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已報關離境的出口貨物,由稅務機關根據本國稅法規定,將其在出口前生產和流通各環節已經繳納的國內增值稅或消費稅等間接稅稅款,退還給出口企業的一項稅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對出口產品實行退稅政策是國際通行做法,是國家支持外貿出口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按照世貿組織要求,世貿組織各成員國都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實行出口退稅政策,確定恰當的出口退稅水平。我國從1985年起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這一政策實行20多年來,對推動我國外貿體制改革,推動出口增長,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都發揮了不可小視的重要作用。
紡織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紡織品的出口對保證我國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解決社會就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
一、紡織品出口退稅調整介紹
隨著經濟和外貿發展,我國的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不斷在調整中,歷年紡織品出口退稅調整情況見表1。

二、出口退稅下調對紡織業的影響
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對紡織企業而言,可謂是把“雙刃劍”,既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又有積極意義,企業應辯證地看待。
(一) 出口退稅下調對紡織業的負面影響
1.價格優勢逐漸喪失,競爭力下降
近年來,由于受輸歐美紡織品配額限制、原材料、勞動力價格、匯率上調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再加上退稅下降,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成本逐漸上升,逐漸喪失了我國原有的低價格優勢,國際競爭力下降。目前已經有很多訂單滑落到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2.利潤空間進一步減少,部分中小紡織企業生存困難
我國紡織出口產品以低附加值產品居多,多數紡織企業的利潤都集中在出口退稅這一塊。一般企業的出口產品利潤高的有5%,低的只有2%。因此出口退稅降低2%后,若出口價格維持不變,紡織品毛利率相應下降,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不少企業甚至出現了“零利潤”。 紡織企業的利潤減少后,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在增大,那些“小、散、亂”、生產低附加值產品、靠低價競爭的紡織企業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將會選擇逐漸退出,紡織業面臨重新洗牌。
(二)出口退稅下調對紡織業的正面影響
1.加快改變“以量取勝”的競爭模式,減少與進口國的貿易摩擦
紡織品出口退稅稅率下調兩個百分點,雖然從短期來看對外貿出口企業是不利的,但從長期來看,將有利于紡織企業加快改變“以量取勝”的競爭模式,是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由“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型的一個有效途徑。由于價格過于低廉,中國紡織品出口大幅增長勢頭一直不減,從而遭到歐美等國家或地區的強烈不滿并頻頻發起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設限和傾銷指控。所以出口退稅率下調,可以改變我國紡織品出口一向“吃力不討好”的現象,減少與進口國的貿易摩擦。
2.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實現整個行業的升級
紡織行業產能過剩、競相壓價的混亂局面早已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下調出口退稅率有利于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在價格優勢減弱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產品技術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參與競爭,對改變我國紡織行業低水平產能過剩、競相降價的無序狀況有著積極的意義。
總體來講,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對于不同行業的影響有明顯的方向性,選擇性。紡織行業中盈利能力越低,受這次出口退稅率下調的影響越為明顯;產品出口競爭力越低,對出口退稅的依賴程度越大,出口退稅率下調的不利影響在相應行業中的不利影響也就越為明顯,比較而言,大紡織企業收入結構豐富、產業鏈比較完整,對這樣的政策風險抵御能力比較強,而中小型紡織企業入行時間短,技術儲備少,收入結構單一,生存危機會很突出。所以退稅率下調肯定會加速部分中小紡織企業消亡的周期,有利于淘汰部分落后產能、抑制過剩行業。
三、紡織出口企業應對策略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和發展,面對政策的調整,各紡織企業應從自身實際出發,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
(一)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盡量減少價值低的紗和布在出口中的比例,即削減“大路貨”,提高高端產品的出口比例,如增加緊密紗、銅氨絲和銅氨絲加天絲、功能型面料等新、高產品出口數量,實行產品差異化經營策略,在傳統市場上不拼價格,力爭做到以質取勝。只有加大研發能力,把自己產品的特色打出來,才能在市場上占有穩固的一席之地。從長期看,企業還應采取立足于“不依賴出口退稅創利潤”的做法,不把出口退稅作為盈利的重要部分加以考慮。
(二)調整客戶結構,培育優質客戶
企業在進行出口價格調整的過程中,勢必會失去一些以經營低價、低檔產品為主的客戶,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也是一個契機,可以藉此淘汰一些低端客戶,全面提高出口價格水平。

(三)深度開發市場,拓寬出口渠道
我國紡織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香港、歐盟和韓國,而這些市場對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要求都較高。所以出口企業應對外樹立公司誠信經營、優質服務的形象,使訂單數量穩步增長。只要有穩定的訂單、固定的客戶、適銷對路的商品,退稅率下調的影響還是可以消化的。
在深度開發傳統市場的同時,還應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如開發東歐、非洲、南美、東盟、中亞市場,從而降低市場過度集中帶來的價格風險及其它風險。
(四)降低企業管理費用、盡可能減少各環節成本
紡織原料價格的波動使企業降低成本的努力難以立竿見影,企業應盡一切努力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用以抵消退稅率下調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千方百計降低成本是出口企業增強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企業應對政策變化的長遠之策。
(五)減少外地貨源的采購比例,規避風險
根據現行的退稅政策,對于超過基數部分的退稅款,中央與地方按照92.5:7.5比例共同負擔,這在某種程度上為企業及時足額獲得退稅款增加了變數。由于對外地貨源是否能得到退稅、地方財政是否有支付能力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企業應主動采取措施,減少從外地采購貨源的比例,避免不確定性因素所帶來的風險。
同時在此也對那些不規范退稅的出口企業敲響“警鐘”,企業按規則辦事退稅也是減低風險的一種保障。如今現行各項退稅政策將得到進一步梳理和規范,同時,加強退稅管理將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相關部門的重點。在此也提醒那些喜歡掛靠的企業,掛靠太過危險,企業不要圖小利而失大局,應該老老實實地出口。
(六)外銷與內貿雙管齊下
企業應在政府的引導下對出口產品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將適合內銷的產品迅速轉向國內市場。若企業產品適合外銷的應繼續加大出口。同時企業也應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七)海外設廠或海外注冊
“十一五”期間,國家對到海外投資設廠的企業將提供專項資金的扶持。所以有條件、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可在海處設立工廠,將產品在海外生產,在海外銷售,這樣就不會受出口退稅率下調政策的影響了。同時還可以考慮把品牌打到國外去,在海外設立直銷店,或者在國外注冊品牌,這也不失為一個長遠的應對策略。
四、結語
紡織品出口企業要消化出口退稅調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恐怕非一朝一夕之功。政策調整之下,企業需要尋求新的應對之道方可求得生存。
如果紡織企業以此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為契機,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客戶結構,使出口產品由傳統的低附加值轉為高科技、高附加值,由傳統的成本優勢轉化為綜合優勢,借市場的力量培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則一定能在國際市場上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