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創新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在我國也日益推進。這一方面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這些風險又有別于傳統的金融風險,所以應該用新的理念與方法進行管理。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結構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2-0072-03
[作者簡介]張暉(1969—),上海人,上海金融學院教師,蘇州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
在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我國金融市場已逐漸成為關鍵的要素市場,金融創新不斷深入,同時金融風險也凸顯出來。
一、創新條件下我國金融結構的特征
金融結構是指構成金融總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對規模、相互關系與配合的狀態。一個國家的金融政策和戰略設計,都是以金融結構問題的處理為依托的。創新條件下的金融結構對于一國的經濟發展、金融安全都至關重要。20世紀50年代,西方一些經濟學家把金融與經濟作為一個研究整體,形成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金融發展理論:如:R.W.Goldsmith的金融結構理論(1969);E1S1Shaw的金融深化論(1973);R.I.McKinnon的金融抑制論(1973)等。這些理論,對于研究不同金融結構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選擇最適合經濟增長的金融結構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樣,不同的金融結構也產生著不同的金融風險。
我國的金融結構總體表現出一種失衡狀態。這種失衡具體反映在金融資源配置結構與經濟結構的不對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金融資產規模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到2004年末時,金融資產規模已占GDP的381.7%。但資產結構仍以銀行資產為主,各項存款占GDP的175.6%,各項貸款占GDP比重為129.5%。相應的其他金融資產規模就極其有限。就連已有10多年發展歷史的股票市場,其規模也僅占GDP的27%,企業債券規模占1.1%。
其次,我國金融結構還呈現出金融組織的單一性與經濟結構多元化的反差,特別是在銀行的結構中,國有銀行仍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
第三,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相互分割,資金不暢通,價格不統一。資金的期限結構、利率結構及流動性與盈利性的結合因市場分割而無法實現。
金融結構的這些失衡現象,最終都將以金融風險的形式表現出來。資源配置結構的不均衡性使資本市場功能被嚴重扭曲,股票市場成為一個“圈錢”的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沒有顯現,資源配置最優化沒有實現。
金融組織發展的不均衡,導致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無法站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競爭,彼此分割,行業內有效競爭無法展開,金融市場的效率受到損害。
這些不僅阻礙了金融市場自身的發展,當外部環境成熟的情況下,更增加了誘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二、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風險表現
金融創新一方面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市場的風險。在我國,金融創新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金融中介組織,即貨幣市場上的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上的證券公司。
(一)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主要風險
1.不良資產比例高。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雖然以每年3~5個百分點的速度在下降,但是,截至2005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仍有13133.6億元,不良貸款率達8.6%,實行五級分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平均不良貸款率在15%以上。這些不良資產在傳統競爭市場中,由于商業銀行的國有性質,其流動性風險不會突出。但在創新條件下,資金的流動性要求突出,不良資產比例將直接影響銀行的整體運行。
2.盈利水平低。商業銀行經營的原則之一就是盈利性。盈利水平的高低是其能否繼續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是銀行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的決定性因素。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水平與國際大銀行相比明顯偏低。2003年,國際前100家銀行平均總資產凈回報率為1%,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平均資產凈回報率僅為0.3%左右,最高的招商銀行為0.68%,而最低的建設銀行僅為0.01%。事實上,我國的商業銀行壟斷特征明顯,理應有很高的回報率。而創新型產品所追求的就是遠高于傳統產品的收益率。如果以低收益率去面對創新產品,根本無法彌補創新產品的潛在風險。
3.資本充足率低,抵御風險能力差。根據巴塞爾委員會新資本協議要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最低監管要求是8%。我國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本金嚴重不足。雖然近年來通過發行次級債,增資,引進新投資人或依靠利潤增加資本,但與銀行資產規模發展的速度相比,資本充足率始終過低。
另一方面,資本充足率低,與我國銀行的快速發展有著一定的關系。在不斷增資的同時,資產規模也超常發展,從而使商業銀行資本金潛在風險不但沒有縮小,而且越來越大。
(二)證券公司所面臨的風險
1.資本金不足,資產規模小。作為金融機構,證券公司具有金融機構經營的一般要求,即具備相當的資本金規模。這一規模既反映了公司的基本實力,也與抵抗風險能力成正比。特別是證券公司所實施的是保證金交易制度,交易中杠桿效應明顯。雖然過去為了控制風險,把保證金比例設定為100%,但隨著市場的完善,融資融券的逐步實施,保證金比例必然逐步下降,此時的資本金作用將十分重要。我國的證券公司實力普遍偏低。與國際大投資銀行相比,差距巨大。截至2004年年末,國內券商中排名第一的海通證券的注冊資本為87.34億元人民幣,分支機構最多的銀河證券注冊資本45億元人民幣,前十大券商總計資本金373154億人民幣。而世界主要投資銀行中排位第一的“美林”1994年注冊資本是54億美元,所羅門兄弟公司注冊資本也達到50億美元,前十大投資銀行合計注冊資本金為299168 億美元。
2.風險管理制度不健全,業務風險突出。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和委托理財業務是業務的中心,是創新的突破口,也是產生風險的主要環節。例如,一些券商為爭取客戶和傭金收入,以口頭形式向客戶做出融資融券等信用承諾,導致券商承擔了投資風險。在委托理財業務中,券商往往都承諾了較高的保底收益,當市場行情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證券經營機構就難以實現較高的收益率。2001年股市下跌以來,行業連續3年出現整體性虧損,而且虧損額逐年擴大。2003年平均每家券商虧損為80萬元,而2004年平均每家券商虧損擴大為1200萬元。許多券商的委托理財業務虧損極大,甚至危及到券商生存。
3.市場基礎條件比較差。資本市場在我國的發展時間比較短,制度性缺陷比較嚴重,市場基礎條件比較薄弱。這集中反映在投資對象——上市公司的整體狀況比較差。上市公司多是國有老企業改制而成,不少上市公司市場經營體制沒有形成,競爭力較弱。在證券公司以散戶投資者為主時,市場上“羊群效應”表現突出。這也容易導致證券公司的經營水平處于較低水準。而這種市場基礎條件薄弱的狀況在金融創新中極易以證券公司的經營風險表現出來。
三、金融創新條件下金融風險的特征
1.金融風險的系統性。金融創新形成了以資金鏈為基礎的競爭關系,各金融機構之間表現出更強的相關性。所以,當一個機構出現問題時,會迅速波及其它機構,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進而影響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20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證。另外,金融交易手段的創新,在提高金融活動效率的同時,也伴生出新型的交易風險。如:股票指數交易、期權、期貨交易等。這些新型的工具具有顯著的杠桿效應,在產生風險時,這種杠桿效應依舊存在。
2.金融風險的傳播性。金融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就是開放經濟。因此銀行或證券公司作為社會金融中介機構,實質上是由一個多邊信用共同建立起來的信用網絡。信用關系通過這一中介網絡后,不再具有一一對應關系,而是相互交織,相互聯動,任何環節出現的風險損失都有可能通過這個網絡對其他環節產生影響。任何一個鏈條斷裂,都可能釀成較大的行業風險,甚至引發行業危機,對經濟社會造成重大危害。
同時,在開放經濟環境下,這種風險將很快在國家內傳播。即所謂金融開放過程中的“拉美化”風險,本國金融活動越來越依賴于國際資本,本國金融市場逐步為外資所主導,本國的資產定價權、證券服務業、投資收益等等大多為國際投資者和外國金融服務機構所控制或支配的一種現象。在我國未掌握資產定價權的前提下,“拉美化”可能是金融創新與對外開放中的最大風險。
3.金融風險的潛伏性。金融政策在經濟發展的周期規律作用下,呈現出周期性的波動。從寬松期到緊縮期,又從緊縮期到寬松期,周而復始。而金融風險也在經濟的周期性運動中醞釀、產生、發展到爆發。但在金融創新條件下,風險的產生更加隱蔽,具有相當的潛伏性,而爆發更加突然。
通常來說,在寬松期,經濟增長較快,市場資金充沛,交易活躍,影響金融安全性的因素逐漸減弱,金融風險較少。而在緊縮期,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經濟間的矛盾加劇,市場資金短缺,交易遲緩,流動性受到影響,金融安全所面臨的風險加大。
而金融創新的出現,可以大大延長經濟增長的周期。在緊縮環境下,通過金融衍生工具又化解了部分流動性問題,使得金融安全問題變得隱蔽、模糊。然而,所有的創新手段都無法根本上解決風險,所以一旦條件成熟,它將突然爆發。
四、防范金融風險的對策
1.運用金融工程加強風險管理。金融工程是現代金融學、信息科學和工程方法的有機結合,融現代金融理論、信息技術、工程技術于一體,是金融科學的產品化和工程化。為此,金融工程既極大地推動了金融創新活動,也產生了更多金融風險。同樣,金融工程對于創新條件下的風險管理也能起到積極作用。目前,金融工程在風險管理上的運用主要表現在:(1)運用投資組合理論,控制或分散投資風險;(2)運用投機套利理論控制或化解價格波動的風險;(3)運用期權理論防范收購兼并等風險。
金融工程在防范風險的過程中由于注重定量分析,所以所提出的防范措施精確度高,成本收益分析清晰,有效地避免了高成本防范風險的政策。另外,金融工程控制風險修正簡單,效率明顯,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2.加強市場紀律,注重市場約束。市場既是競爭的場所,也是一個自然的監督機制。因為市場本身就從不間斷地對參與者行為進行著監督。所以各經濟體都日益強調市場約束。如1999年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實施、2001年《新巴塞爾協議》的出臺以及2002年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頒布,使金融監管中的市場約束受到高度重視。各國監管當局正采取各種方法將政府監管與市場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具體措施上有加強市場信息披露、注重信用評級等,通過積極推行銀行信用、加強金融債權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強化市場信用觀念,提高信用意識,發揮市場制約作用。這些措施就是通過市場經濟力量本身對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實施約束,這是從根本上防范金融風險。
3.優化金融監管。監管是防范風險的傳統手段,但在創新條件下,監管理念、方法、目標都應進行改善。我國現行的金融業以銀行為主導,金融風險也主要表現為銀行風險,金融監管的重點是監察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但隨著金融成長和金融創新,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產業發展起來,金融風險結構相應變化。適應這種變化,監管結構發生變化,監管對象從單一變為多元化,應在立法、執法、機構設置等方面綜合考慮。
在監管的理念上,監管目標不應再把維護金融機構的合法穩健運行作為單一的目標,而是實行維護金融機構合法穩健運行與提高金融體系效率的金融監管的雙重目標,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要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與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
在監管措施上要講究監管效率,多運用先進的金融工具、金融工程等方式。監管不能不計成本,監管措施必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在監管方式上,要強調金融機構內控制度的基礎作用,要在努力調整金融機構產權安排的同時,積極建立金融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
[參考文獻](略)
(收稿日期:2007-02-15 責任編輯:垠喜)