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生出來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于科學的市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沒有完全的建立起來,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速度之驚人,流失量之大嚴重制約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已刻不容緩。
一、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渠道
(一)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較為普遍,其成因:一是“區域利益”作祟,盲目引進,重復建設。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目前有上千億元的投資因決策失誤而造成損失。由于市場的暫時過熱,加上“區域利益”的驅動,從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門領導及企業經營者的獲利信心,最終導致決策失誤。再就是決策不民主,一言堂。為使企業能在更寬松的環境中發展,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開。政企分開后,企業擺脫了眾多干預,得以快速發展。但同時暴露出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法人代表一人說了算,即一個腦袋、一個思想、一只筆、一張嘴。
(二)在破產中國有資產流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價值規律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市場機制運行的形式是機遇與風險并存,其結果當然符合優勝劣汰這一自然規律。在這種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企業破產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經濟客觀發展趨勢的沖擊,破產才應運而生,但實施破產的企業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破產的主要動機是逃避債務,企業破產了,銀行貸款理所當然地予以核銷。“破產有利”、“先分后破”的現象相當嚴重,破產企業中的資產流失,已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業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
股份制在國有企業改革中普遍推廣。這種新體制的實施,為我國國有企業走出困境、重振雄風、注入活力提供了體制保證。但由于一些企業在操作中的不規范,造成了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其現象為:一是將國有資產低估或不進行評估就低價入股。一些股份制企業在組建過程中,對國有資產高值低估。最常見的手法是對其中有形資產部分按原值等價折合入股,如對土地、房產等大宗不動產按原購入價評估,不計其市場升值部分。相當一部分企業甚至把原來國家撥給的土地,不計價折合成國家股份劃作自己企業的法人股,對國有資產中的專利、商標、商譽、品牌等極具價值和增值潛力的無形資產,則不予評估或按極低的價格評估,有意無意吞噬國有資產。二是將國有資產按比例送給個人。一部分人認為:職工是企業的主人,是財富的創造者,在改制中將公有財產無償量化給個人,致使國有資產流失。三是在紅利分配時,國家股、集體股、個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四是改制企業發生的虧損由改制前單位負擔。
(四)經營管理不善造成企業國有資產流失
企業經營管理的優劣,直接影響國有資產的運營,一些企業經營管理混亂,沒有章法,不按照嚴格的組織程序辦事,對項目的開發不作充分的調查和科學的論證,拍腦袋定盤子,致使決策失誤;粗放式的生產技術管理,造成生產技術效率低下,從而導致企業整體效益下降,甚至虧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五)無形資產、土地不入賬
很多企業的無形資產未入賬,企業的權益無從體現,商標、專利權、專利等無形資產流失于帳外。自然資源未納入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資產,頻頻被侵占,招商引資不作價,流失嚴重。
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
(一)建立國有經營責任制,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1.建立科學的、可度量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指標體系,由企業的產品成本、產品質量、產品銷售收入和實現利稅等主要內容組成。
2.建立一個國有資產經營責任目標體系,通過確立階段目標實行逐步考核。
3.建立一個確定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指標體系的規范化工作程序,在認真進行清產核資、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確定目標,并由企業主管部門與企業簽訂國有資產經營目標責任狀。
4.建立一個嚴格、合理的國有資產經營目標考核及獎懲方法體系。以所列國有資產經營目標的各項主要內容為依據,對責任人進行嚴格、科學的考核。這種考核是從企業的規模效益的角度評價企業的業績,從而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
(二)建立和健全企業監督約束機制
1.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企業監督約束機制。
2.建立一個完善的人才管理機制。
企業經營的成敗、事業的興衰,關鍵在于人。由于企業領導人的素質低下,知識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導致企業由興旺走向衰敗的事例不少,因此,選拔優秀的企業領導人,組建好的領導班子,往往是搞好企業的關鍵。
(三)企業的財務部門要對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負有重要責任
企業的財務部門和財務人員,應通過各種方法,加強對國有資產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1.要建立有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財務指標考核體系。
財務指標包括國有資產流失率、增值率、資產利潤率及負債率等。
2.要建立與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
首先,應建立產權管理的法律責任制度。當前,要加速制定維護國有資產權益的有關法規,通過建立法規責任制度,明確企業的責任,規范企業的行為。其次,強化企業民主監督機制,充分發揮職代會的作用,職代會要把資產保值與增值列入重要的議事內容,并通過選舉參加監事會與資產管理委員會的代表,參與企業重大決策與監督活動,逐步創造條件實行民主選舉廠長,以便強化對其經營活動的民主監督,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3.要建立企業內部產權制度,明晰產權關系。
對國有資產進行登記、記錄、實行國有資產增加、減少的報批制度。
4.要改革企業的分配制度。
企業的利潤分配,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利潤分配方法、程度進行,要保證國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5.要建立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要求,企業應加大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力度,加強對開發、購入、使用過程中的無形資產的核算,以防止無形資產的流失。
6.要建立企業內部審計制度。
內部審計主要是對企業生產要素的各主要環節及經營成果進行審計,通過審計可以發現資產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加大對經營者的監督力度,保護國有資產的完整。
7.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其看家理財的本領。
會計人員是國有資產的直接管理人員,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負有重要的責任。所以,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使他們熟練掌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政策法規,不斷更新知識,從而提高看家理財的本領以及對國有資產管理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而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