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趨勢明顯。自1993年以來,中美貿易在總體上保持不斷增長的同時,長期順差的趨勢明顯,如圖所示。按照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2005年中美貿易順差為1141.7億美元。而按照美方統計,2005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2016億美元。無論從中方統計的數據,還是從美方統計的數據,都可以看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長期存在,并呈現出明顯的擴大趨勢。

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的影響,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如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美元資產儲備的損失風險等問題。那么,貿易不平衡對中美兩國各有怎樣的影響呢?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1990年以來,外來投資者在中國一共匯出了2700億美元左右的利潤;由于使用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美國過去10年節約了6000億美元。另外,中國也購買美國的債券,等于把中國貿易順差所得的外匯儲備借給美國投資人使用,而中國只拿到債券的利息。而1998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中指出:“在目前美國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的強力擴張時期,美國人民應當很容易看到,貿易逆差并不必然會減少生產和就業。”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判斷:中美貿易不平衡沒有對美國帶來多少負面影響,或者可以說,中國也沒有從中美貿易不平衡中獲得多少好處。看來,中美貿易不平衡有著其存在的客觀合理原因。那么,是什么因素支撐著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長期存在呢?
一、支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三大要素在支撐著中美貿易的不平衡:美元、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中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國沒有貿易逆差的后顧之憂;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收益,提供了美國對別國商品的購買力;中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直接支持了中國的貿易出口。
(一)美元的特殊地位
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支付手段和儲備手段,貿易逆差對美國而言,不可能產生類似于在一些東南亞國家、拉美國家所發生的那種金融危機。因為美國政府擁有發鈔權,貿易逆差的最壞解決辦法不過是付出通貨膨脹代價,而且,這種代價是要由國際社會來分擔的。因此,美元的特殊地位支持了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
(二)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
美國參與世界經濟的重心(由貿易向投資)的轉變,是美國長期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美國公司不僅通過貿易進行競爭,而且主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參與競爭。90年代以來,美國公司更傾向于通過其海外分支機構銷售商品和服務,而非從美國出口到海外市場,逐步從貿易導向戰略轉向投資導向戰略。目前,美國公司約有23000家戰略性地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獨資或合資海外子公司,其中,大部分美國海外子公司采用“就地生產銷售”的戰略,即在所在國生產產品并在當地市場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
(三)中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
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國,并成為制造業的“世界工廠”。勞動力低成本的國際比較優勢、鼓勵出口的出口退稅制度等,使中國商品逐漸占領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出口競爭力。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在美國市場上頗具競爭力,使得中美貿易額不斷增長。可以說,中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直接因素。
在這三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中美貿易不平衡得以長期存在。在貿易不平衡的情況下,中美兩國間的經濟交往處于怎樣的狀態呢?從貿易不平衡可以長期存在的事實,不難發現,這應該是一種基本均衡的狀態。原因很簡單,如果兩國間的經濟交往長期不均衡,是難以形成正常的資本循環的,必然會對其中的一國造成很大的傷害,而從中美的經濟交往中看不出這種傷害的存在。那么,中美經濟關系是如何實現均衡的呢?
二、貿易不平衡情況下中美經濟均衡態勢的實現途徑——貿易和投資的基本均衡
中美經濟交往的均衡,是包括貿易和投資在內的均衡。這是一種以美元為結算支付貨幣,以貿易和投資兩種方式進行的,并以美元的循環運動、價值不斷實現為特征的均衡。
中美經濟往來中的美元運動,是一種不斷循環往復的運動。一個美元的循環過程,若以美國為起點,是這樣循環的:美元通過美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美中貿易逆差流向中國,到達中國后,再經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美國跨國公司的利潤回寄,重新流回美國,完成一次循環。當中美貿易順差不斷增加時,會帶來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增加,美國獲得相應的投資資金,會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從而使美元的循環持續進行。
在美元不斷往復循環的過程中,推動著中國商品不斷地走向美國市場,實現其價值,而美國跨國公司的投資盈利,使美國不斷地獲得相應的商品購買力,支持著這一運動。中美貿易順差的不斷增加,意味著更多的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到達商品的消費目的地。如果單純觀察商品的運動,就會發現中國制造的產品不斷地運往美國,而且越來越多是中國在生產,美國在消費。那么,這種貿易不平衡得以長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三、中美貿易不平衡長期存在的原因
中美貿易不平衡得以長期存在的關鍵,是美國持續地獲得對別國商品的購買力。在這里,有兩個主要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美元的支付手段;二是美國跨國公司的投資盈利。
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國占了很大的便宜,盡享貿易逆差的好處。美國可以用本國貨幣來購買別國的商品和生產資料,而且不存在國際支付危機。因此,對美國而言,若出現貿易逆差(可能會有點擔心美元的地位外)是非常有利的。事實上,美國真正擔心的是貿易順差的長期存在。如果出現大量的貿易順差,美國只能賺到一些自己發行的紙幣。而這些貿易順差得來的紙幣,如果不能用于購買別國的商品,對美國貨幣當局而言,其價值不過是多了一堆廢紙而已。因此,美國的利益在于貿易逆差的不斷增大,而同時保持美元的國際硬通貨地位。
既然美國可以從美元的特殊地位中獲得額外的收益,會對別國造成相應的損失,那么,為什么其他國家還會接受美元的這種特殊地位,仍然愿意持有美元呢?從這個角度來考察,不難發現是美國海外子公司的盈利,不斷提供了美國對別國商品的購買力,并鞏固和加強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使得美國和接受投資的東道主國之間,其盈利能力的差距在不斷擴大。不難發現,美國通過其海外投資,獲得的是資本收益;而接受投資的東道主國家,是在購買美國國債,僅獲得國債的利息,而資本的收益率是遠高于國債利率的。這樣,美國對外直接投資越多,獲得的收益會越多,就會擁有更強的商品購買力。是這種資本運作,使美國不斷地擁有對別國商品的購買力,從而不斷地鞏固和加強美元的國際硬通貨地位。
在美國海外子公司盈利的背后,是美國的高新科技在其中支撐。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支持著美國公司占據產品的高端市場,占據著產品生產中附加值最大的環節,并使其他國家接受美國的技術標準以及對美國技術的嚴重依賴。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上世紀80年代半導體生產向日本的轉移。是美國公司逐漸放棄了半導體產品的生產環節,轉向半導體的功能設計和工藝開發,并牢牢掌握著半導體生產中附加值最大的環節——產品研發。目前,隨著電腦業的發展,電腦硬件的生產逐漸從美國向中國轉移,如聯想收購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等。這種產業轉移,并沒有使美國公司在電腦行業中的盈利能力下降。因為,美國公司轉向軟件開發,依然占據著產品生產中附加值最大的環節。還有,從事軟件開發要比硬件生產更為有利,因為硬件生產的更新是遠遠趕不上軟件的升級速度的,電腦硬件的更新速度很快,當新一代電腦推出后,上一代電腦就根本上要淘汰了。這樣,電腦硬件的生產,始終受制于軟件的研發,而且,硬件的生產能力越強,受到的制約就越大。
綜上所述,在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中,存在著這樣的邏輯關系:美國的科技創新、金融資本運作能力,為美國公司提供了強大國際競爭力和盈利能力;而美國公司的盈利,直接提供了美國對別國商品的購買力,并鞏固和加強美元的國際硬通貨地位,從而不斷地獲得貿易逆差的好處。
四、如何應對中美貿易的長期不平衡
在美國不斷獲得貿易逆差好處的同時,中國也在不斷流失國家的經濟福利。因此,中國需要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減少損失,并不斷地增加國家的福利。根據美國獲益的主要原因,可以尋找到相應的長短期對策。
從短期看,在美元的特殊地位難以改變、中美貿易不平衡將長期存在的現實面前,首先需要盡量減少和控制外匯儲備的損失風險,如將外匯儲備分散化,鼓勵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等。其次,減少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避免人民幣過快升值。再次,調整鼓勵出口的對外貿易政策,特別是改革出口退稅制度。
從長期看,中國需要改變過分依賴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向內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這是一條可以解決根本問題的途徑,需要一系列相應的對策。其一,需要提高國內收入水平,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其二,需要走自主創新之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占據產品生產中高附加值的環節,不斷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獲得國際競爭力。其三,提高金融資本運作能力,既可以為中國公司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提供支持,還可以從金融資本的運作中獲益。此外,不斷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逐步提升至與美元和歐元對等的地位,也不失是一個好的途徑。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