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農產品貿易當中,蔬菜產品一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表明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蔬菜產品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本文試圖對我國出口的蔬菜產品的比較優勢強弱進行測度,并試圖分析其形成原因。這對我國在蔬菜產品出口貿易中保持并擴大這種比較優勢,進而提高蔬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蔬菜產品 比較優勢 主要原因
一、我國蔬菜產品出口貿易的現狀
我國蔬菜進出口在過去的10年間有了較大發展,在蔬菜進出口貿易中長期處于順差,蔬菜出口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量的比重非常大。據《中國農業年鑒》各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蔬菜出口金額已由1996年的15.35億美元增長至2004年的26.74億美元,其占農產品出口總金額的比重變化為:1996~2000年為12%左右,2001~2003年為14%左右,到2004年上升至16.42%,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蔬菜產品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反映出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以下將對我國若干種蔬菜產品的比較優勢進行測度,并對其形成原因做出粗淺的探討。
二、我國蔬菜產品比較優勢的分析
比較優勢是指兩國生產過程中,由于生產要素,技術進步等因素的不同而出現相同產品之間生產成本的相對差異。它所反映的是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生產同一種產品時,由于資源稟賦、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不同而導致生產成本相對差異性及其程度,側重于反映競爭力的潛在變化趨勢。正是這種比較優勢的存在,才導致國際貿易的發生。
對于某種產品生產的國際競爭力或比較優勢,有不同的分析方法。有的方法側重于產品出口的實績,有的則側重于潛在的優勢。比較簡單的方法是以市場占有率來反映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比較復雜的方法是計算諸如顯示性比較優勢(RCA)和凈出口績效指標,目前最復雜的也是比較先進的方法是計算國內資源成本系數(DRCC)。受數據收集之限,本文采用市場占有率法和凈出口績效指標法,也稱為進出口指數法(Net Exports),對我國蔬菜產品的比較優勢進行分析。
(一)用市場占有率分析的比較優勢
這一方法是用某種產品出口量占當年世界該產品出口量的比重來衡量,比重越高,表明這種產品的比較優勢越強。那么,我們用中國蔬菜出口量占當年世界蔬菜出口量的比重來反映蔬菜產品的比較優勢,結果如下:

從上表數據可以看出:除了均質保鮮蔬菜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非常低且多年來增長緩慢甚至有大幅下降之外,絕大多數蔬菜及其加工產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均呈上升態勢,特別是蔬菜產品、短期保鮮蔬菜已經占到世界同期出口水平的一半以上,脫水蔬菜、蔬菜汁出口所占的份額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看出我國出口蔬菜的比較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二)用凈出口績效指標分析的比較優勢
凈出口績效指標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種商品的出口減去進口再與該類商品貿易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NXij=(Xij-Mij)/(Xij+Mij)*(-1≤NXij≤1)
式中:NXij——凈出口值數;
Xij——i國j種商品的出口;
Mij——i國j種商品的進口;
凈出口指數的取值落在-1和1之間。NXij>0,表示j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且NXij越接近于1,表明凈出口績效越高,比較優勢越強;NXij<0,表示j產品不具有比較優勢,且NXij越接近于-1,表明凈出口績效越高,比較劣勢越強。一般將該指標值介于0.8-1的產品列為具有高比較優勢或強競爭力產品,介于0.5-0.8的產品列為具有較高比較優勢,介于0-0.5的產品列為低比較優勢產品;相反的,以上各階段負數的產品分別列為高比較劣勢、較高比較劣勢、低比較劣勢產品。如果NXij等于-1,意即該國j種商品只有進口而沒有出口,如果NXij等于1,意即只有出口而沒有進口。下表是依據該種計算方法所得出的我國蔬菜產品的凈出口績效指標值:

計算結果顯示,中國蔬菜產品整體上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凈出口指標值一直都在0.9以上,屬于高比較優勢產品。但是,動態的看,蔬菜的凈出口指標值有緩慢下降趨勢,結合近幾年我國蔬菜產品出金額增長幅度不大的事實,說明其比較優勢在減弱。
三、我國蔬菜比較優勢高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國蔬菜產品具有高比較優勢和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著重從生產者價格、生產成本和產業政策方面進行分析。
(一)中國蔬菜產品國內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的比較
從蔬菜生產者價格來看,中國大部分蔬菜的生產者價格低于其他國家,而且越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生產者價格優勢就越明顯。據統計,中國蔬菜的生產者價格普遍低于其他國家,在一些品種上,中國的生產者價格只是其它國家生產者價格的十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例如,中國番茄的生產者價格是日本的2.54%,法國的8.83%,澳大利亞的19.10%;馬鈴薯的生產者價格是日本的9.30%,法國的80.94%,澳大利亞的35.13%;花椰菜的生產者價格是日本的3.88%,法國的20.60%,澳大利亞的16.28%,意大利的14.03%(嗡鳴、陳勁松等)。
(二)國內外蔬菜生產成本的比較
成本是形成價格的基礎。一般而言,生產者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較低才會獲得較低的價格,其產品才具有競爭力。中國蔬菜生產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蔬菜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生產,而中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多、成本低。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充分發揮了我國勞動力豐富及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極大降低了蔬菜生產的成本,增強了其出口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以中國向日本出口數量較多的大蔥為例,在考慮種子、肥料、農藥、農機具、水利費、設施費、電熱費等費用后,如果包括勞動力成本,中國大蔥每千克的生產成本為1.5元,日本則為10.2元,相差6.8倍;如果不包括勞動力成本,中國大蔥每千克的生產成本為0.8元,而日本為3.9元,相差4.9倍(安玉發等)。
(三)中國蔬菜產業政策對蔬菜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1.“菜籃子工程”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菜籃子工程”始于1988年,包括蔬菜、肉、蛋、奶、魚等項目,旨在增強食品生產能力、提高供給水平、緩解供需矛盾,其中蔬菜居于前位。這一工程的實施,加強了蔬菜市場體系建設,促進了蔬菜的流通體系的現代化,改善了蔬菜供應水平與能力,并逐步實現蔬菜由階段性供求平衡向建立長期穩定供應機制轉變。1990年國家還進一步明確了“菜籃子市場負責制”,這就為持續增加出口蔬菜的數量,增強其質量提供了基本的保證。
2.蔬菜市場風險調節基金的建立
蔬菜經營放開后,政府對消費者的補貼由“暗補”改為“明補”。為了加強間接調控,政府將原有的一部分補貼轉到食品網絡基金上來,主要用于蔬菜批發市場的建貸款貼息以及重大節日和定期的蔬菜調運補貼。1995年以來,由中央財政建立的中央副食品網絡基金已達3800多萬元,各地區也普遍建立了副食品風險基金制度。
3.我國蔬菜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的建設
(1)包括蔬菜產品在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及技術性貿易措施管理體系的行政和執法監督涉及到農村、衛生、環保、貿易和市場等領域。目前,我國具有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管理職能的部門有農業部、衛生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另外,商務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行使其職能時,也涉及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農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問題。這些部門各司其職,共同組成了我國的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組織體系。
(2)包括蔬菜在內的產業標準體系、法律法規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和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及其《修訂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產品質量監管試行辦法》等在內的十余部相關法律法規,組建國家產品質檢中心13個,規劃建設179個部級農產品質檢中心,建立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特別是針對蔬菜產品,目前已建立綠色食品認證中心并投入運行。這就給包括蔬菜產品在內的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綜上所述,正是由于我國蔬菜生產成本、生產價格及國內相關政策的支持原因,我國的蔬菜產品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出口競爭力。因此,今后我國需要努力保持并擴大這種比較優勢,不斷擴大國際出口,參與國際競爭。
[參考文獻]
[1]嗡鳴,陳勁松等著.中國農業競爭力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
[2]譚向勇,辛賢等著.中國主要農產品市分析[M].中國農業出版社.
[3]王平著.中國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戰略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
[4]趙海燕.中日蔬菜貿易摩擦及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5(8).
[5]安玉發等.中國對日蔬菜出口競爭力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