見表1)。

但城市化發展的東西部不平衡趨勢,影響了山東省城市化水平的同步良性發展和城市化總體水平的提高。2004年膠東半島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達到了58.2%,高于山東省平均水平14.7個百分點,而西部地區(包括濱州、德州、聊城、菏澤、臨沂5市)城市化水平僅為30.8%,低于山東省平均水平12.7個百分點。膠東半島面積占山東省的29%,2000年設市25個,建制鎮461個,平均每1838km2一個城市,100km2一個鎮;而西部地區面積占山東省的44%,設市僅9個,鎮439個,平均每7650km2才一個城市,157km2一個鎮。
2.小城鎮數量多,但集聚效應不強
1990年以來,山東省的小城鎮得到了較快發展,數量持續增長,但這也暴露出城市化過程中的缺陷,體現在小城鎮的人口規模較小,城市功能不完善,難以發揮城市的集聚和輻射作用。據研究表明,小城鎮的城鎮人口達到3萬以上時,才能發揮其集聚功能。但山東省的小城鎮多是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采取縣改市、鄉改鎮的政策發展的,城區人口規模小、城市功能弱,發展空間狹窄。2000年底,山東省平均每個小城鎮鎮區人口僅為6455人,平均每個小城鎮鎮域面積75.8km2,鎮區平均人口低于同期的浙江、江蘇、福建省。1351個建制鎮中,城鎮總人口超過8萬人的僅占1.1%,31個縣級市中,非農業人口少于20萬人的有15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鎮的發展腹地和輻射、集聚空間。鎮區人口占鎮域總人口的比例太小,“小城區、大農村”問題突出,輻射和集聚能力不高,因而難以有力的吸引鄉鎮企業向城鎮聚集,制約了城鎮規模的壯大和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山東省產業結構的特點
1.產業結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呈現“二、三、一”的結構關系
從山東省產業結構的演化來看,1970年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2.5%,首次超過第一產業,躍居首位;1990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達達到29.8%,超過第一產業,標志著山東省的產業結構已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在此過程中,農業產值比重呈持續下降趨勢,工業產值則不斷攀升,且增長速度很快。但是工業結構的層次不高,山東仍是原料加工型的工業結構,紡織、機械、食品、化工、冶金、建材六大傳統行業的銷售收入就占到全部工業的74.4%,而高新技術產值比重僅占17.5%。
2.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山東省的第一、二產業,在全國具有總體比較優勢,但是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卻在全國排倒數第十位,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是倒數第四位,第三產業營業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是全國最后一名。第三產業雖然在總量上有了較大增長,但總體運行質量并不高,一是增長方式仍沿襲著外延型擴大再生產,粗放經營,經濟效益偏低;二是第三產業人均占有水平低;三是經營機制不夠靈活,市場發育水平不高,與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2004年中國東部地區平均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為38.05%,高于山東近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也存在明顯的地區不平衡性,總體趨勢是:產業規模東大西小,發展速度東快西慢。東部的青島、煙臺、威海、濰坊四市與魯西北的濱州、德州、聊城、菏澤四市地相比,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前者為2041.6億元,后者為569.1億元,前者為后者的3.6倍;人均占有第三產業增加值前者為8242元,后者為2415元,前者為后者的3.4倍。
3.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嚴重背離
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兩個方面,只有二者的相互協調,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要素的配置效率與資源的轉換效率。山東省歷年數據顯示,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偏差:2005年第一產業產值業結構遠遠滯后于就業結構,相差30.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產值結構超前于就業結構27.9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和產值結構大體相當。充分說明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遠落后于二、三產業。農村存在大量隱性剩余勞動力,地區的二元經濟結構明顯。
二、山東省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相關分析
(一)城市化滯后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1.城市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
在工業化的加速階段,隨著工業的發展,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并且超過工業化,即通過工業化來推動城市化。而城市化通過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等來拉動工業化。根據錢納里1950—1970年間對100個國家產業結構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的考察,2004年,我省人均GDP已超過2000美元,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為27.6%、產值比重為56.3%,相應的城市化水平都應該在65%以上,而實際上城市化水平僅為43.5%。因此,不論是從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還是就業比重來說,都應該有更高的城市化水平。表2列出了改革開放以后山東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偏差。設城市化水平為U,工業化水平為I,當I/U>0.5時,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I/U=0.5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I/U<0.5時,城市化超前于工業化。

由表2可以看出,山東省的城市化一直滯后于工業化,但偏差度正在逐年縮小。但偏差縮小的原因,不在于工業化水平的降低,而在于城市化水平的上升。說明山東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任重道遠。這與政策上長期重視工業的發展,嚴格控制城市的規模是直接相關的。導致工業發展迅速,產值及就業比重大幅度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未能相應的跟上,嚴重制約了工業結構的升級。
2.城市化滯后與第三產業發展
山東省屬于工業化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據錢納里模型顯示,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應在37%—41%之間,就業比重在29%—36%之間;而山東省04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32.2%,就業比重為28%,第三產業演進明顯滯后于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下面采用1990—2004年的數據,對山東省的第三產業就業情況與城市化水平的相關關系作進一步分析。以第三產業從業人數(Y)代表第三產業吸收就業狀況,以城市化率(X1)、第三產業增加值(X2)為解釋變量,來分析他們對第三產業就業能力的影響。經過spss11.5軟件分析可得一下方程:
Y=-263.7+29.04X1+0.14X2
整體方程的擬合優度是很高的,R2=0.9668,解釋變量X1、X2整體對因變量Y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而且各自的估計系數均能通過a=0.1條件下的顯著性檢驗,X1、X2德VIF值均為11.37,說明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問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將增加29.04萬人,第三產業產值每增加1億元,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可增加0.14萬人。
綜上可見,當前山東省城市化滯后的狀況,制約了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因此,加快山東省城鎮建設,迅速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山東省改變第三產業落后狀況、轉移農村 剩余勞動力的突破口。
(二)各產業對城市化水平彈性系數的比較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三大產業比重對城市化水平的彈性系數依次為:-0.8588、3.1273、0.9866。表明第一產業比重提高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阻礙作用。第二、三產業比重的提高對城市化起促進作用,尤其又以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大。這是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持續跳高引起第一產業就業量的急劇減少,而土地的經濟價值有遠大于農業收益,又進一步削弱了第一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就山東省目前的情況看,第二產業仍然是城市化水平最主要的推動力量,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大約可增長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彈性系數較小,說明其對城市化水平的推動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三、促進山東省城市化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山東省應借助現有的制造業基地,大力發展由制造業延伸而形成的生產服務業,如汽車服務、工業信息服務、工程裝配配套服務、現代物流、咨詢服務等;同時也要依托山東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優美的沿海風光擴大旅游業、娛樂業、房地產等生活型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的規模和范圍,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方式,構建輻射強的服務業新體系,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山東城市化。
(二)工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產業集群帶動主導部門的形成,推動城市化發展
第二產業要大力調整部門結構和技術結構。首先要促進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進步,特別是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技術。由表4可以看出,工業在三次產業中的能耗最大。其次,加快對化工、造紙、冶煉、電力等重污染產業的技術改造,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第三,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考慮到山東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巨大需求,環保產業有可能成為山東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圍繞著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青島—日照家電產業集群、淄博—東營醫藥化工產業集群、威海—煙臺交通運輸設備和機械產業集群、濰坊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這五大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行錯位競爭,提高傳統產業技術水平,扶植和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實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的良性互動。
(三)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
1.發揮濟南、青島、濟寧三大城市的帶動作用,培育輻射能力強的增長極
發揮大城市的帶動作用,是山東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以青島、濟南為中心帶動沿海一線和膠濟鐵路沿線“T”字區城市化的發展,這個區域城市密集,且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城市化壓力很大。應加強兩大城市的職能擴散,實行大城市“退二進三”戰略。把勞動密集度高、附加值低的企業向周圍中小城鎮擴散。山東西部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在農村處于半閑置狀態,城鎮人口密度低,城市化潛力非常大。應充分發揮濟寧城市群的帶動作用,就近吸納剩余勞動力,是加快山東西部城市化的必然選擇。圍繞三大城市,構建城市核心區、邊緣區,強化大城市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內各種要素的流動,為城市化整體發展掃除障礙。
2.重視中小城市建設,加速鄉村城市化進程
小城鎮數量多但是質量低,一直是山東城市化發展的“瓶頸”,原因在于,90年代后期,山東鄉鎮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布局分散,難以形成集聚效應。應當建立一批富有特色的、專業性強的中小城鎮,每個城鎮集中發展1—2個產業或產品,避免產業和職能的趨近,并和附近的大城市相聯系,加入大城市的產業發展循環,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剩的狀況,加速鄉村城市化進程。
[參考文獻]
[1]馮曉華.上海產業結構對城市化進程影響的定量影響.上海統計.2002,(9).
[2]黃聲宗.福建省的城市化、第三產業與擴大就業.經濟論壇.2005,(13).
[3]李林杰,黃賀林,梁婉君.河北省第三產業與人口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河北大學學報.2003,(4).
[4]周建華,何芹.論我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溫州大學學報.2003,(16).
[5]楊青山,李紅英,梅林.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區城市化與產業結構變動關系研究.地理學報.2004,(3).
[6]于春暉,于典范.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升級.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