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區的發展是實現全省乃至全國協調發展的關鍵,本文分析了貴州民族地區的人口與經濟現狀,提出了實現二者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協調 人口 經濟 民族地區 發展
一、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介紹
自從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李嘉圖和西斯蒙第等)最早把人口變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以來,西方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廣泛而持久的研究。馬爾薩斯人口經濟模型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一種負的反饋效應,經濟發展可能會刺激人口增長,而人口增長卻會阻礙經濟發展。凱恩斯漢森的“停滯理論” 認為,資本和資本形成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基本決定因素之一,人口增長的下降是“有效需求”不足和投資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刺激有效需求的途徑是快速增長的人口而不是慢速增長的人口。科爾、胡佛和萊賓斯坦的人口經濟起飛理論認為,人口迅速增長對經濟發展有嚴重的負作用;羅馬俱樂部認為,為了使世界經濟體系免于突然的和不能控制的崩潰,就要抑制人口和工業資本的急劇增加。使人口和經濟基本保持穩定,實現人口和經濟的零增長。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著名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人口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循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新經濟增長理論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認為專業化的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可以產生遞增的收益并使其它投入要素的收益增加,從而總的規模收益遞增。總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人類社會關注的永恒主題之一,貴州民族地區的人口有其自身的特點,要充分利用其優勢,克服不利方面,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經濟發展。
二、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現狀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據貴州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貴州48個少數民族的總人口達1333.96萬,占全省人口的37.85%。這就是說,在西部大開發的潮流中,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的解決和經濟的發展,對貴州省乃至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實現,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少數民族人口數量
從1953年到2000年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從393.88萬增長到1333.96萬,以平均年2.87%的速度遞增,47年間平均每年增加20萬人;占全省人口比例已由26.19%上升到37.85%。需要指出是,1982年到1990年8年間,少數民族人口增長381.88萬,占全省總人口比例上升了8.71個百分點,是由于這個時期的民族識別工作使大量的漢族人口改變了過去長期使用的民族身份,加入了少數民族的行列,引起少數民族人口結構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幾年少數民族人口自身增長也很快,從1990年至2000年10年間,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209.73萬人。目前少數民族人口在全省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3/8。無論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民族人口結構和分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超過百萬人口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個。10萬到百萬有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全省14個世居民族中,除漢族外,有的少數民族以貴州為主要居住地。從少數民族人口的年齡構成看,0~14歲人口2000年占民族地區總人口的33%,65歲以上人口占4.96%。根據國際通用的年齡類型標準劃分,貴州民族地區的人口構成是年齡型向成年型過渡時期。勞動力人口多,就業壓力大。在從性別比看,貴州民族地區總人口的男女性別比為109:100,0~30歲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12:100,性別比嚴重失調。這也說明,民族地區的家庭重男輕女現象比較嚴重。
(三)少數民族人口素質
解放以來,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素質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但與漢族地區相比
仍然存在一些差距。第一,少數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2000年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11年,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雖說只有5.42年,但10年間提高了2.6個年限,和省平均水平有所接近。第二,成年文盲率下降較快,由1990年的45.13%下降到21.31%,降低約24個百分點。第三,每百人擁有的大專以上的人數也有所提高,達1.42人。第四,每百人擁有的高中和大專人數,10年間提升較慢。應該說,10年間,少數民族人口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全國乃至全省來說,確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單看成年文盲率這一項,少數民族為21.31%,全國為6.72%。其文化素質的差距是相當大的。在少數民族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中,文化素質的低下,勢必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應引起高度重視。
三、貴州少數民族經濟狀況
經過改革開放后的20多年發展,貴州民族地區的經濟有了顯著的進步。以產業結構變化為例:縱向比較,3個自治州1990~2000年,第一產業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大的是黔西南州,由57.0% 降到38.9%。第二產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黔西南州增加了近20個百分點,發展相當快。相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則發展緩慢,黔西南州反而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從民族地區平均水平觀察,經過近10年的發展,第一產業下降了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了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幾乎停止不前。橫向與全省及全國相比,顯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2000年民族地區的第一產業高達46.2%,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二三產業之和才超出一半,貴州省三產業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全國的第二產業居支配地位達49.3%,第三產業也達32.1%,遠遠高于貴州民族地區。貴州省民族地區,無論是在州府、縣城,還是在鄉村,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總是農、林、牧、漁為主,副業產值極小。農業以玉米、水稻、小麥、油菜、薯類、豆類為主,牧業以豬、牛、羊為主,林業以松、杉為主。這種十分單一的結構,導致產品大致相同,消費也大致一致,因而無法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與產業結構相伴隨,在民族地區的從業人員中,有著龐大的農業人口,農業從業人口占民族地區總人口85%以上,黔西南州三次產業總人口151628人,其中農業人口132089人,占87.11%,而林、畜牧、漁業總共只有227人,所占比例甚少。黔東南州和黔南州也一樣,農業人口分布占總人口的85.17%、85.32%。貴州民族地區,農業在整個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以及龐大的農業就業人口,已成為主要特征,這也正是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與工業社會相距甚遠的一個標志。
四、協調貴州民族地區人口與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民族人口眾多,人口素質較低,第一產業特別是農業人口比較偏高,第二產業效益低,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艱苦的工作。筆者認為:要解決民族地區人口狀況和經濟發展的矛盾,須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繼續控制人口數量
改變計劃生育工作方法,實施優生優育獎勵、建立計劃生育養老保障機制等激勵機制,使計劃生育從依靠外生性生育率下降控制人口轉變到依靠內生性率下降來減少人口,這樣, 更有利于民族地區人口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努力抓好民族地區的教育
切實抓好民族地區的九年免費義務教育,至于教育資金的來源,除國家應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外,國家用于民族地區扶貧的資金可以部分轉過來興辦教育。如果把部分扶貧資金轉辦教育,許多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三)努力推進城鎮化、轉移農村過剩勞動力
城鎮是區域經濟的“牽引機”和“啟動器”。當前,民族地區的城鎮應大力發展和培育市場,抓好農業產品經營的銷售工作。同時,要以大中城市和中心集鎮的商品為依托,面向國內外市場,綜合經營,不斷提高競爭力,充分發揮小城鎮功能。
(四)充分發掘自身優勢,巧借外力,發展民族地區的工業
民族地區的工業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資金不足,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雖說如此,但也有自身的優勢。一是包袱輕,能輕裝上陣。二是當今社會技術、資金、信息流動極快。民族地區應依靠政策優惠,積極吸收外來資金,移植、借鑒發達地區(國家)的技術力量、管理經驗為我所用。
(五)積極發展有特色的民族旅游業
民族地區應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依托,以民族文化為背景,以旅游景點為中心,打造民族品牌,上規模,上檔次,帶動民族手工業、民族工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農,王冰.長江地區人口問題與可持續發展[M].湖北:武漢出版社,1999.
[2]蔡拓.可持續發展——新的文明觀[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3]楊軍昌.貴州民族地區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5]楊軍昌.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貴州人口與發展問題研究[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5]宋伯歉,楊真祝.廣西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