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統地描述了國際產業轉移的理論,趨勢特征,對西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等,通過一些成功案例探索國際產業轉移對西部地區跳躍式發展有提升意義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國際產業轉移 西部地區 經濟結構調整
伴隨著中國西部發展的五年道路,是中國加入WTO后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進程加快。西部經濟因此能夠得到更為充分的國際產業轉移浪潮惠及,進而為我國落后的西部經濟結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躍遷提供了歷史性的鍥機。西部地區在制定發展戰略或進行結構調整時,必須明確自身在國際產業之林中的清晰定位。
一、國際產業轉移的理論簡介
隨著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產業轉移不僅發生于國家內部,而且發生在國家之間。國際產業轉移是指發達國家的某些產業轉移到相對落后的國家的過程。其基本方式是產業貿易和產業投資。
國際產業轉移對于移出國意味著比較劣勢產業的收縮。對于移入國意味著移入或采用先進的生產函數,有助于產業成長與結構轉換,有利于新的工業部門的產生發展,有利于傳統工業部門的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
二、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特征
近年來,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趨勢和特征。研究和了解這些趨勢對西部地區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至關重要。
(一)國際產業轉移規模擴大化
發達國家為了獲得全球競爭優勢,其產業轉移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發展中國家為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趕超戰略,更進一步擴大對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接納,以充分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有利機遇,加快本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高度化。
(二)國際產業轉移結構高度化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產業轉移不僅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也有發展中國家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達國家和次發達國家轉移,并且其重心開始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工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其中第三產業中的金融、保險、旅游和咨詢等服務業和信息、電子產業是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
(三)國際產業轉移區域內部化
經濟區域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大特色,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區和歐盟區是國際產業轉移最為明顯的經濟區域。如歐盟國家的對外投資和產業轉移主要是在歐盟內部進行,其1/3的對外投資是在成員國之間進行的;近年來APEC區域內投資和產業轉移也日趨活躍。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區域內的產業貿易和產業投資的自由化,提高了區域內生產效率,優化了資源配置和再配置效率。
(四)國際產業轉移方式多樣化
首先,國際產業轉移已經由原來的比較單一的直接投資和單一股權安排轉換成為包含單一的直接投資和股權安排在內的獨資、合資、收購、兼并和非股權安排等多樣化產業投資和產業轉移并舉方式;其次,國際間接投資增長速度大大快于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間接投資規模已經超過國際直接投資規模;再次,以證券投資和跨國兼并方式進行的產業貿易和產業投資增長速度較快;最后,跨國的企業間收購和兼并迅速發展,并日益成為國際投資和產業轉移的重要方式。
(五)跨國公司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
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和膨脹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征,它已成為國際產業轉移、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主要承擔者。發展和利用跨國公司的能力將成為今后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成為發展中國家接納國際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重要契機。
三、國際產業轉移對中國西部地區的影響
(一)引進跨國公司對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
經濟全球化,要求我們具備開闊的視野和全新思維。西部開發不能循規蹈矩,更不能搞封閉式的建設。而引進外資不能忽視跨國公司的作用,因為跨國公司可以帶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勞動要素與高新技術產業資本的結合能力,從而間接提升產業結構。
西部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缺乏資金、技術、人才。跨國公司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是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載體,在高科技領域擁有壟斷地位。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0-50%,對外直接投資的90%,擁有全球90%的技術轉讓份額,是國際上技術開發與轉讓的重要力量。吸引跨國公司來中國西部投資,使西部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系的組成部分,引進其高新科技,可使西部相關產業在高層次上得到快速發展。我國東部地區最初在引進跨國公司投資時就從“市場換技術”的目的出發,取得了成功經驗。西部開發中引進跨國公司,無論采取合作開發或控股引資,都將是引進最新科學技術的有效途徑。
跨國公司不僅擁有最先進的工藝設備和科研設施,而且還擁有嚴密的企業組織結構、豐富的組織管理經驗和營銷技能。西部地區人才流失嚴重,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引進跨國公司,與跨國公司合作,會吸引一批人才到跨國公司工作,有利于培養西部的人才。西部相對東部科技教育發展落后,人口素質較低。引進跨國公司,有利于擴大就業,改善就業結構,有利于提高勞動力素質。我國開發西部的決心和動作,必然會引起跨國公司的關注。如果我們注意發掘西部特有的比較優勢,及時提供配套設施,就不難引來跨國公司的青睞。
(二)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優勢
漫長邊境線為我國西部地區發展邊境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西部地區與蒙古、俄羅斯、印度等十四個國家接壤,陸上邊境線漫長,與比鄰國家形成了密切聯系,這有助于西部地區與接壤國家通過邊境貿易進行相應的分工與協作。西部邊境是與南亞和西亞進行聯系的紐帶,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門戶”。
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有利于西部地區在貿易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新亞歐大陸橋全長共1.09萬公里,我國境內長度為4331公里,有80%的部分經過西部地區,這極大方便了與中亞、西亞和歐洲間的物資運輸,節省了運輸費用和時間;將極大地改變西部地區的區位劣勢和投資環境,使西部地區的對外經濟交流由單純的邊境貿易向內陸方向發展。
西部地區豐富的資源是其參與國際分工的一大潛在優勢。西部地區是我國水、油、礦藏自然資源的富集區,也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能將上述潛在優勢轉為現實優勢,則其將在國際產業格局中取得有利地位,資源優勢將成為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利用外資的有利條件。國家有關部門規定西部地區對限制類和限定外商股權比例項目的設立條件和市場開放程度,可比東部地區適當放寬;鼓勵東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到西部地區再投資;對設在西部地區的國家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在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滿后的三年之內,按5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三)西部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制約因素
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據統計,西部地區的鐵路密度是全國最小的,僅為全國水平的約三分之一和東部地區的五分之一;西部地區的航空設施也較少,許多城市至今尚未通航。另外,在新經濟時代,要參與國際分工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而西部地區的通訊設施和手段長期處于落后狀態。這都不利于西部地區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與人才,反而可能使資源外流。
2.產業結構不合理
西部地區的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較大,而第三產業比重較小。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狀況決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狀況,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比重大、以原料型產品為主,工業制成品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比重小;同時,進口貿易商品結構中生產資料所占比重大,而先進技術和設備所占比重小。可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狀況決定了其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較低。
3.資金瓶頸
目前我國西部地區利用外資數目較少且分布不平衡。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較差是外資進入的重要障礙,除了交通、通訊上的落后狀況外,缺乏投資者權益的法律保障也阻礙了外資的投入。
(四)國際產業轉移與西部資源成功結合的案例
中國西部地區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吸引世界目光。近一兩年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飄洋過海踏上中國西部。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500強中已有近百家企業在我國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在IT業院校和人才集中的成都、西安、重慶等西部中心城市開展了幾十個投資與合作項目。惠普公司斥資6800萬元人民幣在西安建立電子商務技術開發中心;摩托羅拉公司投資1000多萬美元在成都構筑網絡系統研發中心;康柏公司正在參與四川、重慶、寧夏的幾個大型電子商港建設,日前又與四川簽訂了建設全球最大中藥網的協議……在網絡服務業以外,一些跨國公司的投資還向軟件開發和關鍵性上游產品研發生產延伸。比如,IBM公司在西安投資2000多萬美元搭建大型軟件開發平臺;瑞典ABB公司投資1000多萬美元與西安合作生產大功率晶閘管;美國安森美、摩托羅拉分別以上億美元的投資在四川開發半導體及小元器件。
跨國公司對中國西部市場的興趣在食品、商業、輕工等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目前,可口可樂公司、百事公司、麥當勞、肯德基、伊滕忠商事、家樂福、沃爾馬等世界大公司,已在有近3億人口的中國西部建立起相當可觀的生產經營規模。同樣,瑞典ABB集團投資重慶開發生產變壓器,加拿大民科公司在甘肅投資探礦,比利時楊森公司在陜西西安的制藥廠歷時10年,其股本回報率達百分之百,法國拉法基建材集團與四川都江堰市合資13億元建設西部最大的水泥廠,英國BP阿莫科公司與重慶合資拓展醋酸市場,韓國SK商事即將在四川自貢投資6億美元開發直紡差別化滌綸短纖和新型包裝材料,看中的也都是當地的資源和市場。
四、 西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思路
無數成功案例證明,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推進,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愈發完善,國際資本也開始越發關注西部地區的資源和投資機會,逐步加大向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力度。
西部地區須明白國際產業轉移帶來的深刻影響并提前做好產業布局,有選擇性地迎接即將到來的產業變遷,從而加快自身跳躍式發展,如此才能逐步縮小同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差距,分享中國經濟快步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成果。
西部在注重引進國外資本的同時, 要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特別是中東、中亞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注重引進國外直接投資的同時,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發展有效益、有前途的高科技產業;將發展對外貿易與發展旅游業結合起來,將有形貿易與無形貿易結合起來,在注重商品輸出的同時,大力組織西部的勞務輸出;將中心城市的對外開放和邊境地區的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在注重發展邊境貿易的同時,大力推進重慶、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的對外開放;將引進外資與國有企業改革、西部老工業基地改造結合起來,在注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避免二元結構的擴大;將基礎設施建設與制度建設和人的素質提高密切結合起來,在注重投資環境改善的同時,大力培養和引進適合對外開放新格局的人才群。
西部的對外開放是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又是有重點、分階段的。西部的工業化進程需要很長的時間,伴隨著工業化推進的對外開放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和基本國策。工業化的進程表現出階段性,對外開放也會表現出階段性。在不同的階段,需要制定恰當的對外開放戰略和策略,需要調整已有的政策。因此,從西部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也就是西部對外開放的活的靈魂。
[參考文獻]
[1]林峰.跨國公司戰略調整與中國對策.
[2]韋葦.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6)-西部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8).
[3]賈國富.西部開發如何參與國際分工.經濟日報.
[4]海萍.西部,拿什么吸引跨國公司,東方網.
[5]李永文.西部應向跨國公司拋“繡球”. 新疆天山網,2005, (6).
[6]徐海俊,丁衛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戰略趨勢與我國的對策.經濟縱橫,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