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全國各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各地因自然資源、產業水平、產品特性、農戶經營情況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其發展路徑與模式也各不相同,而云南省區域經濟差異比較大,必須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發展模式。所以對比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探討云南省不同區域的選擇,對促進云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意義重大。
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對比分析
筆者通過對我國浙江省、山東省、云南省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實地調研,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的途徑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發展(培育)模式:
第一種模式,“農民自辦型”發展模式。該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經紀人領辦型”,即“公司+經紀人+協會”。這種模式的具體運作是:有的是經紀人依托公司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吸納會員入會;有的是經紀人先辦協會后辦公司。經紀人既是協會的主要負責人,又是公司的法人代表,是這種模式的核心與靈魂。經紀人負責提供良種、種苗、農資、技術、信息等服務,會員負責種植,會員實質扮演了生產車間的角色,經紀人利用公司銷售農產品。經紀人是協會的經營決策者,有絕對的權威性。從“公司、協會、經紀人”三位一體中也可看出,協會以經紀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進行運作,農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受經紀人與會員雙方博弈的影響,這種模式中的經紀人對協會有強烈的需求動機,農戶的需求動機較差。與其說農民與協會形成利益聯盟(注意是聯盟不是共同體),不如說農民與經紀人形成利益聯盟。第二類“協會+農戶”型。這兩類的最大區別是:協會與會員的利益機制不同,第一類會員與協會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連接機制,協會主要負責人與會員的利益不一致,甚至對立,二者仍是買賣關系;第二類會員與協會的利益連接緊密,協會主要負責人與會員的利益一致,二者是惠顧關系。從實際調查分析看,經紀人已經不是一般的農民,他們的收入主要是經營所得,而不是農業收入,經紀人與一般農民的利益不一致,甚至對立。這種發展模式的具體運作是:農民自己牽頭興辦協會,協會為會員提供技術、農資、加工、銷售、信息等服務,會員在協會的指導下進行生產經營。協會以會員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進行運作,協會與會員結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第二種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發展模式,即“公司+協會+農戶”。云南省一部分經濟實體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這種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農產品加工業發達的山東省萊陽市最為突出,具體運作是:依托公司興辦協會,公司負責提供良種、種苗、農資、技術、信息、銷售等服務。公司是協會的經營決策者,有絕對的權威性。農民與公司形成利益聯盟,協會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進行運作,農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受公司與會員雙方博弈的影響,這種模式中的公司對協會有強烈的需求動機,農戶的需求動機較差。
第三種模式,“官民結合型”發展模式,即“政府部門+協會+農戶”。云南省有一部分技術交流型和技術服務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這種發展模式,具體運作是:依托政府牽頭興辦協會,政府的相關部門提供資金、技術、信息、銷售等服務,一般是無償服務,會員在協會的指導下進行生產經營。通過協會運作,農戶降低了生產風險和交易費用,提高了產品的價格,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這種模式適合于貧困地區,特別是需要科技扶貧的地區。
第四種模式,“民間力量推動型”。此文所指民間力量不完全是NGO,還有新鄉村建設學派以及來自民間的志愿者。這種發展模式被龐曉鵬稱之為逆向發展模式。該模式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路徑上一般有兩條路徑:第一條,從農民的合作意識培訓入手,經過初級的文藝隊、秧歌隊、老年人協會等合作組織,慢慢地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過渡,這有助于培育農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但發展較慢;第二條,由外部力量幫助成立合作經濟組織,并指導合作經濟組織選擇主導產業或拳頭產品,然后圍繞它提供相應服務,通過提供服務推動產業或產品的發展,并逐漸將合作經濟組織培育成農村經濟發展的龍頭。總之,這種模式對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具有借鑒意義。
下面具體分析幾類典型模式的特征及差異,以便揭示各類模式的本質,為其它地區因地制宜地借鑒和推廣相應模式奠定基礎。
第一種模式的第一類以及第二、三種模式,都從不同程度上解決了農民良種、農資、技術、信息、銷售等問題。由于協會分核心會員與聯系會員,一般會員在協會中處于劣勢地位,沒有經營決策權,致使其利益不能實現最大化。但是,這些組織規模大、實力強,提供的服務層次多,管理水平高、運作效率高,示范帶動能力強,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信息收集難,農產品賣難的問題,而且提高了產品質量與產量,穩定了公司的貨源供應,降低了交易雙方的交易費用,同時也降低了公司的規模種植風險和組織成本,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產業的培植。第一種模式的第一類及第二種模式適合已經形成產業的地區,第三種模式適合貧困地區或有產業優勢但產業集群度低的地區。第一種模式的第二類是最理想的,協會是農民自己的,真正實現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但是這種組織規模小、實力弱,提供的服務層次少,管理水平低,運作效率低,帶動能力弱,該模式適合于形成產業或有產業優勢但產業集群度低的地區。第四種模式對于貧困地區是比較適合的,但其推動力是民間力量,而目前民間力量還未形成氣候,也就是說民間力量尚不能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主力軍。
第一種模式的第一類以及第二、三種模式的動力主要來自于農民外,他們為了經濟利益、政治利益、聲譽等而興辦協會。如公司和經紀人為了提高產品質量,穩定貨源,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風險進行規模擴張,實現規模經濟,以獲取盡可能大的利潤,致使其有強烈的沖動興辦協會,利用協會實現其目標。第一種模式第二類的動力來源于農民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和實現收益的最大化。第四種發展模式的動力來源于農民外,他們為了信仰與追求,也有聲譽方面的因素,但是與政府官員追求的“名”是有很大區別的,與前三種模式的動力來源截然不同,他們不是為了“利”,而是“信仰”,這則不會與農民爭利,會真正為農民辦實事,該模式很值得大力推廣和倡導。
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選擇的原則與標準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是對經濟發展實踐的總結和創新,而不是人們的主觀臆想,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具有普遍性與局限性,因此,應根據云南省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在多樣化的模式中取長補短,做出正確的模式判斷與選擇。這對于尚處于起步與探索階段的云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選擇發展模式的原則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普遍性決定了它的可仿效性,其特殊性決定了它的選擇性。模式的選擇應該堅持以下原則:(1)多樣化原則;(2)因地制宜的原則;(3)重點借鑒原則;(4)動態發展原則。
(二)選擇發展模式的標準
通過研究分析,筆者給出判斷一個地區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客觀標準:(1)農民的合作意識與合作知識;(2)農戶的經營規模;(3)農戶實際收入水平;(4)農民的兼業化程度(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5)農產品商品率的高低;(6)農產品附加價值的大小;(7)區域主要農產品的銷售難易;(8)產業集群(生產專業化水平)發展水平;(9)政府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態度。以上僅是對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指標的初步探索。
三、云南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模式選擇
根據筆者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對比研究,結合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原則與標準,特別是結合云南省實際情況,將云南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所應選擇的發展模式進行以下劃分:
第一類,貧困地區,溫飽尚未解決,且無優勢產業。可以采取“官民結合型”與“民間力量推動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由政府部門或民間組織牽頭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政府有關部門或民間組織為會員提供資金、良種、種苗、農資、技術、信息等服務,通過技術培訓和示范,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切實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且有效利用了扶貧資金,真正增強了造血功能,有效地防止了農民返貧。例如,何慧麗、劉相波等幫助河南蘭考縣胡寨村農民建立的胡寨村農民種植協會,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在河北省定縣幫助農民建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德宏州隴川縣科協幫助農民建立的章鳳鎮弄莫村養鴨協會等。
第二類,有產業優勢,尚未形成產業集群。可以采取“官民結合型”的發展模式,即“政府+協會+農戶”的模式,政府圍繞優勢產業組建協會,開發優勢資源,培植新產業,使潛在的優勢變成市場競爭優勢。如山東寧津縣是一個欠發達縣,該縣從當地實際出發,“低起點、高著眼”,采取“兩步走模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先由政府參與,調動各方力量辦協會,然后再引導協會向專業合作社發展,該縣在農民合作協會嫁接合作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此發展模式被繆建平稱之為“寧津模式”。這符合當前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實際情況,很多專家認為,這種做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非常有典型意義。云南省瑞麗市、山東省寧津縣、山東省金鄉縣的實踐已充分證明,這是欠發達地區培植新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第三類,已形成產業集群,農產品出現賣難。可以采取“龍頭企業帶動型”以及“農民自辦型”等發展模式,政府積極引導經紀人、企業、黨政干部興辦協會或市場,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積極開拓市場,以便獲取各種市場信息,降低交易費用,避免惡性競爭,提高農戶的談判能力,用優惠政策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興辦實體,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如元謀龍眼葡萄產業開發協會、山東省“萊陽模式”和“金鄉模式”等。同時鼓勵供銷合作社領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借鑒河北省“邯鄲模式”和浙江省“江山模式”,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的組織資源,切實解決農民的賣難問題,恢復供銷合作社的“三性”,使之成為農民自己的組織。政府要做好裁判,確保經紀人、公司與會員的利益不受損害,促進協會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萬里學院商學院;云南農業大學經貿學院)
云南省科技廳計劃項目:《農業科技進步的社會資本及農民經濟組織的建設研究》(編號:2005RK20);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新與發展研究——以寧波市為例》(編號:2006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