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元寶山區是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市轄區,具有工礦型、城郊型農業特征,總面積952平方公里,轄5鎮2個街道辦事處、66個村、59個居委會,總人口32.0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4萬人,該區耕地面積34.7萬畝。區內駐有年產煤炭超千萬噸的平莊煤業集團公司和總裝機容量210萬千瓦的元寶山發電廠,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
近年來,元寶山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加快發展統攬全局,大力實施工業強區和產業化富民兩大戰略,突出構建煤電能源、重化工和綠色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加快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地企一體化進程。該區經濟快速發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2005年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實現56.83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實現屬地財政收入6.48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80元,分別比上年增加908元和574元。
元寶山區地域狹小,人地矛盾突出,相對于一直占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工業經濟,農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為進一步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元寶山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機遇,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線,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投入力度,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培育發達的畜牧業和扶持壯大農產品加工三項措施并舉,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向更深層次和更高領域發展。2005年,該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5.95億元,其中以“肉雞、奶牛、蔬菜、飼草(料)”為優勢的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4.34億元,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73%,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了69.4%,農民收入增速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近年來,該區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平臺,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該區在發展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積極借鑒現代工業的思維謀劃農業經濟,用工業的方式改造農業,把農業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第一車間,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不斷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產能,提升農業對工業的貢獻率,使農業和工業有機結合。內蒙古草原興發是從元寶山區培育成長起來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草原興發股票上市后,成功實施了低成本擴張戰略,實現了公司集團化,完成了從產品到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構建了綠鳥雞、蒙羔羊和世界屋脊牛三大產業與品牌,其產品通過“一園兩店”營銷網絡銷往全國各省市區,通過外貿出口到境外,形成了覆蓋國內、連接國際的比較完善的市場營銷網絡,成為全國最大的草原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國家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據統計,通過草原興發的龍頭帶動,目前元寶山區已有養雞戶近千戶,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3500余人。自1990年至2005年,該區雞產業累計實現產值9.9億元,農民從中獲純利超過億元,特別是2005年該區雞產業實現產值達2.8億元,農民從中獲純利2800萬元,人均獲利241元,占農民當年人均純收入的5.3%。赤峰伊利乳業有限公司自2004年5月份投產以來,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在2004年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280噸的基礎上,2005年又新上兩條生產線,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360噸,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570萬元,同比增長422.26%,帶動了該區1663戶農民發展奶牛產業。
為突出發展農畜產品加工和綠色食品加工業,元寶山區相繼在區內云杉路和平莊兩地規劃建設了面積為2.6平方公里的草原興發綠色食品科技園區和1.5平方公里的平莊工業項目區,構建了農畜產品加工業平臺,聚集了草原興發、赤峰伊利乳業、帥威元興奶牛飼料、土霉素堿、季戊四醇等一批有實力的農畜產品和化工產品加工企業,帶動了食品、飼料、釀酒、醫藥、生物化工、生物科技、蔬菜等產業迅速發展,農產品基地規模迅速擴張,初步形成了種養加、科工貿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
二、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建設四大優勢農產品基地
本世紀初,面對國內多數農產品供大于求的實際情況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嚴峻形勢,元寶山區委、區政府在組織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提出要把加快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畜牧業發展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任務,依托龍頭企業為養而種、為加而養,建設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產區,確立了以“雞、牛、菜、飼草(料)”為主導的四大產業基地。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產業基地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5年,該區肉雞飼養量達2371萬只,其中出欄2203萬只,飼養量同比增加695萬只;奶牛存欄30426頭,同比增加12931頭;牛奶產量累計完成5.4萬噸,同比增3.4萬噸。2005年建保護地蔬菜7438畝,其中溫室3428畝,冷棚4010畝,該區保護地蔬菜總面積達到2.5萬畝(2006年新建冷棚13,846畝, 該區保護地蔬菜總面積達到3.8萬畝);肉牛飼養量6.9萬頭,出欄4.3萬頭;肉羊飼養量20.7萬只,出欄11萬只。
三、合理規劃,發展規模化種養小區
元寶山區高度重視農產品基地布局規劃工作,堅持小區化發展方向,走大群體、專業化、標準化的路子。按照建設四大優勢農產品基地的發展要求,規劃建設了20公里綠鳥雞養殖長廊、5個百萬只以上養雞專業鎮、4個百萬只以上養雞專業村、5個奶牛養殖鎮、19個蔬菜種植基地村。目前,該區已建成雞飼養小區71處,其中綠鳥雞放養場27處;奶牛小區48處,其中設計規模5000頭奶牛牧場園區5處;保護地蔬菜小區26處,其中3000畝以上的蔬菜產業園區3處;建設青貯設施105300萬立方米,人工種草2.8萬畝,種植青貯玉米3.8萬畝,糧飼兼用玉米基地13.5萬畝。這些種養小區專業化程度較高,建設檔次符合龍頭企業品牌要求,吸引了一大批專業生產農民參與,形成了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布局,整體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程度,對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完善科技培訓體系,推行標準化生產
元寶山區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列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第一要素,制定并落實了科技項目推廣計劃,與國內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進、示范農業新品種、新技術79項。其中,奶牛胚胎移植、智能卷簾機、恒壓供水、微灌、營養塊育苗等技術和卡依羅西紅柿等品種都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2004年,元寶山區與合作企業及外商成功舉辦了營養塊育苗新技術推廣會和西班牙卡依羅西紅柿采摘節,2005年又成功承辦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農牧業科技成果博覽會,各項交易額達到5.27億元。
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編制了《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手冊》、《畜牧業實用技術手冊》、《肉雞出口基地標準書》、《乳業生產標準化操作規程》、《奶牛飼養技術100問》、《奶牛科學飼養管理百事通》等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生產操作規范,在該區范圍內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針對元寶山區養殖小區密度大、專業性強的實際情況,高度重視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制定并印發了《關于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組建了區動物防疫中心和鎮鄉動物防疫站,公開考錄了工作人員,健全了動物防疫工作網絡。投資100萬元,新建了區動物防疫中心化驗室,提高了該區動物防疫工作能力。上述措施有效保證了該區農產品符合綠色農產品環境質量要求,提高了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水平。目前該區有11.6萬畝農田被自治區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基地,占該區總耕地面積的39%。
五、大力發展中介組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程度
該區高度重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聯系市場、龍頭、農戶、政府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將其列入產業化經營序列進行管理,引導、鼓勵種養大戶和農畜產品加工戶與農民進行資本聯合和勞動聯合,建立專業協會、合作社等中介服務組織,使其在章程和制度的框架下規范運作。目前,該區綠鳥雞、奶牛、肉牛、肉羊、蔬菜等行業都成立了協會或合作社,現有涉農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88個,發展會員8400戶,帶動基地戶7800戶,該區有農民經紀人1950人,這些協會和合作社多數以種養小區為依托,聯戶參與、合作經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在生產管理、技術服務、信息傳遞、產銷合作和發展訂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該區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數量和質量,使大多數農戶擺脫了單一、分散的小農經濟模式。
加快農畜產品市場建設,投資1500萬元建設了古山綠源蔬菜產地批發市場,市場邊建設、邊使用,在蔬菜銷售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依羅西紅柿平均每斤售價達到1元以上,每畝收入在10000元左右,農民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古山綠源蔬菜產業園區與北京順鑫石門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簽訂蔬菜產銷掛鉤協議,合作共建萬畝蔬菜基地。赤峰綠源蔬菜產業有限公司駐石門市場農畜產品營銷中心2005年9月28日正式組建,成為赤峰市農畜產品面向北京市的宣傳和營銷窗口,拓寬了該區農畜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強了該區產業化發展的后勁。元寶山鎮四道井子葵花交易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自治區東部地區最大的葵花交易市場。
六、加大財政投入,加快基地建設
元寶山區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資金投入不足,尤其是農戶自籌資金有限,銀行為規避金融風險提高貸款門檻。在這種情況下,元寶山區一方面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綜合效益和聚集效應,設立了農業產業化以獎代補資金,每年財政出資500萬元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并將上級支農專項、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生態建設等各項支農資金根據資金性質和用途,以項目為載體,盡可能向產業化基地傾斜,五年已累計向“雞、牛、菜、飼草(料)”產業基地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投資風險擔保體系和融資體系新路子,不斷創新融資機制,制定了《元寶山區奶業貸款擔保風險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注入200萬元財政資金成立了奶業貸款擔保風險基金,為該區奶牛養殖戶提供貸款擔保風險,調動了養殖戶積極性,降低了金融部門償貸風險。鼓勵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到區農村信用社定點儲蓄,平衡存貸比例,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2005年,該區廣大干部職工累計定點儲蓄1200余萬元,調動農村信用社發放支農貸款1.57億元,五年間通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戶擔保貸款累計向種養戶發放貸款近4億元。重視社會資金投入,廣泛招商引資,五年間社會融資6億多元用于興辦農業產業化生產、加工項目。注冊4000萬元成立了福牛奶業有限公司,向國家開發銀行借貸3000萬元支持農戶養殖奶牛,實現了農戶、企業、金融部門和政府共贏的局面。
今年是“十一五”的開頭年,元寶山區農業產業化將本著“龍頭企業有新發展,基地建設再上新臺階,經營機制實現新突破,農民收入再創新水平”的總體要求,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該區14.4萬農民中有5萬人口人均一頭奶牛,5萬人口人均一個大棚,2萬人口人均2000只雞,加上其它種養業收入,農民人均產業化增收達到5000元左右,該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能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能力將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