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實證分析方法,把產業內貿易分為垂直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和水平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考察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及其決定因素。研究表明:在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增加中,產業內貿易的增長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垂直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這樣的傾向更為明顯。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和人均收入相似性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而市場規模差異水平不具有顯著影響。市場規模平均水平對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對總體的產業內貿易和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農產品 產業內貿易 中國——東盟
一、分析方法及變量選擇
本文試圖運用合成數據(Panel Data)模型來解釋我國與東盟國家間的貿易流量和流向模式,找出決定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因素。主要選取了“國家特征”變量進行實證性分析。另外,有人在研究國家特征變量時提出用行業規模代替國家規模,但限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仍采用國家規模。產業特征的影響因素相對復雜,同樣限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故有待以后研究。
將假設變量、變量含義以及理論預測符號用下表列出:

二、模型建立
本研究主要采用線性模型。合成數據模型的基本假設可稱作參數齊性假設,即參數滿足時間一致性,參數值不隨時間的不同而變化。經濟變量y 由某一參數的概率分布函數P(y︱θ)產生。其中θ是m維變量,在所有時刻對所有個體均相等。違背假定的情況通常有參數非齊性偏差和選擇性偏差。參數的非齊性包括截面單元數據參數非齊性和時間序列參數非齊性。選擇性偏差主要是因為樣本并非從總體中隨機抽取。
對于截距和斜率參數,假定回歸斜率系數相同(齊性)但截距不同,即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變截距模型,可表示為:
yit=ai+B'xit+uit i=1,…,N t=1,…T
其中,xit=(x1it,x2it,xkit) ,為外生變量向量,包括市場規模變量、市場規模差異變量、人均收入水平變量、人均收入差異變量、地理距離變量、區域貿易安排變量; 為待估參數向量,K是外生變量個數,T是時期總數; 代表了截面單元的個體特性,反映了模型中被遺漏的體現個體差異變量的影響;個體時期變量 代表了模型中被遺漏的體現隨截面與時序同時變化的因素的影響。相互獨立,且滿足零均值、等方差。
變截距模型又分為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兩種。確定效用模型適宜于僅以樣本自身效應為條件進行推論,即只關心樣本個體的情況;隨機效應模型把樣本個體當作一個總體的隨機抽樣,以樣本對總體效應進行推論(Marginal Inference),關心的是總體的情況。本文將通過Eviews軟件對模型是否采用確定效應模型進行F檢驗。
三、數據來源
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及其在中國—東盟農產品雙邊貿易額的比重,本文共選取了8個東盟成員國的數據: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文萊、柬埔寨、緬甸。本文的理論觀察樣本容量為64個觀測值(8*8=64)。
四、檢驗結果與分析
我們采用了Eviews中的panel data模型建立中國東盟總體產業內貿易(TIIT)指數對市場規模、市場規模差異、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差異及地理距離及區域貿易安排這六個變量的變截距模型,運行結果見表2:

表2表明TIIT的確定效應模型運算結果并不理想,F檢驗值較小,而Pr值較大,VIIT和HIIT的確定效應模型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我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考慮到各國之間的距離并不隨年份有大的變動,例如1996-2003年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的距離基本不變。也就是說,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均采用的是同一個數據,而這樣的數據結果在作PANEL DATA 分析時,會導致不滿意,從而會產生估計問題。鑒于此,考慮將DIST剔除,用PCI、DPCI、GDP、DGDP和CA五個解釋變量重新進行建模。重新建模后的檢驗結果及分析如下。
(一)總體產業內貿易(TIIT)決定因素的檢驗結果及分析
首先用Eviews對模型是否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F檢驗:原假設為不存在確定效應,備擇假設為存在確定效應,F統計量的值為3.49,Pr值<0.05,表示拒絕原假設,即采用確定效應模型是合理的。

從表3的參數估計結果可看到,在4個自變量中,人均收入平均水平(PCI)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總體產業內貿易起到正向作用,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符合理論預期;人均收入水平差異(DPCI)的影響和預期也非常吻合,對中國與東盟總體產業內貿易有顯著的負相關性, 同樣也在1%水平上顯著。這表明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越高,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就越有利于中國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由于對原始數據已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因此可以直接對變量系數比較大小,以比較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比較以上兩個因素對中國農產品總體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可以發現人均收入平均水平(PCI)的影響更大一些。
國家規模(GDP)和國家規模差異水平(DGDP)也均有理論預期相同的符號,但二者的t值檢驗統計結果都不顯著,表明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的國家市場規模差異的大小對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影響不大。
區域貿易安排(CA)的t值檢驗統計結果也不顯著,但從回歸系數所顯示的結果來看,與假設預期的符號相同。顯然是否同屬于一個區域貿易合作體對中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促進起到了非常大的正向作用。
(二)垂直產業內貿易(VIIT)決定因素的檢驗結果及分析
首先對模型進行F檢驗,F統計量的值為3.22,Pr值<0.05,表示拒絕原假設,即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是合理的。

從表4的參數估計結果可看到,5個自變量檢驗結果與假設預期符號完全吻合。而且除了CA外,t值檢驗結果均在10%水平上顯著。
人均收入平均水平(PCI)和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差異(DPCI)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垂直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有顯著影響: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對中國農產品垂直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起到正向作用,人均收入水平差異起到負向的影響。從絕對值來看,PCI相對DPCI而言,對中國農產品垂直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影響力更大一些。從理論上說,人均收入水平差異從需求方面可以代表需求結構的差異,會對產業內貿易起到正向的影響;而從供給方面代表的是生產要素稟賦差異程度,對垂直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起到負向的影響。本模型的運行結果剛好驗證了這一理論,即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越有利于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在東盟八個成員國當中,中國與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三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最為接近,這也從實際驗證了模型得出的結論。
從回歸系數所顯示的結果來看,國家規模(GDP)和國家規模差異水平(DGDP)都取得了與理論預期相同的符號。但是從變量的回歸系數看,這兩個變量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垂直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影響程度不大。
區域貿易安排變量(CA)的分析結果也與前面總體產業內貿易因素分析的結論基本相同。
(三)水平產業內貿易(HIIT)決定因素的檢驗結果及分析
首先對模型進行F檢驗,F統計量的值為2.07,Pr值為0.11,從這個模型的Pr值來看,似乎顯示模型的可靠性不是很高,因此所分析的結果是否完全可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表5的參數估計結果可看到,5個自變量中,PCI和DPCI與預期符號相同,而且檢驗結果在10%水平上顯著,對中國農產品水平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有顯著影響,且PCI的影響程度更大一些。

國家規模(GDP)和國家規模差異水平(DGDP)的t檢驗結果不顯著,且與預期符號不吻合。這可能與該模型總體可靠性不高有關。其原因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區域貿易安排(CA)的預期符號與假設預期符號相同,即對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水平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起到正向作用,但t檢驗結果也不顯著,這一點與TIIT和VIIT一致。
五、本文小結
本文采用合成數據(panel data)模型,把產業內貿易分為垂直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和水平差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在所選取的5個變量當中,影響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首要因素是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和人均收入差異這兩個變量。人均收入平均水平起到正向作用,而人均收入差異有負向影響;從影響程度看,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影響力最大,人均收入差異次之,這一結果在總體的產業內貿易、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和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三種情況下都是一致的。
其次,國家規模平均水平對總體產業內貿易水平和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起到正向作用,但影響程度不大,對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具有負向作用,這與假設預期結果不符合。不知此結論是否與該模型的整體檢驗結果不可靠有關。
再次,區域貿易安排變量與假設預期結果非常吻合,而且影響程度也很大。但其檢驗結果都不顯著,這也許與中國和東盟的區域貿易合作時間不長,變量在模型中的影響性還不強有關。
最后,影響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的因素有很多,而本文所選取的解釋變量是“國家特征”變量,并未考慮產業內貿易的“產業特征”變量。比如:產品差別化、規模經濟、市場結構、國際直接投資等,這些因素對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也會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的范圍、程度怎樣,它們對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與水平差異產品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影響是否會有所不同,這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Christololon,M:Infra-Industry Trade in Agri-food Sectors:The Case of the EEC Market [J]. 1992, Applied Economics,Vol(24).
[2]Pieri,R,Rama,D. and Venturini, L (1997):Infra-Industry Trade in the European Food Industry [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24) ,P411-425.
[3]Ferto and Hubbard (2002).Intra-Industry Trade in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Agri-Food Products between Hungary and the EU [Z].Working Paper at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Budapest.
[4]韓燕.產業內貿易研究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6).
[5]陳迅,李維,王珍.我國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6).
[6]陳衛平,侯曉霞,王長春.中國加工食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與決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 9).
[7]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8]http://www.aseanse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