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貿易是一種重要的貿易方式,在內蒙古的對外貿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大力發展邊境貿易,樹立大邊貿意識,整頓邊貿經營秩序,推動規模經營,組建大型邊貿集團,發揮內蒙古的資源和地區優勢推動邊境貿易發展,加速二連、滿洲里口岸開發,建立稀土等資源開發特區,提高經濟技術合作水平,充分發揮優勢互補,是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的有效途徑。
邊境貿易包括國家間在邊境地區進行的全部經濟聯系,其范圍包括有形商品、技術、勞務合作承包、勞務輸入、輸出、資本移動等方面。開展邊境貿易是我國沿邊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早開展邊境貿易的省區之一,邊境貿易是其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1~10月,邊境貿易額為23.6億美元,占其對外貿易額的48.14%。由此可見,內蒙古發展邊境貿易前景廣闊,充滿希望。從內蒙古發展邊貿的總體規劃出發,為抓住機遇進一步發展邊貿,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新認識、加強調研工作,樹立大邊貿意識
進一步發展邊貿應從根本上轉變對俄、蒙、東歐各國的貿易觀念,改變過去對俄、蒙、東歐各國市場的傳統看法,重新認識當今俄羅斯、蒙古、東歐各國的經濟形勢和市場特點,在充分認清中國同這些國家存在著較大貿易互補的基礎上,注重對這些國家市場的調研工作,從總體上把握和全面了解這些國家市場現狀及其發展變化趨勢,調研內容包括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宏觀方面有:當今俄羅斯、蒙古、東歐各國在經濟轉軌時期的國內經濟形勢,經濟政策及對外貿易政策,目前這些國家市場的現狀及特點,各國進入這些國家市場的總體格局等;微觀方面有:俄羅斯、蒙古、東歐各國市場需求狀況及變化趨勢,這些國家市場社會購買力現狀及其差異,消費心理及購買行為,各國客商在這些國家市場的競爭實力及商品貿易結構和競爭狀況,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及其評價,中國在這些國家市場的競爭狀況及其不足等等。在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重新制訂新的切實有效的對俄、蒙、東歐各國的貿易政策和總體戰略及行動策略,重新尋找新的、可靠的這些國家的貿易合作伙伴,通過宏觀指導,采取積極穩妥的策略,靈活的貿易方式,以認真的態度,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國同這些國家貿易的發展。自治區政府、外經貿廳作為內蒙古外經貿的主管部門,要加強和充實現有的研究機構,加強對這些國家的調研工作,為企業提供準確的信息,擴大同這些國家的邊境貿易。
二、整頓邊貿經營秩序,推動規模經營
(一)整頓邊貿經營秩序,樹立良好形象
目前,我國出現了邊貿熱,國營、集體、私營、個體對俄、蒙、東國貿易蜂擁而至,國家對這些進出口企業和個人的管理沒有跟上,沒有堅持國家統制、統一對外的原則,出現了亂出口、亂進口。我們出的食品、化妝品、服裝、家用電器等物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嚴影響了我國的聲譽。對此,我們要加強進出口管理,堅持統一對外的原則,打亂仗、打混仗的現象絕對不能繼續下去了。
中方應同俄、蒙、東歐各國協同努力,共同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諸如運輸難、口岸過貨能力差、假冒偽劣商品多、雙方“倒爺\"投機行為嚴重、管理不規范、伙伴間缺乏信任、經營秩序混亂等,加快雙方貿易往來依賴性較強的交通、通訊、儲蓄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步伐,理順雙方貿易關系,創造良好的環境,形成良好的貿易秩序。
中國應充分認識假冒偽劣產品給中國商品帶來的影響,中俄、中蒙、中國同東歐各國貿易造成的極大損害和不良影響以及我國對這些國家市場開拓工作帶來的困難認清中國商品在這些國家市場需求的巨大潛力,加強檢驗,堅決堵塞假冒偽劣商品通向這些國家市場的出口渠道,大力整頓邊境貿易秩序,恢復邊境貿易的本來面目,使其走上健康的有序發展的正常軌道,努力使內蒙古自治區成為兩國邊境貿易與經濟合作的主體,擴大同這些國家的貿易比重,規范我國企業對這些國家的現匯貿易行為,進一步完善對這些國家現匯貿易機制,充分發揮享有進出口經營權的邊貿公司的作用,調整對這些國家貿易企業結構與布局,努力推動和支持有實力、有信譽的大公司、大企業去開拓這些國家的市場,并充分發揮主力軍主渠道作用,實現對俄、蒙、東歐各國貿易的正規化、集團化、戰略化和整體化。
(二)組建大型邊貿集團,創自己的牌子,發揮集團優勢
目前,國際化、區域化、集團化已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而內蒙古自治區邊貿企業的實際經營水平和能力,在當前市場經濟的競爭中顯得軟弱無力,拉動地方經濟的作用不夠理想。為了發揮邊貿企業的帶動作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外經貿廳應把組建邊貿企業集團作為全區外貿企業改革的重點,積極進行調整結構,擴大規模,組建集團,創自己的牌子。可以選擇一家有進出口經營權,無歷史包袱的企業為龍頭組建集團公司,如內蒙古國際貿易公司,再將一些劣勢企業中的優勢部分分立出來,組建成資本結構合理,市場開發有力,經營業績好,經營管理科學的公司加入到集團內部,成為龍頭公司骨干。這種子公司由總公司控股,為發展和直接進入現代企業制度打下很好的基礎。集團公司實行新的經營機制,集團總部形成資產統一經營和自主經營格局。集團公司組成后,還可以通過控股,參股等方式,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和跨所有制的多元化.多角度經營,聯合、吸收半緊密層、松散層各類企業,擴大集團規模。還可以一家分離出來的企業為龍頭組建集團,劃轉一家無債務、有經營權的小企業與分立出來的企業合并,這樣做可解決新公司的經營權問題。也可以根據商品情況,通過投資、參股、合作生產、開發、合作經營等形式,聯合工、農、科、內貿企業,民營企業組成半緊密型和松散集團,逐步使集團發展壯大起來。集團組建后,要創自己的牌子,形成競爭優勢,如何提高經營效益,并不只能是在控制成本費用,提高賣價。事實上,我們無牌的大路貨賣不出好價,而我們為名牌企業生產的定牌貨,商標一貼,身價倍增,這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名牌商標是企業的一筆無形的巨大財富。尤其是在國家倡導以效益為中心,加快實現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的今天,加快創立和培育自己的名牌顯得越來越重要。創名牌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設計和選擇一個得當的商標,有了好的商標名稱和圖案,創名牌才有基礎。商標不僅要有顯著性,而且要簡明、易讀、易記、易認,要有特色。只有在擁有高質量的“拳頭”出口商品的同時,樹立創名牌、名牌的商標戰略意識,應用商標保護出口產品,用名牌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出口經濟效益,才能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外貿增長方式的根本改變,才能促進邊境貿易的進一步擴大。
三、發揮內蒙古的資源和地區優勢推動邊境貿易發展
(一)加速二連、滿洲里口岸開發問題
滿洲里、二連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兩個陸運口岸。滿洲里市在歷史上,尤是一個通商口岸,目前貿易額和貨運量都在增長,年運貨能力400萬屯。二連口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口岸,早在1958年進出口貨運量達 240萬噸,隨后中蘇、中蒙和一些東歐國家的貿易額下降,貨運量每況愈下,到1976年兩國進出口貨運量只有50萬噸左右,近幾年,增長很快,已達到年運貨200~250萬噸。
加強對二連、滿洲里兩個口岸的開發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就是說,沿海各口岸要開放,內陸各口岸也要開放。我們對所有國家都要開放,既要對美、日、西歐各國開放,也要對俄羅斯、蒙古、東歐各國開放。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如果說沿海各口岸的開放主要對發達的國家,那么滿洲里、二連的對外開放,則是疏通了我國不發達的內地和邊疆地區同俄羅斯、蒙古、東歐各國的交往之路。
要加速滿洲里、二連兩個口岸的開發建設。除了同俄羅斯、蒙古和東歐各國的國家貿易,以這兩個口岸為重要的渠道和樞紐之外,內蒙古的地方邊境貿易,要以這兩個口岸為中心來經營各方面的業務,這就會形成重要的對外窗口。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當務之急是為了盡快地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要加快這兩個口岸的開發和建設。尤其二連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還有大量的芒硝和鹽堿等其它礦物。滿洲里、二連都靠近內蒙古的重要牧區,可以大量地提供肉類、奶食品和皮毛等畜產品,所以,搞活兩個口岸的開發和建設,對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和自治區開展地方邊境貿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發和建設這兩個口岸,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基礎設備薄弱,人才缺乏。這就非常需要積極引進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抓緊開發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資源;還要積極地培養和聘用人才,盡快解決開發和建設的人才不足的緊要問題。作為口岸整體來說,就要學會和運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還要學會兩套本領,從內蒙古的實際和兩個口岸的實際出發,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積極創造條件,達到逐步發展。
(二)建立稀土等資源開發特區
任何一個地區依據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優勢來決定發展方向、方式。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礦產富集、畜牧業發達。但大部分資源分布在落后地區和貧困山區,這種資源分布特點及其投資環境決定可以利用“資源開發特區”吸引外資、開發資源。自治區政府和外經貿廳可協調組織建立稀土資源開發區、鎢砂資源開發區、煤炭資源開發區、蕎麥資源開發區、活牛資源開發區等資源開發特區。我國東部特區的經濟證明:其一,經濟落后的地區一旦開放為經濟特區,享有優惠政策,能激發經濟發展,深圳、珠海、汕頭的發展正說明了這一點。其二,興辦經濟特區是吸收、利用外資的有效之舉。這一措施的提出還是基于全面鋪開恐難以收效的考慮,爭取“突出重點”的做法,先形成“資源開發區”,再向其他地區輻射。為邊境貿易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提高經濟技術合作水平,充分發揮優勢互補
(一)利用產業間優勢互補,發揮各自生產技術優勢
從產業結構來看,由于長期受原蘇聯大力發展重工業戰略政策的影響,俄羅斯地區以原材料和粗加工產品為工業生產主要方向,精加工生產非常薄弱,輕工業發展明顯滯后,農業生產遠遠滿足不了當地工業和居民的日常需求,其市場上的農產品、輕紡和家電商品主要依賴進口和俄其他地區供給。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雖然試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但由于資金短缺、工業設備落后,至今收效甚微。而內蒙古產業結構和俄遠東雖有一定相似之處,但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已經初見成效,特別是農業、輕紡、電器和食品加工工業發展迅速,與俄遠東地區相比具有明顯優勢。在資源和技術方面,俄遠東地區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有70多種,森林覆蓋面積占全俄35,水力資源占27,煤炭儲量2萬億噸,石油、天然氣儲量也十分豐富,而內蒙古在森林采伐及其加工利用、煤炭開采和農業方面的技術、設備和人才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互補性。目前內蒙古又處于調整經濟結構關鍵的歷史性轉折時期,改造眾多基礎薄弱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也同樣需要引進俄方的實用技術和先進設備。在勞動力資源方面,俄遠東地區地廣人稀,勞動力嚴重匱乏,致使許多企業開工不足,有些急需的資源不能及時得到開發,而內蒙古勞動力資源豐富,素質也比較好,這又為雙方開發勞務合作開辟了廣闊前景。
(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以市場為導向,促進對俄合作
經濟結構不合理一直是制約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因此從實際出發,圍繞優勢經濟、特色經濟,利用兩個市場,兩個資源,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是當務之急。經濟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雙邊經濟互補性較強,特別是我區農產品、輕工產品在俄有廣闊的市場,我們要圍繞俄市場需求來調整產業結構。邊境貿易是內蒙古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優勢與特色,也是一個大市場,隨著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內蒙古發展對俄經貿合作潛力巨大。
(三)發揮產業間優勢互補,開展境外加工貿易
自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建立了大量加工貿易生產企業,特別是在輕紡工業和家用電器行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形成較強的比較優勢,并帶動了對外出口。俄羅斯雖然輕工業相對落后,但由其發達的重工業所積累的工業生產技術基礎和管理經驗,加上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比較雄厚的人力資本,使其能夠有效地接受和利用中國的境外加工貿易方式,形成新的符合俄國內市場需求的生產能力。而且這種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了兩國產業間的優勢互補可解決當地人口結業問題和擴大市場發展空間。
深入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鼓勵內蒙古在輕工、紡織、服裝、家電等行業一批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有實力的企業,以現有設備和成熟技術投資為主,在境外開展加工貿易以帶動我方生產線,相關零部件、原輔料的出口,實現化整為零,即可避開俄羅斯的高關稅,又可以對擴大出口,縮小中方貿易逆差發揮積極作用。
企業要“走出去”,政府還要“送一程”,內蒙古自治區由有關部門牽頭,定期組織一些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到相關國家和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項目洽談,為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創造條件、營造氛圍,有計劃、有步驟地進一步尋求內蒙古自治區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方法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