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教育教學情景下單一的師生角色觀念已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教學的要求,網絡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越來越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理解網絡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內涵、把握教與學模式的轉換以及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促進網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網絡環境 角色內涵 關系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網絡教學已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基于網絡教學所具有的“交互性、開放性、共享性、個性化和協作學習”的特點,教師由傳統的知識講解者、灌輸者轉變為教學的研究者、引導者和協作者;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自主學習者、探究者。教與學也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相互關系。角色的位移和模式的轉換作為更新教育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愈來愈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一、網絡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內涵
(一)教師的角色
由于網絡教學具有與傳統教學不同的特點,從而產生了教師角色的位移。教師傳統的權威性角色受到嚴重挑戰,“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1.研究者
在網絡教學的環境下,為了學生的充分參與和自主學習,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為其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即進行信息資源的設計,確定學習某種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自身不僅要掌握多媒體技術以及與此相關的網絡通訊技術,會對各種來源的信息資源進行反復研究、對比、過濾、精選、整合。而且還要研究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意向、學習風格等,然后確定理想的教學內容、認知策略、教學步驟,最終設計開發出先進的教學資源,并將它們融于教學活動中提供給學生,從而真正保證網絡教學的高效和優質,因此教師是網絡教學的研究者。
2.引導者
進入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教師僅僅充當知識傳遞者的角色就會禁錮學生的頭腦,限制學生的眼界,妨礙學生運用符合時代特點的先進方法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知識。因此,網絡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必須做出適時的轉換,由“教”轉變為“導”,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高效地學習,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等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更高階段的學習,實現知識、技能的更進一步提升。
3.協作者
建構主義的學習模式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建構不僅依賴于自身原有的知識水平與經驗,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習伙伴之間對問題的共同討論與理解。在建構主義的學習模式下,教師除了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以及引導者之外,也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討論,集思廣益。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并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學習過程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因此,在網絡教學中,群體協作學習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不再處于控制地位,而是學生中的一員,是一個特殊的協作者,在適當的時候給以必要的引導和補充,使建構意義更趨完整。教師作為協作者在組織協作學習,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在組織、監督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互方面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的角色
由于網絡教學具有與傳統教學不同的特點,學生的角色也發生了位移。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始終處于知識接受者的地位。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無從發揮。通過網絡的教學情景,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
1.自主學習者
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首先應該是自主學習者。“在未來知識經濟社會中,決定個體發展水平的,將取決于不斷利用新信息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他固有的知識水平。”網絡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水平,發展方向,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起點、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地點、進度;自主調用各種信息資源;自主協作討論;自主建構新的知識;自主評價等等。而且由于網絡環境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友好的交互性與即時反饋等特征,將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行“探索式”的學習。在網絡教學系統提供的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僅能進行自主、自導的學習,而且能有機會來應用所學的知識,甚至可以嘗試自己的新思想,這樣的學習特點正好與建構主義教學方法的真諦相吻合。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建立起來的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掌握得更為牢固,而且有助于學生不斷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并在實踐中更好地應用。
2.探究者
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傳授為主,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占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思想不承認學生的認識也是一種具有巨大潛在力的能動反映,從而扼殺了學生在求知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的潛在能力。
而在網絡教學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發掘,創意得到保護,因此自主學習便成為一件充滿發現、想象、快樂的事情,從這一深度看,學生的確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探究者。在探索、研究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創造了一種完全屬于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案和學習策略,并不斷突破,不斷獲得新知識,不斷發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由此引起的自我成就感,能更加激發出創造精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同發揮作用。在智力因素中,敏銳的觀察力,持久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靈活創新的思維力對學生的探究活動作用重大;在非智力因素中,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冒險精神、創造學習的熱情、克服困難的毅力以及持久忍耐力,有助于學生的探究活動。
二、網絡教學中教與學模式的轉換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體現為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以課堂為中心,課堂教學以講解為中心,教師講解以教材為中心。這種模式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控制,優點是可以使教師按照教學模式的步驟有章可循地展開教學,可以有效地引導教學向既定的方向發展。缺點是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動精神,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者的地位,由于教師地位的過分突出,導致學生主體地位的隱蔽,教學過程完全由教師掌控,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
網絡教學的建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教師作為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是由教師設計、組織和實施的。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由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建構自身認知結構、發展認知能力的幫助者;由傳統教學信息資源的壟斷者轉變為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導航者;由傳統教學中單一媒體、簡單教具的制作者和使用者轉變為以計算機、網絡教學資源為工具的合作開發者和使用者。網絡教學中,學生的地位也發生了改變,處于主體地位。所謂主體,就是指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將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學生創造性的參與學習活動,以實現和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模式使得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分組協作,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
網絡教學的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過程。我們在強調教師主導作用時,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的任何教育措施將無法落實,教師的主導作用就無法實現。反過來,我們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育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定,決定了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 “主導”作用。因為學生是受教育者,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限,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助于把學生的主體引向正確軌道。
實踐表明,只有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使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四、結束語
總之,網絡時代引發了一場深刻的創新教育革命,教育教學呈現出嶄新的理念。網絡教育沖擊著傳統教育,使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的模式及相互關系都發生了轉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模式的建構,使教師與學生只有走出傳統的角色,實現自身角色的位移與再定位,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研究,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才能適應網絡時代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吳煥慶.從教學交往談網絡課程的交互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06(1).
[2]黃榮懷.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2(1)(2).
[3]潘東明,潘琪.網絡學習探微[J].遠程教育雜志,2002(6).
[4]祝智庭.網絡教育應用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