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市型農業作為一種生長于大都市中城市區域內部或其外圍的現代農業,功能多樣化和空間布局的無明顯城鄉邊界是其顯著特征。本文以都市農業內涵作為基點,全面闡釋了都市農業所具備的綜合功能。
關鍵詞:都市農業 多功能性
我國“都市農業”的實踐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其中以地處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地區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開展較早。與傳統的城郊農業不同,都市農業屬于高層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綠色產業;是一種高度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新型農業類型;是按照市民的多種需求構建培育的,融生產、生活、生態、科學、教育、文化、休閑旅游、出口創匯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體系。
一、都市農業的概念
“都市農業”( urban agriculture,簡稱UA)是立足于生產、生活、生態的結合,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等環境資源并借助于現代物質技術條件和人力資本的投入,融現代農業技術、鄉村文化、觀光休閑旅游以及環保教育、農事體驗職能于一體,將農業產業結構的高度市場化、農業生產方式的集約化、農業經營形式的產業化、農業生產手段的高科技化和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協調統一的城市生態農業系統[1]。它是一個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現代化農業的綜合概念,并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是為適應都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需要在城市區域范圍內或者延伸地帶形成的,依托并服務于城市的生產力水平較高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一般而言,都市農業表現為兩類形態:一類是集約化的產品型都市農業,例如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創匯農業等;另一類是服務型都市農業,諸如綠化農業、旅游農業、休閑農業等[2]。
二、 都市農業功能的多元性拓展
農業多功能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 世紀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日本提出的“稻米文化”。為保護國內的稻米市場,日本提出日本文化與水稻種植密切相關,日本國內許多節日和慶典是根據水稻的播種、移植和收獲活動確定的,保持日本水稻生產也就保護了日本的“稻米文化”。1996年世界糧食首腦會議通過的《羅馬宣言和行動計劃》承諾中提出“將考慮農業的多功能特點,在高潛力和低潛力地區實施農業和鄉村可持續發展政策”[3]。
對于都市農業的功能,學者觀點并不統一。譬如:張德永認為:從都市經濟發展和都市建設對農業的多元需求出發, 都市農業必須向多功能“四生型”開拓, 使原先局限于生產供給型的城郊農業, 加速轉型為融生產保障、生態建設、休閑生活服務、生物技術載體于一體的“四生型”都市農業, 并且功能的拓展應逐步由低級向高級推進[4]。而顧吾浩則認為:都市農業應具有三大功能:即生產功能、生態功能和生活功能等。綜合不同學者的看法, 我們認為,都市型農業是一種功能多元化的現代化的農業大系統。都市農業除了具備最基本的商品生產功能和經濟功能以外, 還應當具備生態建設、休閑旅游、綠色文化、科學實驗、文化教育、出口創匯、示范輻射等直接、間接的多重功能[5]。具體功能的發揮因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多有差異,從我國目前的現狀看,都市農業的基本功能可作如下概括[6]:
(一)生產和經濟功能
都市農業的生產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合理布局生產保障型產業, 生產糧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規農副產品,和開發名特優、鮮活嫩農副產品;調整并優化種植業結構和養殖業結構;提供新鮮、衛生、安全的蔬菜、水果、花卉來滿足中心城市人們不同層次的物質需求。國際大都市的發展離不開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即使在交通極為方便的國際城市,如香港、日本、新加坡,也有相當部分農副產品需要就近供應。
生產功能是經濟功能的基礎。經濟功能主要體現于兩方面——其一,都市農業可以利用現代工業技術,推進資源優化配置,具備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增加城鄉勞動力就業, 提升城鄉產業結構, 保證農業經營者(農民)增產又增收的功效。其二,都市農業依托大城市對外開放和良好的口岸等自然優越條件,沖破地域界限, 實行與國際大市場相接軌的大流通、大貿易經濟格局;加快農副產品國內、國際間的流轉創匯增值, 提高農業附加值;依托先進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開放型農業的創匯功能,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副產品的生產, 開拓國外市場。
(二)社會和生活功能
都市農業首先起著社會勞動力“蓄水池”和穩定“減震器”的作用,不僅具有為市民和市場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和服務功能,而且可以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為都市農業的生產經營者帶來豐厚的收益。都市農業的社會功能對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城鄉居民就業和全面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
農業觀光、旅游休閑是都市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都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改善居住環境和休息環境,提高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生活服務功能。在都市農業區開辟景觀綠地,市民農園,花卉公園,教育公園的方式,不僅為都市居民提供接觸自然、體驗農業以及觀光、休閑與游憩的場所與機會,減輕了他們工作及生活上的壓力, 達到舒暢身心、強健體魄的目的。而且,讓市民體驗農業豐收的喜悅,增進身體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獲得新的生活空間。
(三) 文化和教育功能
都市農業的蓬勃發展為現代農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內涵與教育功能;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現在增強了人們對現代農業和文化內涵的感知。都市農業為市民由物質滿足轉向較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提供場所和機會;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度發達國家保持民族傳統文化造就基礎;為老人晚年生活提供愉快而有意義的活動場所;此外,都市農業還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通過對市民及青少年進行農技、農知、農情、農俗、農事教育,推動市民及青少年接觸農業、體驗農業生產和農業文化,促進城鄉文化交流[7]。
(四) 生態功能
都市農業的生態功能主要體現在——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潔、凈、美、綠的特色,在都市開辟城市森林創建公用綠地;合理利用都市農業資源, 維護生態平衡,營造優美宜人的綠色景觀、改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充當都市的綠化隔離帶,防止城市環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為城市改善空氣、水源、景觀等生態環境質量,防止城市過度擴張從而為未來都市化發展預留空間;建立人與自然、都市與農村和諧的生態環境, 使整個都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五) 旅游功能
都市農業的旅游功能是指通過開發農業旅游產業, 在都市農業區內開發例如景觀綠地、市民農園、百花園、百菜園、寵物園、觀光農園等形式的農業旅游項目,為都市居民和國內外游客提供潔凈優美的休閑、游覽場所,提高人們的休閑生活質量。通過采取讓游人參與農業生產活動的方式,激發其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學習農業生產技術,體驗收獲和品嘗樂趣。不僅可以增進情感和健康,展示濃郁的農業文化, 提高都市居民休閑生活的意境和檔次;而且可以并提高農業效益, 增加外匯收入,改善投資環境。
(六)示范和輻射功能
都市農業憑借都市經濟實力、科技基礎和人才優勢, 在農業設施裝備、農業高科技開發應用、農業生產力水平等方面, 將率先接近或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并為推進全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經驗, 起到示范輻射的作用。在都市特殊區域內, 通過發展“三高一新”(高投入、高產出、高技術、機制創新) 農業, 一方面,展示農業高新技術成果, 輻射周邊農區農業, 帶動區域性農業發展[8]。另一方面,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經濟和社會力量的輻射,成為現代高效農業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進而帶動持續高效農業乃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示范功能[9]。
[參考文獻]
[1]安曉寧,王全輝.關于“都市農業”的概念、功能及其發展戰略與對策建議[J].調研世界,
1998(12):7-9.
[2]黨國印.關于都市農業的若干認識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1998(3):62-67.
[3]李靜,杜奇勇.淺談休閑農業[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11):44-46.
[4]張德永.面向世紀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的時代特征、中國特色、都市型特點[J].
農業現代化研究,1997(2):65-70.
[5]曹林奎.都市農業導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5-21.
[6]李永強,趙慶河.都市農業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J].調研世界,1999(4):35-7.
[7]關故章,楊澤敏.都市農業的發展概況[J].安徽農業科學,2004(3):559-562.
[8]葉軍.都市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南開學報, 2002(6):39-46.
[9]曹林奎,陸貽通等.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與功能開發[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4):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